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42)

作品数:44 被引量:506H指数:12
相关作者:王录仓李巍王生荣武荣伟高静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甘肃联合大学兰州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经济管理
  • 8篇历史地理
  • 4篇建筑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社会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旅游
  • 5篇灌区
  • 5篇城市
  • 4篇影响因素
  • 4篇水土
  • 4篇水土资源
  • 4篇土资源
  • 4篇牧区
  • 4篇高寒牧区
  • 4篇城镇化
  • 3篇腾讯
  • 3篇迁徙
  • 3篇流域
  • 3篇旅游流
  • 3篇聚落
  • 3篇河流域
  • 3篇大数据
  • 2篇地级
  • 2篇新型城镇化
  • 2篇源数据

机构

  • 44篇西北师范大学
  • 4篇甘肃联合大学
  • 4篇兰州文理学院
  • 3篇山东财经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兰州职业技术...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大学
  • 1篇杜伦大学

作者

  • 37篇王录仓
  • 15篇李巍
  • 8篇王生荣
  • 7篇武荣伟
  • 5篇高静
  • 4篇严翠霞
  • 3篇刘华军
  • 2篇严江平
  • 2篇张宁
  • 2篇张钦
  • 2篇梁珍
  • 1篇李康兴
  • 1篇石培基
  • 1篇刘海洋
  • 1篇李得发
  • 1篇刘海猛
  • 1篇乔杰
  • 1篇赵雪雁
  • 1篇雒占福
  • 1篇黄淑娟

