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3D060006)

作品数:12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蒋日进章守宇周曦杰赵静王凯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群落
  • 3篇营养级
  • 3篇同位素
  • 2篇鱼类
  • 2篇鱼类群落
  • 2篇植物
  • 2篇摄食
  • 2篇摄食习性
  • 2篇食物组成
  • 2篇食性
  • 2篇群落结构
  • 2篇枸杞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习性
  • 2篇夏季
  • 2篇近岸
  • 2篇近岸海域
  • 2篇类群
  • 2篇海域
  • 2篇浮游植物

机构

  • 9篇上海海洋大学
  • 8篇浙江省海洋水...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大学
  • 1篇浙江大学舟山...

作者

  • 11篇蒋日进
  • 6篇章守宇
  • 5篇赵静
  • 5篇周曦杰
  • 3篇王凯
  • 3篇汪振华
  • 2篇李振华
  • 2篇林军
  • 2篇薛彬
  • 1篇张亚洲
  • 1篇徐开达
  • 1篇陈峰
  • 1篇周永东
  • 1篇郑刚
  • 1篇梁君
  • 1篇薛利建
  • 1篇隋宥珍
  • 1篇郭爱
  • 1篇金海卫
  • 1篇毕远新

传媒

  • 3篇水产学报
  • 3篇浙江海洋学院...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枸杞岛海藻场小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被引量:15
2015年
枸杞岛近岸海藻场生态系统内浮游动物、端足类、多毛类和棘皮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是海藻场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将初级生产者的能量产出向高级消费者传递转移的功能。为了探明桡足类、太平洋磷虾、中国毛虾、短毛海鳞虫、厚壳贻贝、角蝾螺、紫海胆、钩虾、麦秆虫、海绵和钩虾幼体等海藻场内主要小型无脊椎动物的能量来源,本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海藻场食物网内这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及其潜在食源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底栖微藻等初级生产者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并用Iso Source多源线性混合模型来估算不同初级生产者对小型无脊椎动物的食源贡献率。结果表明,初级生产者的δ13C值为-21.7‰^-13.8‰,δ15N值为2.3‰~11.6‰。初级生产者沉积相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水相颗粒有机物、铜藻的δ13C值无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附生生物、孔石莼和底栖微藻的δ13C值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在所有的初级生产者中,仅附生生物的δ15N值有极显著的季节差异,其余种类的季节变化不显著。小型无脊椎动物的δ13C值为-20.3‰^-15.4‰,δ15N值为2.5‰~8.1‰。在所有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中,仅桡足类的δ13C、δ15N值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其余小型无脊椎动物的δ13C、δ15N值都无显著的季节变化(P>0.05)。基于Iso Source模型分析发现,浮游植物和水相颗粒有机物等是桡足类、太平洋磷虾和中国毛虾等浮游动物以及海绵的主要食源;钩虾幼体和麦秆虫等啃食性端足类主要以附着微藻为食;大型海藻和底栖微藻是钩虾、紫海胆和角蝾螺等底栖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蒋日进章守宇毕远新汪振华周曦杰赵旭陈亮然
关键词:浮游植物大型海藻
不同采样设计评估鱼类群落效果比较被引量:21
2014年
鱼类群落生态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采样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正确的采样调查设计不仅可以降低调查成本,其结果也对渔业资源的评估或者管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计算机模拟定点采样、简单随机采样和分层采样,比较了3种采样设计的采样效果、相对误差及相对偏差.结果表明:定点采样设计的采样效果(采样效果平均值为3.37)要弱于简单随机采样和分层随机采样(采样效果平均值为0.961).3种采样设计中,分层采样设计在鱼类群落丰富度评估时表现最好,其采样效果、相对误差和相对偏差表现最佳.随着采样数的增加,分层采样设计的采样效果有所下降,但其采样精度提高.
赵静章守宇林军周曦杰
关键词:鱼类群落丰富度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斑头六线鱼的摄食习性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礁生境斑头六线值的摄食习性,旗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多网日组合刺网调查获取的252尾斑头六线仇样本,研究了斑头六线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策略。结果农叫斑头六线鱼主要摄食端足类的麦秆虫,是以麦秆虫为主食的狭食性鱼类。斑头六线他摄食种类随季节变化,春季、夏季和秋季土要摄食端足类,表现为狭食性的摄食特性,冬季主要擞食蟹类、腹足类和其他类,表现为广食性的摄食特性。
王凯章守宇汪振华赵静蒋日进
关键词:食物组成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枸杞岛近岸海域褐菖鲉的食性被引量:13
2017年
为获知褐菖鲉的食性,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摄食习性,并评估了浮游动物、端足类、虾蟹类和小型鱼类等饵料生物对褐菖鲉的营养贡献。结果显示,枸杞岛近岸海域4个季节褐菖鲉的δ^(13)C值为–18.2‰~–14.7‰,平均值为–15.6‰;δ^(15)N值为3.3‰~9.9‰,平均值为7.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褐菖鲉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都不显著,说明不同季节之间褐菖鲉的食性差异不大。对褐菖鲉全长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其δ^(13)C值和δ^(15)N值随全长变化都极显著,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食性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将不同全长的褐菖鲉分为3组,其中0~19 mm为一组,20~79和80~109 mm为一组,110~199 mm为一组,ANOSIM分析3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褐菖鲉的δ^(13)C值与虾蟹类和鱼类等饵料类群δ^(13)C值较接近,应用Iso Source软件分析饵料类群的营养贡献时发现,麦秆虫对褐菖鲉的的营养贡献均值最大,为22.3%,鱼类、虾蟹类等饵料类群的营养贡献均值都超过了12%。枸杞岛近岸海域褐菖鲉的平均营养级为3.18,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麦秆虫、鱼类和虾蟹类,是底栖动物食性,而非浮游动物食性。
薛彬蒋日进蒋日进王凯梁君徐开达
关键词:褐菖鲉稳定同位素食性营养级
