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N404)

作品数:11 被引量:290H指数:9
相关作者:陈洪松王克林聂云鹏张伟张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同位素
  • 4篇土壤
  • 4篇桂西北
  • 3篇植物
  • 3篇水分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植物叶
  • 2篇植物叶片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坡面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喀斯特地区
  • 2篇喀斯特峰丛洼...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典型植物
  • 1篇研究方法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亚...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宜春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1篇陈洪松
  • 8篇王克林
  • 6篇聂云鹏
  • 3篇张伟
  • 3篇邓彭艳
  • 3篇谭巍
  • 3篇张伟
  • 2篇杨静
  • 1篇苏以荣
  • 1篇陈佳
  • 1篇孔祥丽
  • 1篇梁洪波
  • 1篇党宏宇
  • 1篇张继光
  • 1篇邵明安
  • 1篇刘淑娟
  • 1篇傅伟
  • 1篇冯腾
  • 1篇何菲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灰岩地区连片出露石丛生境植物水分来源的季节性差异被引量:33
2011年
以桂西北石灰岩地区连片出露石丛生境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技术结合IsoSource模型,分析了5种典型植物(半落叶乔木粉苹婆(Sterculia euosma)、落叶乔木菜豆树(Radermachera sinica)、常绿灌木鹅掌柴(Scheffleraoctophylla)以及落叶灌木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和紫弹树(Celtis biondii))水分来源的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雨季,除鹅掌柴同时利用部分前期雨水外,其余4种植物均主要利用最近15天内的雨水(利用比例的平均值之和均超过80%)。旱季,5种植物均主要利用最近一次雨水与前期雨水(一个月前)的混合(利用比例的平均值之和均超过80%),其中乔木和常绿灌木对前期雨水的利用比例更高(利用比例的平均值均超过50%)。植被良好的石灰岩连片出露石丛生境中,植物主要以不同时期的雨水为主要水源,这可能与石灰岩发育的裂隙及其储水能力有关。储存在裂隙中的雨水通过植物蒸腾的方式返回大气,这一良好的水文循环过程应得到充分的保护。
聂云鹏陈洪松王克林
关键词:石灰岩稳定同位素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菜豆树和红背山麻杆旱、雨季光合特性比较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2009年雨季(6—8月)和旱季(10—12月)桂西北喀斯特地区菜豆树、红背山麻杆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并分析了2种植物光合速率(Pn)与叶氮及叶绿素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种植物旱、雨季叶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规律不明显;旱季叶片Pn、Tr、Gs均低于雨季(P<0.01),WUE高于雨季(P<0.01),叶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旱季低于雨季(P<0.05),这与植物通过降低Gs限制蒸腾,提高WUE来适应较为恶劣的环境有关;在同一季节,红背山麻杆Pn、WUE、叶氮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菜豆树(P<0.05),具有更强的光合及水分利用能力,在喀斯特生境中更有竞争优势;2种植物在相同季节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季节Pn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不同,光辐射强度(PAR)是影响Pn的主导因素。
邓彭艳陈洪松聂云鹏谭巍
关键词:旱季雨季光合作用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降雨特性及浅层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2年
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连续6年(2006-2011年)的降雨资料和浅层地下水埋深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区降雨特性和浅层地下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虽然降雨丰富,但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布不均。除2008年为丰水年(1 979.8mm)、2011年为欠水年(1 127.3mm)外,其余年份均为平水年(1 302.7~1 510.1mm);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雨季),其占全年降雨量的比例表现为平水年(82.4%~85.1%)>丰水年(74.7%)>欠水年(65.9%);有效降雨次数、累计有效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有随年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60min雨强大于16mm/h的降雨和最大日降雨量的最大值分别为67.4mm/h和152.9mm,主要集中在5-8月;年内50%以上为无雨天气,其中,平均出现26次连续3d以上,5次连续10d以上的无雨天气,不同水文年差异不大,且多发生在旱季,年降雨量并未因无雨天数的增加而降低。雨季地下水埋深约为2m,旱季大于3m,呈中等变异,且雨季大于旱季;地下水埋深年内随降雨呈单峰型分布,但峰值维持时间短,前期降雨对地下水位的涨落有重要影响。
杨静陈洪松聂云鹏王克林
关键词:峰丛洼地
土层浅薄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研究方法被引量:29
2010年
植物水分来源取决于环境中有效水的分布及植物获取水分的能力.旱季,土层浅薄地区土壤水无法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物能否利用风化基岩层水分是其能否维持正常水分消耗的关键.本文综述了4种土层浅薄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和分析植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监测地表以下各层次水分变化、监测并分析植物体水分指标季节变化以及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区分植物水分来源,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及其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植物水分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聂云鹏陈洪松王克林
关键词:植物研究方法稳定同位素
喀斯特地区不同层次土石混合介质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1
