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Y200813321)

作品数:2 被引量:41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波李建华陈文君李扬政严婷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图
  • 2篇肌电
  • 2篇肌电图
  • 1篇电信号
  • 1篇针刺
  • 1篇神经根
  • 1篇神经根型
  • 1篇卒中
  • 1篇卒中后
  • 1篇疗法
  • 1篇疗法治疗
  • 1篇面肌
  • 1篇脑卒中
  • 1篇脑卒中后
  • 1篇颈部
  • 1篇颈部肌肉
  • 1篇颈椎
  • 1篇颈椎病
  • 1篇颈椎病患者
  • 1篇痉挛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作者

  • 1篇严婷
  • 1篇李扬政
  • 1篇陈文君
  • 1篇李建华
  • 1篇李波

传媒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肌电评估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观察针刺痉挛肌或拮抗肌穴位对脑卒中后痉挛肢体肌电数据的影响。方法共选取5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针刺痉挛肌组和针刺拮抗肌组,前者取前臂痉挛肌穴位(如臂中、尺泽等),后者取前臂拮抗肌穴位(如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直刺进针后留针15rain。于针刺前、针刺15rain后及取针15rain后三个时间点检测患者在完全静息状态下桡侧腕屈肌肌电数据,检测指标包括转折数(Turns)、波幅(AMP)、转折数/波幅比值(T/A)。结果2组患者针刺后其桡侧腕屈肌Turns、AMP值均较针刺前逐渐降低;针刺治疗前、针刺15min后及取针15min后三个时间点组内比较,发现除取针15min后T/A比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外,其余指标均较前一时间点有显著变化(P〈0.05);组问比较发现,仅AMP值在针刺15nlin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针刺前、后共30rain期间Turns、AMP值总体变化趋势相同,但针刺拮抗肌组后15min下降幅度较前15rain显著,而针刺痉挛肌组则恰好相反。结论针刺痉挛肌或拮抗肌穴位均可降低脑卒中患者静态肌张力;转折一波幅分析技术适用于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即刻、定量化痉挛疗效评价。
陈文君严婷李扬政
关键词:脑卒中痉挛肌电图
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被引量:32
2013年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针刺治疗前、后其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中位频率值(MF)的变化,并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及中频电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对其颈部肌肉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1.87±0.99)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7.4±16.1)S]、后伸持续时间[(86.1±10.8)s]及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00±0.95)分]、颈部前屈持续时间[(68.5±23.1)S]、
李波李建华吴涛
关键词:针刺表面肌电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