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9-330) 作品数:9 被引量:152 H指数:8 相关作者: 李忠武 郭旺 张雪 陈晓琳 王晓燕 更多>> 相关机构: 湖南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林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三峡工程调节作用对洞庭湖水面面积(2000-2010年)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4年 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以11年(2000-2010年)Terra/MODIS 16 d最大值合成的植被指数数据产品集MOD13Q1和同期城陵矶水文监测站的水位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NDVI和NIR分别设定阈值的方法,实现了洞庭湖水面面积的综合提取,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背景下,洞庭湖水面面积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变化规律,再结合城陵矶水位数据,对水位与水面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洞庭湖的入湖水量,对洞庭湖防汛工作有利;在气候变化、三峡水库的共同影响下,洞庭湖区水面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水面面积与水位的拟合结果显示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2000-2003年两者的确定性系数达到0.975. 袁敏 李忠武 谢更新 梁婕 赵新娜 姜燕松 彭也茹 张艳关键词:MODIS 水面面积 三峡工程 洞庭湖 红壤有机碳流失特征及其与泥沙径流流失量的定量关系 被引量:32 2012年 通过野外微型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对坡面小区尺度水力侵蚀过程中物理运移土壤有机碳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 m×5 m径流小区持续降雨30 min后,大雨强(1.64 mm min-1)和小雨强(0.58 mm min-1)降雨条件下泥沙携带流失的有机碳总量分别为56.09 g和3.18 g,溶解于径流流失的有机碳总量分别为13.55 g和2.81 g。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有机碳流失的过程特征有显著影响。降雨强度越大,泥沙携带及溶解于径流的有机碳流失速率和总量也越大。大雨强泥沙有机碳富集比在产流发生后的18min内大于1,随后降至1以下。小雨强泥沙有机碳富集比始终小于1。大雨强径流有机碳浓度与径流量呈立方关系,小雨强有机碳流失量随径流量增加呈线性递增趋势;大雨强泥沙有机碳含量与泥沙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立方关系。 张雪 李忠武 申卫平 郭旺 陈晓琳 张越男 黄金权关键词:水力侵蚀 土壤有机碳 径流 红壤 雨强对红壤坡耕地泥沙流失及有机碳富集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34 2013年 在典型红壤丘陵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径流小区(2 m×5 m)上进行降雨强度为1.69mm min-1(大雨强)、1.31 mm min-1(中雨强)和0.64 mm min-1(小雨强)的模拟降雨试验,并对模拟降雨过程中泥沙的迁移规律和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作用下土壤流失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并与径流量呈显著的立方关系,径流量是坡耕地土壤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流失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态有机碳流失量占总有机碳流失量的84%以上,最高达97.6%;泥沙中有机碳富集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有机碳的选择性迁移在低强度降雨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中雨强和小雨强下有机碳的富集比与黏粒的富集比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而大雨强泥沙有机碳富集比与黏粒富集比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雨强是影响泥沙流失和泥沙有机碳迁移的重要因素。 聂小东 李忠武 王晓燕 申卫平 张雪 郭旺 马文明 王曙光关键词:降雨强度 坡耕地 泥沙 有机碳 富集比 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松林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异规律 被引量:15 2011年 土壤活性有机碳在指示土壤碳库平衡、表征土壤肥力与质量、衡量土壤微生物生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松林生态系统93个表层(0~20cm)土壤样品的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平均值为1.92g/kg,占土壤有机碳的29.18%,变异系数为46.15%。从不同地貌部位来看,沟道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活度均显著高于坡面。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海拔、乔木地上生物量显著负相关,与灌木地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用Canoco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二轴可以算是主成分轴,第一轴中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的相关性较强,第二轴中则主要与海拔、pH、全磷、灌木地上生物量相关性较大。土壤碳库活度则与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陈晓琳 李忠武 王晓燕 申卫平 张雪 郭旺 张越男关键词:活性有机碳 影响因素 红壤丘陵区 中亚热带 三峡工程蓄水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2013年 三峡工程的运行给洞庭湖水环境质量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了水质污染指标,采用基于超标权重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洞庭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洞庭湖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典型断面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质量变化有一定影响,各典型断面多年综合污染指数高于三峡工程建设前,表现为2003年前水质多以Ⅲ类为主,2003年后以Ⅳ类为主;ArcGIS支持下的洞庭湖水环境质量时空分析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环境污染格局发生变化,表现为局部污染区域发生转移,东洞庭湖及洞庭湖出口污染最重。 李忠武 赵新娜 谢更新 袁敏 姜燕松关键词:三峡工程 水环境质量 主成分分析法 水质标识指数法 洞庭湖 侵蚀背景下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区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侵蚀背景下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而在表层以下的土壤中没有显著性差异;2)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侵蚀部位活性有机碳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侵蚀部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明显高于沉积部位;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活性有机碳的垂向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表层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减小. 李忠武 王曙光 陈晓琳 聂小东 张艳 刘桂平 曾婉昀关键词:活性有机碳 红壤丘陵区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基于适宜性分析与GIS的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城市绿道网络设计 被引量:28 2012年 绿道对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然而,目前国内的绿道设计方法因主观性过强、不够科学合理而不具有普遍推广性。本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支持下,通过因子选择、权重确定、适宜性分析、可达性分析和绿道网络确定共5个步骤的适宜性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城市绿道网络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结合GIS和适宜性分析的绿道网络设计方法,因为对数据要求不高、操作简单、评价过程科学、结果明确,可以成为今后国内绿道网络的设计方法;在先导区规划设计了3条以综合功能为基础、各具特色的绿道网络,能够有效改善先导区的城市形态与环境质量,并能为类似区域的绿道工程设计提供参照。 刘岳 李忠武 唐政洪 张燕 任平关键词:绿道 适宜性分析 红壤丘陵区不同地类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与草本生物量关系 被引量:12 2013年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地、松林、草地坡地小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草本生物量分布特征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草本生物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草本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均有重要影响,其中草地坡面小区的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和草本生物量均高于荒地和松林小区;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影响荒地、松林和草地草本生物量的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别为DOC,ROC,DOC和MBC,其中荒地坡面DOC主要通过土壤有机碳(SOC)对草本生物量产生影响. 李忠武 郭旺 申卫平 黄金权 聂小东 王曙光 刘桂平 马文明 王亚梅关键词:红壤丘陵区 活性有机碳 土地利用 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草本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7 2012年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的变化,对揭示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长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土壤颗粒分级的方法,以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荒地、松林、草地)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及其与草本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和坡位对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明显,研究区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草地>松林>荒地;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所占比例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坡位关系不大;由颗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POC/MOC)值可知,草地土壤有机碳较易矿化,而荒地和松林土壤有机碳较稳定;红壤丘陵区坡地土壤砂粒有机碳对草本生物量的影响较大. 李忠武 郭旺 王晓燕 申卫平 张雪 陈晓琳 张越男关键词:红壤丘陵区 土壤粒径 土壤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