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06035)

作品数:31 被引量:165H指数:8
相关作者:王华胡建杭刘慧利李娟琴李劲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理工大学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冶金工程
  • 6篇化学工程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社会学
  • 2篇理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2篇铜渣
  • 5篇生物质
  • 5篇煅烧
  • 4篇气化
  • 4篇艾萨炉
  • 3篇生活垃圾
  • 3篇热力学分析
  • 3篇木屑
  • 3篇垃圾
  • 3篇城市生活垃圾
  • 2篇电路
  • 2篇动力学
  • 2篇氧化硅
  • 2篇冶炼
  • 2篇余热
  • 2篇熔炼
  • 2篇熔融
  • 2篇熔融过程
  • 2篇熔融还原
  • 2篇熔融还原炼铁

机构

  • 30篇昆明理工大学
  • 4篇云南铜业股份...
  • 1篇昆明冶金高等...

作者

  • 28篇王华
  • 21篇胡建杭
  • 8篇李娟琴
  • 8篇刘慧利
  • 7篇李劲
  • 6篇李磊
  • 5篇王超
  • 4篇尧世文
  • 4篇张晓龙
  • 4篇胡威
  • 4篇董人菘
  • 4篇邓双辉
  • 2篇赵鲁梅
  • 1篇卿山
  • 1篇孙淑红
  • 1篇魏永刚
  • 1篇张杭
  • 1篇马明煜
  • 1篇张凤霞
  • 1篇杨丽

