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2013-075)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5
相关作者:胡斌宋慧波刘顺喜李娟郭瑞睿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太原组
  • 4篇遗迹化石
  • 4篇化石
  • 3篇下二叠统
  • 3篇二叠统
  • 3篇沉积环境
  • 2篇遗迹
  • 2篇盆地
  • 2篇ZOOPHY...
  • 2篇沉积相
  • 1篇地质微生物学
  • 1篇旋回
  • 1篇盐岩
  • 1篇岩系
  • 1篇早二叠世
  • 1篇石炭
  • 1篇石炭-二叠系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盆地西部

机构

  • 8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河南省生物遗...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8篇宋慧波
  • 8篇胡斌
  • 2篇李娟
  • 2篇刘顺喜
  • 1篇王保玉
  • 1篇王芳
  • 1篇郭瑞睿
  • 1篇平瑞
  • 1篇王瑜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豫西北及晋东南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风暴沉积及伴生遗迹化石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豫西北及晋东南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并含丰富的遗迹化石。通过对风暴沉积层的宏观及微观分析,特别是对各种风暴沉积序列及其所含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点的研究,在太原组碳酸盐岩中已识别出7种风暴沉积类型,与之伴生的遗迹化石有Zoophycos,Palaeophycus,Nereites.,Chondrites,Planolites,Palaeophycus,Helminthopsis,Teichichnus,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和Ophiomorpha等。它们分别形成在海湾-潟湖、潮间-潮下浅滩、局限台地和潮下开阔台地沉积环境。该成果既可丰富我国华北盆地早二叠世含煤岩系的沉积类型,也可为深入研究该区早二叠世沉积演化乃至成煤与成气的古环境条件提供事件沉积和生物学方面的信息。
胡斌王瑜宋慧波王芳
关键词:遗迹化石太原组
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太原组沉积序列及环境演化被引量:10
2018年
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丰富的煤与煤层气资源,在昔阳黑土岩村一带有良好的露头剖面。以黑土岩村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邻区部分钻孔资料,对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化石组成及沉积序列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如下成果:在研究剖面中识别出有障壁和无障壁海岸以及三角洲3种沉积体系,5种沉积相、3种亚相和5种微相,并在太原组中部层段发现混积潮坪沉积;建立了9种沉积序列类型及其古环境分布模式,并基于沉积序列的垂向变化规律,提出了本区太原组的沉积环境模式,进而简要论述了太原组自下而上从障壁岛—潟湖—潮坪到浅海—潮坪,最后到三角洲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
宋慧波李亚南于振峰刘顺喜刘顺喜胡斌
关键词:沁水盆地太原组沉积相沉积环境
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氧相的响应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的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物中δ^(13)C值大多在-0.8‰^-2‰之间。二者的V/(V+Ni)值均小于0.46,Ce/La值均小于1.5。反映其为富氧相,即氧化环境。(2)红褐色充填物中δ^(13)C值一般在-0.2‰^-0.9‰之间,V/(V+Ni)值大于0.46,反映其为贫氧相,即弱还原环境。(3)黑色充填物中δ^(13)C值最高,多数在0.2‰~1.6‰之间,Ce/La值大于1.8,反映其为厌氧相,即还原环境。综合分析上述特征,提出了3种古氧相(富氧相、贫氧相和厌氧相)的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的沉积背景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精细分析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直观的生物遗迹识别标志。
宋慧波毕瑜珺胡斌
关键词:遗迹化石沉积环境下二叠统太原组
华北盆地西部太原组遗迹化石组合对古水深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
2019年
通过对豫西-晋中南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的组成、产状及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部分生物潜穴中Sr含量、Sr/Ba值、1000×(Sr/Ca)值和δ13C值,得到不同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古水深的变化曲线,建立了3种不同水深的遗迹组合:(1) 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产生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水体相对较深的浅海下部环境;(2) Zoophycos-Teichichnus遗迹组合,形成于浪基面至氧化还原界面之间的浅海中部沉积环境;(3) Zoophycos-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出现在平均海平面至浪基面之间的浅海上部或较为闭塞的海湾潟湖沉积环境。依据这3种遗迹组合在各剖面上的变化特征和古水深,认为在豫西-晋中南地区太原组沉积期发生过2次较大规模的海侵。这一成果为精细研究华北西部地区太原期沉积环境演变规律及对比地层提供了生物遗迹学方面的依据。
