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0408020302)

作品数:16 被引量:349H指数:10
相关作者:高聚林王志刚孙继颖李丽君武向良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扎兰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水分
  • 9篇玉米
  • 9篇水分利用
  • 9篇水分利用效率
  • 9篇利用效率
  • 6篇覆膜
  • 6篇大豆
  • 4篇叶片
  • 4篇生理特性
  • 4篇覆膜方式
  • 4篇不同覆膜
  • 4篇不同覆膜方式
  • 3篇栽培
  • 3篇根系
  • 3篇春玉
  • 3篇春玉米
  • 2篇行间覆膜
  • 2篇性状
  • 2篇玉米叶
  • 2篇玉米叶片

机构

  • 17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扎兰屯市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内蒙古农牧业...

作者

  • 17篇高聚林
  • 11篇王志刚
  • 6篇孙继颖
  • 5篇李丽君
  • 3篇王俊
  • 3篇于晓芳
  • 3篇桑丹丹
  • 3篇武向良
  • 2篇黄复民
  • 2篇黄振刚
  • 2篇赵明
  • 2篇范磊
  • 2篇吴凌波
  • 2篇董志强
  • 2篇吕小红
  • 1篇张卫中
  • 1篇李少昆
  • 1篇王俊秀
  • 1篇郭改玲
  • 1篇李强