传媒

  • 6篇经济地理
  • 3篇生态学报
  • 3篇现代城市研究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地理学报
  • 2篇草业科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生态经济
  • 2篇旅游学刊
  • 1篇规划师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教育与经济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被引量:45
2017年
老龄化和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人口问题。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态,是老龄化的特殊区域。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综合应用地理探测器和变异系数等方法,清晰地刻画了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审视了人口老龄化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为7.32%,其中12个城市群的人口属于成年型,到2010年时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已上升为9.00%,除珠三角与宁夏沿黄城市群外,其余18个城市群均步入了老年型人口,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升级与类型替变态势。(2)老龄化高值、较高值区域不断向内陆城市群跃迁。(3)城市群老龄化的增量和增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老龄化水平的低值区和高值区增量少、增速慢,而较低值、中值和较高值区增量多、增速快。总体上表现出区域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地区性城市群老龄化速度递减的态势。(4)在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表现出隆升—塌缩并存的现象。国家级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从隆升结构向塌缩结构转变,城市群中心区人口老龄化水平降低;而地区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则从均质结构向隆升结构转变,中心区人口老龄化水平上升。(5)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是内外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基期老龄化程度、人口年龄结构替变和人口流动性是主导性因素。其中人口年龄结构的普遍性抬升是城市群老龄化升级与类型替变的关键,低龄人口迁入到城市群对人口老龄化则起到"稀释作用",城市群发育阶段不同引致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对老龄化则起到诱导作用。
王录仓武荣伟李巍
关键词: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本研究基于城乡视角,利用1993—2013年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首先分析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及其差异,然后应用ELES模型,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静态分析。结果表明:1993—2013年间河南省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杂项八大类消费品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结构变化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整体消费欲望强于农村居民。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仍居于重要位置。农村居民各类需求的收入弹性均小于城镇居民,映射出农村居民低水平消费的基本态势。住房成为农村居民高度关注的重大消费项目,依然为生存型消费;而城镇居民较为关注的是交通通信、杂项和家庭设备,属于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受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城镇居民杂项支出与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变化较为剧烈,城乡居民消费次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提升居民购买力、引导购买意愿、优化购买环境是缩小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主要路径。
王录仓张宁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ELES模型
基于微博数据的兰州市女性休闲行为空间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以兰州市为例,利用新浪微博获取20种女性休闲方式的相关数据,从休闲目的和休闲方式两方面分析了兰州市女性休闲行为偏好特征,并结合ArcGIS平台分析女性休闲行为的空间总体特征及不同类型休闲行为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兰州市女性主要偏好都市娱乐型及购物美食型休闲行为,水疗康体型及户外运动型休闲行为次之,自我提升型休闲行为最少;女性休闲行为现状空间发展严重不均衡,在兰州市中心区(城关区)具有区位偏聚性,七里河区、安宁区相对较少,而以工业职能为主的西固区尚未形成成熟的女性休闲中心.兰州市女性的休闲行为主要集中于两种休闲场所:一是综合型休闲商业中心或商业街,二是特色化休闲区域或街道.最后,提出了兰州市休闲空间优化的建议.
严江平赵敏赵雪雁李巍
关键词:女性休闲行为
近十年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收敛性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2003-201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结合ESDA-Arc GIS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城镇化均值表现为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增长幅度表现为西部>全国>东部>中部;(2)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变化规律;(3)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β收敛,在增加空间因素后,城镇化水平的绝对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稳健性也大大提高,从条件β收敛分析来看,人均GDP和非农人口比重2个因素是促进我国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经济增长与市民化的空间联动是实现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梁炳伟雒占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级及以上城市Β收敛
旅游影响下的城镇空间转向——以甘南州郎木寺为例被引量:15
2013年
空间转向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郎木寺镇是甘南州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郎木寺镇的整体空间序列, 依山就势, 形成三重空间, 即“神性的佛教寺院空间”、“静谧的传统民居空间”和“喧嚣的商业空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介入, 打破了传统社区演替的滞缓性, 引起空间结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外部空间形态上, 更表现在内部结构上。在多元文化和多种利益的群体性渗透、参与中, 三重空间开始了剧烈的入侵与演替。在旺盛的旅游需求推动下, 寺院空间的纯净性遭到浊化, 神圣性、主导性“塌缩”, 开始向世俗化转向, 并衍生出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非宗教性功能, 其空间表现出封闭中的开放性, 并不断向商业空间入侵。民居空间则打破原有的私密性, 发生了功能和样式变化, 由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向为居住—旅游服务复合功能。典型藏式踏板房转向为普通的平房, 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消退, 室内宗教设施明显减少, 在外部空间上表现出竞争格局下的收缩与调适。居民行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多种经营转型, 而浓郁的宗教信仰热情减弱, 宗教活动减少。商业空间不断向居住空间侵入, 由初期的商住一体化空间向均质性商业街区转向, 并促生了多元化的商业业态, 成为最具开放性的商业—文化复合空间。这种空间转向, 从时空维度上讲, 可以归纳为同质同类转向(1990 ~1997年):社区较少受到外界环境干扰, 以宗教和血缘为联系纽带的社区结构相对稳定, 三重空间以相对分离为主。同质异类转向(1998 ~2000年):旅游吸引力逐步增强, 原有社区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社区空间结构出现了文化基质不变, 而商业、服务类型逐步增多, 但三重空间相互侵入并不明显。异质异类转向(2000年以来):旅游需求旺盛,
王录仓李巍
关键词:旅游民居空间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20年
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强,聚散态势日益明显,流动强度与城市等级存在正相关,一二线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的极化中心。流动范围与城市吸引场高度相关,城市等级越高,越趋向于省际流动,距离衰减越不明显;等级越低,越趋向于市内流动,地理邻近效应越明显。流动时间呈现出短期性(1~2年)与长期性(7年以上)并存的格局,短期性随城市等级的下降而递增,长期性则随城市等级而递减。农业户口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三低一高”(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技能就业化和高性别化)是流动人口的最基本人口学特征。经济因素对人口的流动仍具有主导作用。
薛彩霞王录仓常飞
关键词: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
基于网络游记的兰州市旅游流时空行为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为足迹通过各种形式上传至网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游客上传分享的网络游记为研究游客时空行为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数据资源,而这些数据资源为区域旅游的时空行为研究提供了参考。利用"火车头采集器",收集了外地游客在2013年1月—2015年9月游览兰州市后在"马蜂窝"网站记录下的440篇游记作为论文的基础数据,综合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外地游客旅游流的时空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客滞留时间短,流量"季相"变化明显,旅游热点区域高度集中,游客移动轨迹表现出显著的"轴线—散点"特征。这与兰州市旅游网络结构密切相关: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节点占据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中心性高,集聚和辐射能力很强,对其他景点的到访次数影响力较大,并形成了7个小子群,子群内部连接度高,而子群间的联系不紧密,旅游流网络密度低,整体旅游线路较少。因此,旅游流表现出高度的空间偏聚性,"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
严江平唐萍李巍
关键词:网络游记社会网络分析旅游流
基于不同地貌类型区甘南州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处在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过渡区,地貌类型复杂多变,且在不同地貌区的植被覆盖差异十分明显。基于2000—2018年MODIS EVI数据研究甘南州不同地貌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来看,2000—2018年甘南州西北部山原区、东部山地丘陵区和南部岷迭山谷区增强植被指数(EVI)增长趋势分别为0.0008、0.0011和0.0009 a^(-1)。(2)从空间变化上来看,甘南州植被覆盖度(FCV)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西北部山原区以较高覆盖度类型为主,东部山地丘陵区以中等覆盖度类型为主,南部岷迭山谷区呈现较低覆盖度与较高覆盖度类型的相间分布。(3)甘南州植被覆盖改善比例(约54%)高于退化比例(37%),其中,植被覆盖退化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原区的玛曲、碌曲及南部山谷区的迭部等地;植被覆盖改善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地丘陵区。(4)甘南州不同地貌区EVI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是影响西北部山原区EVI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自然环境因子是东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岷迭山谷区EVI的主要影响因素。
马玥王录仓赵瑞东常飞
关键词:影响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2015年
运用院校数、毕业生数、在校学生数、师生比、生均经费等五个指标,对高职教育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泰尔系数测算及其分解表明,以相对指标衡量的高职教育资源区域差异高于以总量指标衡量的区域差异;区域内差距是造成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以总量指标考量的高职教育资源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如果考虑人口因素,则相对指标并不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3)Kernel密度估计显示,高职教育取得显著的发展,并趋于稳定状态。从生均教育经费看,各省差距呈现扩大的态势。从万人在校生数量看,各省差距呈现缩小的态势。
武荣伟王录仓刘华军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于小尺度的高寒牧区碳排放估算——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
2014年
碳排放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纵观碳排放计算,关键涉及到两个环节:一是研究尺度的选择,二是评估参数(即碳排放/吸收系数)的确定。高寒牧区还必须充分考虑牲畜碳排放。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将研究尺度缩小到41个行政村,并采用最新的土地二调数据,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汇、生活和牲畜碳排放进行了系统地测算。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的角度考察,合作市总碳排放表征为"碳亏"态势。总碳排放量为24374.82 t/a,其中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为4908.21 t/a,牲畜代谢碳排放量为3703.94 t/a,城乡居民生活碳排放量为15762.67 t/a。而碳汇量仅为1949.74 t/a,"碳亏"量为22425.08 t/a。(2)牲畜是高寒牧区呼吸碳排放的主体,其碳排量为3703.94t/a,其中牛是碳排放的主体,其碳排量占90%以上。(3)城乡居民生活碳排量为15762.67t/a,城镇明显高于农村,生存型碳排放强度高于发展型碳排放强度。(4)碳排放局分布势面与碳汇分布局势面基本呈反向分布态势,但总的碳排放格局取决于碳排放而非碳汇,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城区—半农半牧区—纯牧区逐级递减的趋势。
王录仓高静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