宋慧波李娟李娟
关键词:华北盆地太原组古水深碳同位素
豫西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
2016年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点认识:(1)密集分布的小型遗迹个体以及充填物为黑色的Zoophycos,与较深水环境和贫氧环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Zoophycos可作为古水深变化的判释标志,尤其是以小型个体和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可作为较深水沉积层的对比标志,依此标志的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太原组沉积期经历过2次大的海侵,出现2次最大海泛面,并可作为全区等时界面。(3)基于沉积环境的时空对比分析,提出豫西地区太原组沉积期海水进退变化规律。研究区太原组自下而上由2次较大海侵与海退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沉积环境演化的早期几乎都出现海湾瀉湖相带为主的沉积,间夹潮坪沼泽和砂质障壁岛相带的沉积,然后变为近岸-远岸-近岸的浅海相带沉积,间夹潮坪沼泽相带沉积,最后又变为海湾瀉湖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沉积。
胡斌艾航宋慧波
关键词:石炭-二叠系太原组遗迹化石ZOOPHYCOS沉积环境
华北下二叠统太原组Zoophycos潜穴中碳酸盐岩微形体的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华北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中的Zoophycos遗迹化石十分丰富,根据其潜穴充填物颜色的不同,可将太原组Zoophycos分为四种类型,即具黑色、灰色、灰白色、红色充填物的Zoophycos。本文选取河南焦作和山西附城太原组剖面中具有代表性的Zoophycos样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其潜穴中的充填物进行了超微特征观察及元素组成测定,发现了大量成因与微生物相关的碳酸盐岩微形体(单体矿物和集合体),识别出球状(表面光滑的球状体、表面具有不定形细粒结构的球状体、表面呈刺状细粒结构的球状体和球状集合体)、杆状(刺杆状分枝形网状体、刺杆状单体、螺旋杆状单体、双列杆状体、光滑直线形杆状单体、末端膨大的光滑杆状体)、簇状、网状、瓶状和似脑球状等6种形态类型,其中多数显示出不同的微生物结构。这一发现表明,Zoophycos遗迹化石并非简单的觅食迹或食物储藏所,其造迹生物与微生物很可能存在互利共生关系。此次研究有助于探索地质微生物作用对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并为精细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碳酸盐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演化提供了微观资料。
宋慧波郭瑞睿王保玉胡斌
关键词:地质微生物学ZOOPHYCOS太原组
豫西禹州地区太原组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20年
豫西禹州地区太原组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为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理论支撑。基于对豫西禹州地区龙华山一带太原组露头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特征的精细研究,本次工作识别出2种沉积体系(无障壁海岸和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4种沉积相(包括浅海相、潮坪相、障壁岛相和潟湖相)及3种相组合(浅海相和潮坪相组合,障壁岛、潟湖和潮坪相组合及浅海、潟湖和潮坪相组合)。依据沉积相、沉积体系以及海侵与海退构成的沉积旋回特征,划分出3个大的一级旋回和9个二级旋回。第Ⅰ大旋回由浅海相与潮坪相沉积的4次交替叠加组成;第Ⅱ大旋回由潮坪相→潟湖相→潮坪相→障壁岛相→潮坪相→潟湖相→潮坪相沉积构成;第Ⅲ大旋回表现为浅海相与潮坪相沉积的3次叠加,而后再变为潟湖相沉积。通过沉积旋回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分析,绘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阐明了本区太原组沉积期旋回沉积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基本特征。
宋慧波黄志伟胡斌胡斌李娟安红亮
关键词:太原组沉积相沉积旋回海平面变化
华北西部地区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出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种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具有红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为贫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较闭塞海湾潟湖底部的贫氧环境;具有灰白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Skolithos遗迹组合为常氧相遗迹组合,出现于浅海上部或海湾潟湖上部的常氧环境;具有灰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为弱氧相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海中部的弱氧环境;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为厌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浅海下部的厌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盆地太原组沉积期古环境研究及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依据。
郑锋利平瑞宋慧波胡斌胡斌
关键词:遗迹化石太原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