传媒

  • 6篇玉米科学
  • 6篇大豆科学
  • 2篇内蒙古农业科...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大豆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9
2008年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改善了农业生产上干旱胁迫的危害,本实验为旱作农业寻找合理的地膜覆盖方式,有效发挥地膜覆盖的抗旱作用。通过覆膜穴播与膜际条播方式种植大豆,以不覆膜种植为对照,比较两种覆膜方式对于大豆生长发育、抗旱生理特性、光合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上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20.8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5.16%、150.00%及20.43%;行间覆膜大豆比对照增产16.97%,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2.68%、141.76%及16.98%。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光合性能、抗旱性能等显著地高于不覆膜种植,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行上覆膜及行间覆膜均能有效地促进大豆生长发育、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并且两种覆膜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
孙继颖高聚林王志刚吕小红李占清王艳菊
关键词:大豆覆膜生理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田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为了明确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大豆田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以行间覆膜(CFBR)、行上覆膜(CFOR)及不覆膜(NFC,对照)3种处理为措施,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依次为CFBR>CFOR>NFC;0~100cm土壤贮水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依次划分为土壤水分损耗期(播种期~分枝期)、大量损耗期(分枝期~结荚期)和缓慢恢复期(结荚期~成熟期);不同覆膜方式大豆全生育期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有较为相似的规律,都表现出"减-增-减-增"的变化趋势,不同的处理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李丽君高聚林武向良王志刚桑丹丹孙继颖庞彰李志峰
关键词:覆膜方式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品种大豆抗旱性能比较研究被引量:46
2007年
多年生产实践表明,在众多影响内蒙古大豆生产发展的因素中,干旱是极为重要的障碍因子,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也成为大豆高产的重要性状。本试验着眼于内蒙古大豆旱作生产实际,选用21个大豆品种(系),对开花结荚期不同品种大豆的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相对含水量及质膜透性等与抗旱性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抗旱隶属函数法对供试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能进行分析,判断抗旱性强弱,为大豆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根据抗旱性能可分为4类,强抗旱品种为半野生大豆、秣食豆、吉育39号及晋豆15,抗旱类型为吉育30、吉育70、九农20、兴抗线1号、兴00-5091、吉育55、吉育35、吉育47、王中王和吉育56,中抗旱类型的品种有抗线4号、CK125、开育10号和吉育62号,弱抗旱品种有吉育38、中作962及中作引1号。
孙继颖高聚林薛春雷李曼翟丽健
关键词:大豆抗旱性能生理指标隶属函数
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相关性状的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在正常灌溉和中度水分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23个玉米自交系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并将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理生化、农艺学及产量形成因素等22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在中度水分胁迫条件下的WUE均高于正常灌溉条件下的WUE;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穗位高、雄穗分枝数、开花至吐丝间隔、秃尖长、单穗粒重、穗粒数、穗行数等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于晓芳高聚林宋国栋冯勇赵瑞霞孙峰成王志刚李丽君
关键词:玉米生理生化农艺性状
粮饲兼用玉米“双高”栽培物质生产特性及营养品质的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以粮饲兼用品种农大3138和农大108为材料,在对玉米的物质生产特性和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饲兼用玉米“双高”栽培的概念。由肥密调控试验得出结论:选择子粒产量高、保绿性好的粮饲兼用品种,施肥量为纯N262.5~375kg/hm2、P2O5105~150kg/hm2、K2O157.5~225kg/hm2,密度在75000~82500株/hm2范围内,可实现“双高”及优质。“双高”栽培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最大LAI在4.21~5.66,且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大于3;群体总光合势355.5×104~497.9×104m2·d/hm2;收获期干物质在雌穗中的分配量占全株的50%~60%,全株含水量65%~70%,适宜进行青贮。
王志刚高聚林王俊孙继颖赵明董志强
关键词:玉米营养品质
春玉米超高产(17383.5kg hm-2)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
【目的】研究春玉米超高产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和叶片光合特点。【方法】以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内单314为材料,在产量达到17383.5 kg hm的前提下,通过超高产栽培和普通高产栽培的比较,分析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特点。【结果...
高聚林王志刚任有志赵明董志强李少昆杨凤山
关键词:玉米超高产冠层结构光合特性
文献传递
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表层土壤含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7
2007年
试验在行上覆膜、行间覆膜及不覆膜3种不同处理下,对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从播种到6月中旬,不同覆膜处理表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SPF-N>UPF-W>UPF-N>SPF-W>ck;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不同覆膜处理表层土壤含水量则表现为:UPFW>ck>SPFW>UPFN>SPFN;8月上旬到玉米收获,不同覆膜处理下表层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同时,玉米产量以行间覆膜处理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0568.8kg/hm2,较对照增加2000.5kg/hm2,增产18.9%;UPF处理次之,较对照增加1004.5kg/hm2,增产10.5%。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以行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最高。
吴凌波高聚林木兰任有志
关键词:覆膜方式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运筹对玉米饲用栽培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3
2007年
文章以粮饲兼用和青贮专用玉米品种为材料,对不同氮肥运筹下玉米饲用栽培的物质生产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和追肥时期、比例对粮饲兼用品种农大108和青贮专用品种科青1号的农艺性状、群体鲜、干物质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施氮水平下,两品种群体鲜物质积累量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S”形曲线增长。玉米饲用栽培优化施氮量为337.5kg/hm2,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按36∶1∶的比例追肥3次,可以显著改善植株生长状况,提高玉米生物产量,在物质生产的角度提倡适量增施氮肥和氮肥适量后移。
范磊高聚林王志刚任有志武向良马晓明王俊
关键词:玉米饲用栽培氮肥调控
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关系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HandyPEA植物效率仪测定叶绿素a荧光参数,研究玉米自交系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叶片WUE与叶绿素a荧光参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Fo与高水分利用效率(HWUE)玉米自交系WUE的相关系数大于低水分利用效率(LWUE)玉米自交系WUE的相关系数;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与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叶片WUE的相关系数恰好相反,这是造成不同玉米自交系WUE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叶绿素a荧光参数可以作为选育HWUE玉米自交系的重要指标。
于晓芳高聚林宋国栋王志刚桑丹丹叶君
关键词:玉米叶绿素A荧光参数
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在行上覆膜、行间覆膜及不覆膜3种不同处理下,对大豆根系在0~20 cm土层的水平分布和距主茎0~15 cm范围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和离主茎距离的增加,根系干重、活力、活跃吸收面积明显减少;同时,宽行分布根系的干重、活力及活跃吸收面积均高于窄行分布的根系干重、活力及活跃吸收面积。不同覆膜方式对根系干重和活力的影响表现为:行间覆膜>行上覆膜>不覆膜;对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影响则表现为:行上覆膜>行间覆膜>不覆膜。
李丽君高聚林罗军孙继颖黄振刚黄复民呼茹霞王建明李树芳王春波
关键词:大豆覆膜方式根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