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70047)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汪高鑫郭倩汪增相许殿才吴凤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民族
  • 7篇多民族
  • 7篇撰述
  • 7篇民族史
  • 7篇民族史撰述
  • 6篇多民族国家
  • 6篇统一多民族国...
  • 6篇民族国家
  • 3篇汉代
  • 3篇二十四史
  • 2篇史学
  • 1篇学术界
  • 1篇夷夏
  • 1篇夷夏之辨
  • 1篇渊源
  • 1篇战国
  • 1篇战国时期
  • 1篇治统
  • 1篇中国多民族
  • 1篇中国史

机构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渤海大学

作者

  • 9篇汪高鑫
  • 1篇许殿才
  • 1篇周倩
  • 1篇郭倩
  • 1篇吴凤霞
  • 1篇汪增相

传媒

  • 4篇求是学刊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史学史研究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被引量:3
2012年
汉代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推进作用。其中,体现在史学家历史撰述与经学家历史理论中的政治统绪认同意识,与汉政权合法性的论证紧密相连;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以神化君权、强化纲纪为思想内容的社会等级制度之汉代国家制度认同意识,蕴含于汉代维护封建制度理论的构建之中;继承并且发展了先秦儒家以礼义文化分辨夷夏的汉代夷夏之辨,表现出了浓厚的礼义文化认同意识,体现了汉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观念的发展。
汪高鑫
关键词: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
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理论渊源
2012年
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周易》的通变思想、邹衍的"五德"说和董仲舒的"三统"说。《周易》的通变思想是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哲理基础,为其解说历史的重要思想依据;邹衍"五德"说对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史记》所构建的五帝、三王和秦汉历史系统采纳了"五德"说,同时《史记》宣扬的革命思想也符合"五德"相胜之义;董仲舒"三统"说对司马迁历史变易思想的影响,包括《史记》受"民皇帝王"论的影响而创立五帝、三王古史系统、以"三道"循环变易来解说三代的历史、以"三正"循环而倡导汉朝"行夏之时"和强调变道的历史发展观等四个方面。
汪高鑫
关键词:司马迁理论渊源
宋代社会与史学思想被引量:3
2013年
历史、史学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历史以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史学是历史过程的记录者或史书撰写者的主观产物,史学所研究的直接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不同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与史学关系表现得各不相同。本刊特辟专栏,在总论历史、史学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又选取春秋战国时期、宋代、明清时期三个社会转型的不同节点,系统论证了不同社会形态与当时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汪高鑫
关键词:历史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宋代明清时期
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被引量:7
2013年
汉代的民族交往,主要是指汉政权与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也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与四邻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往来;而民族交往的结果,则是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汉匈和战,导致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促进了南匈奴的内附和逐渐汉化;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汉与西羌的交往,促进了西羌的内迁和民族融合;汉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东北各族的汉化;汉"和集百越"与设郡统治,促进了百越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越人汉化;汉开发西南夷与设郡统治,则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南夷因仰慕汉德而内附和归化的愿望。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汪高鑫
关键词: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交往民族融合
试论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的研究
2015年
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是指二十四史中有关少数民族历史的撰述,它是二十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记叙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关于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的研究,应该以民族史的编纂、民族的发展与交往以及民族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为基本对象,在民族史编纂上要认识到其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民族的发展与交往上要认识到民族融合与重组的趋势,在民族思想上要肯定以礼义文化分别夷夏关系之主流民族观的进步性。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文本层面的历史编纂学的意义、史学层面的民族史研究的意义和政治层面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意义三个方面,它不但在历史编纂上对其他汉文民族史籍和少数民族史籍撰述有普遍影响,在民族史研究上构成反映中国少数民族史的主体,而且这种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叙述,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都有积极影响。
汪高鑫
关键词: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
近三十年来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研究述评
2015年
近三十年来,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集中体现在民族史史料的整理解读、民族史撰述成就和特点的总结、民族思想的挖掘和阐发、民族史撰述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以及少数民族史学理论的建设五个方面。这些问题的考察使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研究得到深化和细化,同时也从史学史的角度对其内蕴的特点和价值作出了充分的肯定。
周倩
关键词: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构建被引量:5
2014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构建,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则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献载体。首先,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创立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华夷同源共祖于黄帝的亲缘谱系,增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全面记述了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很好地反映了以中央政权和汉民族历史为中心、兼包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历史于其中的中华民族全史,并对中国境内各民族关系史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作了记述。最后,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普遍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华夷共同创造中国历史这样一种民族关系的主流,肯定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愈来愈密切、各民族间的血缘与文化不断相互汲取的历史事实。
汪高鑫郭倩
关键词:二十四史民族史撰述
开创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2011年
在1961年《史学史研究》创刊以前,由于史学史尚未形成为一门普遍的学科,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白寿彝先生创办《史学史研究》的最初目的,便是“主要用于辅助史学史的教学和史学史教材的编写”(《这三十年》,《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4期)。
汪高鑫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研究学术界
汉代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被引量:7
2011年
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是由大一统政权通过制定和推行民族政策来主导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走向,各少数民族则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作为大一统政权的主体民族——汉族已经形成,在民族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一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这样一种民族关系背景之下,普遍重视维护大一统、强调礼义文化而非种族血缘之辨以捍卫华夏文明,便成为汉代夷夏之辨的主要特点。
汪高鑫
关键词:汉代民族关系夷夏之辨
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被引量:3
2012年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汪高鑫
关键词:民族史撰述统一多民族国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