鳀鱼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以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东海和黄海采集到的633尾鳀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鳀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鳀鱼的主要饵料生物种类有16种,太平洋磷虾是其最重要的饵料。其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按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排序,鳀鱼在春季以太平洋磷虾、小拟哲水蚤、细足法虫戎和长尾类糠虾幼体为主要食物;在夏季以太平洋磷虾、大眼蛮、细足法为主食;在秋季以太平洋磷虾和美丽大眼剑水蚤为主食;在冬季太平洋磷虾、美丽大眼剑水蚤、长尾类糠虾幼体、中华哲水蚤和丽隆剑水蚤为主食。统计分析检验表明,鳀鱼鱼的平均胃饱满度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春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较大,而夏季和冬季的摄食强度较低。
蒋日进李鹏飞刘志坚王好学隋宥珍郭安托
关键词:鳀鱼食物组成摄食强度
枸杞岛近岸海域食物网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35
2014年
为了探明岛礁近岸海域食物网主要生物类群之间的营养关系,对2012年11月和2013年2月枸杞岛近岸的消费者及其潜在食物源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了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枸杞岛近岸海域消费者潜在食源浮游植物、POM、SOM和大型海藻的δ13C值范围为-21.7‰^-14.7‰,浮游动物、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消费者的δ13C值范围为-21.1‰^-13.7‰。初级生产者的C/N平均值为8.5,消费者的C/N平均值3.7,差异极显著(P<0.001)。根据消费者的δ15N值,可将枸杞岛近岸海域的消费者分为滤食性浮游动物、食藻或碎屑的小型底栖动物、杂食性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以及凶猛的肉食性鱼类4大类,消费者共有4个营养等级,黑鲷的营养级最高为4.33。
蒋日进章守宇王凯周曦杰赵静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食物网营养级
瓯江口水域春、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根据2014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瓯江口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2种,隶属于11个大类,其中桡足类最多(10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贝氏拟线水母和长额刺糠虾,夏季主要优势种为长额刺糠虾和长尾类糠虾幼虫;瓯江口水域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总个体数量均较低,春季总个体平均丰度仅为1.41 ind/m^3,变化范围为0.14~7.66 ind/m^3,夏季总个体平均丰度仅为0.56 ind/m^3,变化范围为0.12~2.19 ind/m^3。聚类分析表明春季可以将浮游动物划分为三个群落,夏季可以将浮游动物划分为两个群落。相关性分析得出,影响春季和夏季瓯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
张亚洲蒋日进李凯范正利
关键词:浮游动物丰度聚类分析
中街山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于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之间,对中街山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浮游植物与营养盐、水温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55属145种,季节变化为秋季(85种)>冬季(71种)=夏季(71种)>春季(30种)。中街山列岛浮游植物的丰度范围为0.86×104~64 575.61×104 cells/m^3,平均细胞丰度为7 959.00×104cells/m3,季节变化则呈单一周期型,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浮游植物优势种种类多,不同季节既有交叉又有演替。由春季的夜光藻和具齿原甲藻演替至夏季的尖刺拟菱形藻、秋冬季的琼氏圆筛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73~3.53和0.44~0.77,群落结构较复杂。从优势种的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中街山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相对稳定。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水温、p H和透明度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与单一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由无机磷含量变化范围(0.013~0.035 mg/dm^3)来看,该海域无机磷为影响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李振华蒋日进陈峰卢占晖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枸杞岛海藻场角蝾螺夏季摄食选择性及其生态学意义被引量:11
2015年
于2013年夏季对枸杞岛海藻场螺类优势种角蝾螺进行了稳定同位素、摄食选择性、消化代谢物粒径等系列实验。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角蝾螺是牧食性生物,在藻场中的营养级为2.12,属初级消费者,底栖海藻是角蝾螺的主要食源,贡献率为94.5%;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具有较宽的摄食选择,能够摄食海带、铜藻、粗枝软骨藻等11种大型藻类,其中铜藻及蜈蚣藻是枸杞岛潮下带的重要优势种;消化代谢物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的啃食作用能为藻场碎屑提供增量,角蝾螺对海藻场碎屑的增量为(0.016-0.094)g/d,经过啃食及消化作用产生的碎屑主要粒级为1Φ(〉250μm)。稳定同位素分析—摄食选择偏好实验—螺类消化代谢物粒径分析的系列研究表明,角蝾螺在枸杞岛海藻场的群落食物网中,可以起到连接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的重要作用。
周曦杰章守宇王旭蒋日进赵静
关键词:碎屑同位素
东海竹筴鱼的食性被引量:12
2013年
以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453条东海竹筴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东海竹筴鱼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竹筴鱼的饵料生物有124种(包括未鉴定种),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依次是麦氏犀鳕(IRI%=39.2%)、长尾类糠虾幼体(IRI%=18.4%)、短尾类大眼幼体(IRI%=7.6%)和太平洋磷虾(IRI%=6.6%)等.季节和叉长对东海竹筴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东海竹筴鱼春季摄食强度最高,而冬季最低;叉长140~159 mm的竹筴鱼摄食强度最高,叉长45~99 mm的幼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鱼摄食强度相对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叉长100 mm是东海竹筴鱼摄食取向的拐点.东海竹筴鱼四季的平均营养级为3.51,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
蒋日进金海卫周永东薛利建郭爱
关键词:营养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