传媒

  • 7篇过程工程学报
  • 4篇上海环境科学
  • 3篇计算机集成制...
  • 2篇计算机与应用...
  • 2篇材料导报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煤炭转化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 1篇矿冶工程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Chines...
  • 1篇Journa...
  • 1篇Journa...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6篇2013
  • 11篇2012
  • 12篇2011
  • 1篇2010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铜渣在不同煅烧温度的晶相结构被引量:17
2011年
将铜渣分别于850,900,950,1 000,1 050℃进行了煅烧,探讨铜渣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煅烧时间下的晶体变化,为铜渣的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采用XRD法和SEM/EDX法表征了铜渣在不同煅烧温度和不同煅烧时间下的晶相结构和显微结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和煅烧时间的延长,铜渣中组分晶相发生如下转变过程:2FeO.S iO2+0.5O2→α-Fe2O3+S iO2和Fe3O4→γFe2O3→αFe2O3.氧化煅烧处理可以实现铜渣中主要晶相铁橄榄石离解,氧化铁的富集和析出.
胡建杭王华刘慧利李磊
关键词:铜渣煅烧晶相结构
预煅烧处理对铜渣特性及生物质气化催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在氧气气氛下对铜渣进行煅烧,通过XRD,H2-TPR,BET和SEM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煅烧温度、时间及铜渣粒径对煅烧后铜渣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元素Fe存在形态的影响,并通过自建实验台进行气化实验考察煅烧对铜渣催化生物质气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使Fe从铁橄榄石中脱离出来以Fe3O4和Fe2O3的形式存在,随煅烧温度升高、时间延长、铜渣粒径变小,铜渣内Fe3O4峰先增强后变弱,Fe2O3峰不断增强.气化实验结果表明,预煅烧后铜渣催化生物质气化产气中H2量由19.61%增至21.35%,CO量由32.55%增至36.89%,由此推断Fe3O4和Fe2O3的形成是预煅烧铜渣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
王超胡建杭王华刘慧利
关键词:铜渣煅烧催化生物质气化
铜渣煅烧过程中的多相转变被引量:11
2013年
利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铜渣在煅烧过程中的多相转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渣原渣从800℃开始发生物相转变,由Fe2SiO4转变为Fe3O4和非晶SiO2,Fe2SiO4向Fe3O4的转变在1 000℃结束。850℃时开始发生Fe3O4向α-Fe2O3的转变,1 050℃时转变基本完成,1 000~1 050℃是Fe3O4向α-Fe2O3转变的主要温度区间。Fe2SiO4向Fe3O4的转变和Fe3O4向α-Fe2O3的转变在850~1 050℃同时发生。Fe2SiO4煅烧生成的非晶SiO2从900℃开始析晶,析晶产物为石英晶体,1 000℃时开始发生石英向方石英的转变。与煅烧时间的延长相比,煅烧温度的升高对Fe3O4转变为α-Fe2O3更有利,但煅烧时间的延长使生成的α-Fe2O3颗粒大小更均匀,颗粒形状更接近于球形。
刘慧利胡建杭王华王超李娟琴
关键词:铜渣煅烧铁橄榄石磁铁矿赤铁矿二氧化硅
利用高温铜渣余热进行生物质水蒸气汽化的热力学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基于平衡常数法建立生物质水蒸气汽化的热力学平衡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生物质水蒸气汽化产气组分趋于稳定的汽化条件为845~950℃、S/B(水蒸气质量与生物质质量之比)为1.5~2.0(g/g),900℃、S/B为1.64时合成气(CO+H2)产量最高,为73.15%。利用高温铜渣显热作为生物质水蒸气汽化吸热反应的外热源,计算不同汽化温度下铜渣的热焓和余热利用率。计算结果表明:汽化温度在720~950℃范围内,铜渣余热利用率为25.28%~60.04%;最优汽化工况下,铜渣余热利用率为31.66%,系统能量转化率高达48%。
李娟琴胡建杭王华邓双辉胡威
关键词:生物质铜渣余热热力学分析
基于广义最大熵回归的自适应艾萨炉铜熔炼工艺参数的软测量被引量:3
2012年
冰铜品位、冰铜温度、渣中铁硅比是艾萨炉铜熔炼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工艺参数,针对这三大参数在线检测时存在成本高、滞后大、实现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最大熵回归的自适应艾萨炉铜熔炼过程三大参数软测量方法.首先基于核聚类的局部线性嵌入算法对熔炼过程的输入数据进行降维预处理,然后利用隐马尔科夫模型对工况进行检测,最后结合工况建立广义最大熵自适应模型.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不仅能明显改善误差,而且测量稳定性得到提高,能为实际生产提供有益的指导.
张晓龙尧世文胡建杭董人菘王华
关键词:艾萨炉软测量局部线性嵌入隐马尔科夫模型
铜冶炼节能参数优化学习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针对铜冶炼过程中的能耗难以预测的问题,提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铜冶炼节能过程参数优化学习方法:,首先分析影响铜能耗的各种参数,然后利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对输入参数和输出能耗之间的关系进行训练,从而筛选出最优参数,为生产能耗控制模型提供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较传统的BP神经网络算法相比具有学习速度快,收敛性好,泛化能力强等特点,且能耗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7%。
张晓龙尧世文胡建杭董人菘王华
关键词:铜冶炼艾萨炉能耗支持向量回归
企业制造过程衍生废物的最优处置模式构建
2011年
在绿色供应链体系中,为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废物收运处置的效率,针对单一产品的制造库存系统,提出了三种模式,即同步制造收运(模式1)、多次收运(模式2)以及多个制造周期进行一次收运(模式3),并采用传统决策与综合性决策,以最小化制造库存系统与废物存储系统的总成本为目的,在存储容量约束与存储时间约束条件下构建公式,找出最优收运模式。通过改变废物产生率和相关成本的参数,观察各系统成本的变化。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综合性决策下,管理者选择最优收运模式的系统总成本可达最小。
李劲王华
关键词:供应链
多制造厂生产过程衍生废物回收处置模型构建
2012年
为了有效率地回收与处置多个制造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针对多个制造厂与单一回收中心构成的系统,将系统中的决策者分成两种决策类型。在类型1中决策者为回收中心,提出2种回收处置模型:独立模型(模型1-1)、协同模型(模型1-2);在类型2中决策者为各制造厂与回收中心,提出3种回收处置模型:分散模型(模型2-1)、整合模型(模型2-2)、协同模型(模型2-3)。以系统总相关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公式,以找出最优回收处置模型,并提出一套启发式搜索算法用于协同模型中的求解。通过改变制造厂数量与相关成本参数,来观察系统成本的变化。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协同模型可使系统总成本最小,且当各制造厂之间废物量的差异程度逐渐变大时,其他回收模型较协同模型的成本差距也变大,因此协同的效果越好。
李劲王华
关键词:回收处置启发式搜索算法
生物质炭化原料选择及需热量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从生物质原料的工业分析结果和木质素含量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二者对生物质炭化的影响.对生物质炭化原料进行选择,认为木材类生物质适合作为生物质炭化的原料,可加强对树木枝条、锯末及薪炭林的炭化;为实现生物质炭化的工业化,还应设计利用烟气余热等热源来热解生物质的换热器,这项设计需知道生物质热解需热量.运用热重-差示扫描(TG-DSC)同步热分析仪对选用的木屑进行热解实验并利用DSC曲线对木屑炭化需热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屑炭化终温为500℃时(初始温度为40℃),需热量为491kJ/kg.提出DSC曲线在工业用热解换热器传热设计和校核中的应用方法.
胡威胡建杭王华杨丽邓双辉李娟琴
关键词:生物质DSC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biomass gasification with air被引量:3
2012年
In this work,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biomass gasification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an updraft gasifier combined with a copper slag reformer. The influence of gasification temperature, equivalence ratio (ER) and copper slag catalyst addition on gas production and tar yield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H2 and CO, gas yield and LHV increased, while the tar yield and the content of CO2, CH4 and C2Hx in the gas product decreased with the temperature. At 800℃, with the increase of ER, the LHV, the tar yield and the content of H2, CO, CH4 and C2H2 in gas products decreased, while the gas yield and the content of CO2 increased. Copper slag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econdary reformer for tar decomposition. The Fe3O4 phase in the fresh copper slag was reduced to FeO (Fe^2+) and metallic Fe by the gas product. Fe species (FeO and metallic Fe) acted as the active sites for tar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The catalytic temperatur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ar conversion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as product. Typically, the tar conversion of about 17%-54% could be achieved when the catalytic temperature was varied from 750 to 950 ℃. Also, the content of H2 and CO increased with the catalytic temperature, while that of CO2, CH4 and C2Hx in the gas product decreased.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copper slag was a good catalyst for upgrading the gas product from biomass gasification.
Huili LiuJianhang HuHua WangChao WangJuanqin Li
关键词:BIOMASSTARCATALYST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