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2125)

作品数:6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志宏王芃万传彪吴相梅朱德丰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断层
  • 5篇盆地
  • 5篇褶皱
  • 4篇地层
  • 4篇生长地层
  • 3篇断层相关褶皱
  • 3篇柴达木盆地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断层传播褶皱
  • 1篇大杨树盆地
  • 1篇期次
  • 1篇乌尔逊
  • 1篇乌尔逊-贝尔...
  • 1篇海拉尔盆地
  • 1篇阿尔金断裂
  • 1篇凹陷
  • 1篇白垩纪
  • 1篇北缘
  • 1篇贝尔凹陷

机构

  • 5篇吉林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篇刘志宏
  • 4篇王芃
  • 3篇万传彪
  • 2篇高军义
  • 2篇朱德丰
  • 2篇吴相梅
  • 2篇沙茜
  • 1篇李晓海
  • 1篇崔敏
  • 1篇周飞
  • 1篇柳行军
  • 1篇刘永江

传媒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Global...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带构造特征与阿尔金断裂形成时间讨论——以月牙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带的中段,跨越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和索尔库里盆地三个构造单元,阿尔金斜坡带总体上表现为大致向南倾斜的斜坡,是一个在三位空间上变化的曲面,其包络面的走向与阿尔金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阿尔金斜坡带由与阿尔金断裂伴生的轴向近东西、靠近断裂逐渐向其收敛的背斜构成,在阿尔金山前表现为一系列斜列鼻状构造,在空间上呈宽缓的、隆拗相间的有规律性变化,在大部分地段表现为由堆垛式双重构造自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大型背斜的前翼。根据背斜前翼生长地层确定阿尔金断裂自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38Ma)开始形成,至今一直处于持续的活动状态。在下干柴沟组上段至上油砂山组沉积时期(38~8.1Ma),断裂的活动强度较小,自狮子沟组沉积开始(8.1Ma),断裂的活动强度明显增大。
刘志宏王芃沙茜万传彪高军义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生长地层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
大杨树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变形期次被引量:23
2008年
大杨树盆地是叠置于大兴安岭造山带的东部,与松辽盆地紧邻,呈北北东向长条带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盆地。大杨树盆地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具有以伸展构造为主、并被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叠加的构造特征。早白垩世龙江期主要受到了NWW—SEE向的拉伸作用,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控陷犁式正断层组合,在控陷断层的上盘发育小型箕状断陷;早白垩世九峰山期,大杨树盆地受挤压作用控制,使早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发生反转作用,形成正反转构造,同时在某些地段形成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早白垩世甘河期,大杨树盆地再次受到伸展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小型断陷。早白垩世晚期(甘河期之后)—晚白垩世早期,大杨树盆地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出现正反转作用,在盆地的浅部形成大型断层传播褶皱,使大杨树盆地全面隆升遭受剥蚀。第四纪大杨树盆地具有伸展的特征,发育一系列小型伸展断陷。
刘志宏吴相梅朱德丰崔敏柳行军李晓海
关键词:变形期次断层传播褶皱大杨树盆地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9
2009年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刘志宏柳行军王芃吴相梅朱德丰万传彪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生长地层地质意义乌尔逊-贝尔凹陷海拉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确定了研究区由侏罗纪NE—SW向的伸展构造体制转换为白垩纪NEE—SWW向的挤压构造体制,形成呈NNW向展布的断层相关褶皱和反转构造,具有挤压坳陷型盆地的性质。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系的沉积韵律、岩性和厚度在空间上的差异及其与下伏、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在空间上出现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变化,主要受同构造期断层相关褶皱、反转构造的活动强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差异的影响。在白垩纪,柴达木盆地北缘与中国东部盆地的变形特征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中国西部与东部的构造演化在当时受不同构造体制控制;柴达木盆地北缘在白垩纪的NEE—SWW向挤压作用可能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冈底斯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有关。
刘志宏王芃赵呈祥沙茜周飞
关键词:断层传播褶皱生长地层白垩纪地质柴达木盆地北缘
Structural fea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Awati-Bachu area in Tarim Basin
2008年
The research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arim basin,which includes Awati depression and Bachu uplifted block. It underwent three times processes of compression in a large scale and a near term extension since Cambrian. The first compression occurred during Middle Cambrian to Devonian, which formed fault band folds in NW axial direction. They were "under-water uplift"and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research area. The second compression occurred in Late Permian and formed fault band folds and a few fault propagation folds in NS axial direction. They are developed near Tumuxiuke fault belt and the northern research area. The western anticline is bigger than the eastern one in extent and size. The third compression occurred during Palaeogene to Quaternary and formed tumuxiuke fault belt and fault propagation folds in NW direction. They are distributed over the south part of the research area. Tumuxiuke fault belt is a big scale dextral reversed strike-slip fault belt; it transformed or destroyed the fold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area. A short-term extension occurred during Early Permian. Tarim Basin is in the rift forming stage of craton, and there exist widespread basic volcanic rocks, basic intrusive bodies and dikes.
Zhihong LIUDefeng ZHUJunyi GAOXiangmei WUDongcheng LINLiguo ZHANG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尖顶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变形时间的确定被引量:14
2009年
南翼山—尖顶山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与阿尔金斜坡带毗邻,一系列北西向紧闭背斜和夹于其间的宽缓向斜构成了本区的构造格架。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形作用:(1)在早—中侏罗世,主要受到伸展作用控制,形成箕状断陷;(2)狮子沟期—现在,一直受到SW—NE向挤压作用。尖顶山背斜自狮子沟期开始形成,其下伏早期控陷正断层由于挤压发生反转作用,形成了大型断层传播褶皱;南翼山背斜自七个泉期开始形成,由深部、浅部两个背斜构造叠合而成,深部为一大型断层转折褶皱,浅部为构成Ⅰ型构造三角带的两个台阶状逆冲断层的相向逆冲作用在断层上部形成一个类似于滑脱褶皱的箱状背斜。南翼山背斜、尖顶山背斜的形态比较完整,构造形成时间与油气成熟、运移的时间匹配良好,具有十分有利的油气勘探前景。
刘志宏王芃刘永江赵呈祥高军义万传彪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生长地层柴达木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