2012年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常常含有土石隔层,分析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水循环机理和促进植被恢复重建进程。通过室内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土石隔层碎石粒径(5~20,20~40 mm)及土石隔层(土石质量比为1:1)位置(上层(0~20 cm),中层(10~30 cm),下层(20~40 cm))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石粒径为5~20 mm时,土石隔层位于中层时土壤累积入渗量最大。碎石粒径为20~40 mm时,土石隔层位于下层时土壤累积入渗量最大。当土石隔层位置一定时,碎石粒径较小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粒径为5~20 mm的土石隔层土壤稳定入渗速率最大,且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最短,但土层隔层位于下层时均质土壤及不同粒径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无显著差异。土石隔层位置和隔层碎石粒径对初始入渗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土石隔层位于上层时,土石隔层的存在缩短了水分入渗运移过隔层的时间。土石隔层位于中层时,隔层碎石粒径为20~40 mm时水分入渗到达隔层及运移过隔层的时间最长。土石隔层位于下层时,隔层碎石的存在缩短了水分入渗到达隔层及运移过隔层的时间。Kostiakov入渗模型与Philip方程都可以较好地描述含土石隔层土壤的入渗过程,但Kostiakov入渗模型模拟效果更好。
党宏宇陈洪松邵明安
关键词:土壤水分入渗
桂西北喀斯特坡地典型生境不同植物叶片的碳同位素差异被引量:9
2010年
通过测定7种典型植物的叶片δ13C值,比较了桂西北喀斯特坡地连片裸露石丛及其临近浅薄土层处植物叶片δ13C值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旱季(2008年11月、2009年3月)植物叶片δ13C值显著高于雨季(2009年7月)(P<0.05);旱季和雨季菜豆树、铁线莲、黄荆的δ13C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盐肤木、红背山麻杆、蕨、肾蕨旱季显著高于雨季(P<0.05);季节性降雨差异对乔木类菜豆树、藤本类的铁线莲以及根系较深灌木叶片δ13C值的影响较小,而对浅根系草本植物、浅根灌木影响较大;旱季和雨季2种生境下菜豆树叶片δ13C值差异均不大,旱季和雨季连片裸岩生境的红背山麻杆和黄荆叶片δ13C值与临近浅薄土层生境值的差异虽不显著(P>0.05),但差异大于菜豆树,说明生境条件的差异对这2种灌木叶片δ13C值的影响较大。
谭巍陈洪松王克林聂云鹏邓彭艳
关键词:桂西北水分利用效率
桂西北喀斯特坡地不同演替阶段典型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差异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测定9种典型植物的叶片δ13C值,比较了桂西北喀斯特坡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灌草丛、灌丛、次生林)植物叶片δ13C值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雨季(2009年7月)3个演替阶段间整体植物叶片δ13C值无显著差异;旱季(2009年11月)灌丛植物叶片δ13C值显著高于次生林(P<0.05),且高于灌草丛,但差异不显著;灌草丛与次生林植物叶片δ13C值相近。以生活型分类分析,旱季乔木植物叶片δ13C值在3个演替阶段差异不显著,灌木和草本叶片δ13C值为灌丛高于次生林,且差异接近显著水平(P分别为0.063和0.074)。旱季和雨季对比中,灌丛植物叶片δ13C值旱季显著高于雨季(P<0.05),灌草丛、次生林的旱季和雨季对比差异不显著。3个演替阶段的乔木叶片δ13C值旱季与雨季差异均不显著,灌丛阶段的草本植物和灌草丛阶段的灌木植物叶片δ13C值旱季显著高于雨季。说明季节性降雨变化对灌丛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对灌草地和次生林的影响,这主要是通过影响灌木和草本植物叶片δ13C值实现的。
谭巍陈洪松王克林聂云鹏邓彭艳
关键词:桂西北植被演替植物叶片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被引量:99
2012年
由于缺乏长期定位观测资料,西南喀斯特山区坡地水土流失规律一直不明确,严重影响了该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成效和进程。该文基于13个大型径流小区(宽20m、投影面积>1000m2)5a(2006-2010年)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利用方式坡面降雨产流规律和地表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年降雨量为1300~2000mm,无论平水年还是丰水年,不同利用方式坡面次降雨径流系数<5%,地表产流很少,降雨几乎全部入渗。不同利用方式地表侵蚀产沙模数虽有较大差异,但土壤侵蚀以微度(<30t/(km2a))为主,部分甚至只有0~5t/(km2a)。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降雨产流的影响较小,但人为干扰会增加地表侵蚀产沙量。该文为喀斯特坡地植被恢复重建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陈洪松杨静傅伟何菲王克林
关键词: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及成因被引量:33
2010年
运用经典统计方法,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植被演替阶段(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土壤表层(0~15 cm)和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成因.结果表明:灌木林和原生林表土的粘粒(<0.002 mm)和粉粒(0.002~0.05 mm)含量分别与其他3个演替阶段有显著差异;草地与次生林之间各粒级颗粒含量差异不显著;各演替阶段土壤砂粒(0.05~2.0 mm)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草地的容重与其他3个演替阶段差异极显著.草地粘粒含量随坡位升高而增加,其他植被类型为中坡位粘粒含量最高,且同一植被类型下不同坡位之间差异不显著.原生林0~30 cm土壤各层次间的粘粒含量变化幅度(14.55%)大于草地(7.12%)、灌木林(11.24%)和次生林(13.77%),人类干扰对表层土壤颗粒组成有很大影响.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和各演替阶段植被类型的影响,其中砂粒含量受裸岩率的影响较大.
刘淑娟张伟张伟王克林陈洪松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物理性质容重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被引量:31
2012年
土壤抗蚀性是反映土壤抵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和<0.05 mm粉黏粒含量等7个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原生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P<0.05)高于撂荒地、坡耕地和人工林,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坡耕地和人工林高,但差异不显著。原生林、次生林及撂荒地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及团聚状况显著高于坡耕地及人工林,但其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及分散率显著低于坡耕地;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显著高于次生林,但与原生林、撂荒地和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土壤分散率则与坡耕地类似,显著低于原生林、次生林及撂荒地;原生林、次生林土壤团聚度与撂荒地、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人工林;次生林、撂荒地及人工林<0.05 mm粉黏粒含量与原生林、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但坡耕地土壤<0.05 mm粉黏粒含量显著高于原生林。由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得到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原生林>次生林>撂荒地>坡耕地>人工林。因此,喀斯特地区人为干扰严重降低了土壤的抗蚀性,耕地通过撂荒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抗蚀性。
陈佳陈洪松冯腾王克林张伟
关键词:桂西北抗蚀性土地利用类型原生林撂荒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