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无)

作品数:14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杜红艳孙建茵付玉竹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布达佩斯学派
  • 4篇文化
  • 3篇卢卡奇
  • 3篇后现代
  • 3篇赫勒
  • 2篇道德
  • 2篇诉求
  • 2篇文化批判理论
  • 2篇现代性批判
  • 2篇伦理
  • 2篇阿格妮丝·赫...
  • 1篇道德诉求
  • 1篇道德相对主义
  • 1篇叙事
  • 1篇雅文化
  • 1篇艺术
  • 1篇游戏
  • 1篇语用学
  • 1篇正义
  • 1篇政治

机构

  • 13篇黑龙江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悉尼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鲁迅美术学院

作者

  • 10篇杜红艳
  • 2篇孙建茵
  • 1篇付玉竹

传媒

  • 4篇黑龙江社会科...
  • 3篇学术交流
  • 2篇求是学刊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学习与探索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人类学视角下人的问题解析——布达佩斯学派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新阐发被引量:1
2017年
人的问题,尤其人的分裂与统一,是马克思及其继承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维度的阐发主要是从人的问题出发的。其中,布达佩斯学派立足于马克思和卢卡奇对于人的问题的分析,在现代性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释了人的问题。布达佩斯学派理论家们十分重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加之受卢卡奇从文化批判角度阐发人的分裂的影响,他们得出:现代性历史条件下人的问题依然如马克思和卢卡奇所分析出的,是人的本质与其存在的分裂,只不过这种分裂的实质展现为个体与类的分裂,个体与类的分裂是现代人生存危机的全部根源。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的阐释和卢卡奇对人的分裂的阐发也都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但二人都认为人的这种分裂是可以扬弃的。而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勒和马尔库什从社会人类学视角重新分析了人的这种个体与类的分裂,得出:这种分裂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正是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现代性历史条件下弥合这种分裂只能是在分裂中寻求共识。
杜红艳
关键词:社会人类学布达佩斯学派卢卡奇
阿格妮丝·赫勒时空维度上的现代性批判被引量:1
2017年
现代性既是一个用来划界的时间范畴,又是标志这一时段特征的空间范畴,时间和空间展示了现代性的全部特征。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从后现代视角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的,在时间维度上赫勒提倡立足于绝对的现在思考人的当下存在,在空间维度上她以空间解释时间发现了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的存在状态。时空维度既是赫勒与后现代主义者共同的理论视角,同时赫勒通过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现代性批判也展示出了与后现代主义的差异之处。总之,时空维度是赫勒从后现代性视角展开现代性批判的集中体现,从时空维度上阐释赫勒对现代性的理解是深入挖掘赫勒现代性批判理论独特内涵的关键所在。
杜红艳
关键词:阿格妮丝·赫勒
后历史意识与后历史解释模式——布达佩斯学派后现代视域下文化批判的历史旨归被引量:1
2015年
布达佩斯学派从政治、需要、道德、哲学、历史等多个维度对现代性文化进行了批判,在批判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后现代视域。其中,他们通过历史展示了现代社会深层的文化结构与文化问题,通过历史对现代性文化进行了批判。首先,在他们关于后现代特征的分析中展现出了一种后历史的倾向。其次,基于这样一种后历史的倾向他们对历史意识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批判历史意识发展到现代宏大叙事阶段不能反映现代文化的地理和叙事,提出了能够反映现代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后历史意识;批判现代性阶段宏大叙事的目的在于找寻新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解释模式,通过对伴随着现代性宏大叙事而来的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宣布只有转变历史解释模式才能理解现代社会的多元性,而后历史解释模式是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历史解释模式,对社会进行的是一种多角度的阐释,本身就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布达佩斯学派运用历史意识和历史解释模式分析的是当代社会的文化结构与文化问题,指向了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后历史意识与后历史解释模式,所以后历史意识与后历史揭示模式可以说是布达佩斯学派后现代视域下文化批判的历史旨归。
杜红艳
关键词:布达佩斯学派文化批判
后现代的状态被引量:2
2015年
对于居住于后现代的人,列举出主要关切的问题比给后现代下定义更重要。居住于后现代的人关切的问题是我们不是生活在现在而是在"之后",我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偶然性,欧洲中心主义正逐渐破灭,现代主义宏大叙事已经终结。这些关切尤其能够在艺术领域得以体现,后现代的胜利带来了作为"技艺"的艺术的终结,显示出了一种新型的时间意识,打碎了异中求同的文化传统,毁灭了高雅艺术和低级艺术之间的差别,并凸显了新文化条件的边缘性、碎片化。
费伦茨·费赫尔木思
关键词:后现代偶然性欧洲中心主义宏大叙事艺术
布达佩斯学派对卢卡奇文化批判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2016年
卢卡奇的文化批判理论对布达佩斯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卢卡奇的引导下布达佩斯学派构建了自己的文化理论。布达佩斯学派从卢卡奇那里继承了"文化的可能性"问题,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越了卢卡奇。布达佩斯学派批判卢卡奇对文化的狭隘性理解,对文化进行历史性研究,得出了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结论。
杜红艳
关键词:布达佩斯学派卢卡奇多元文化论
城市家庭3-6岁儿童游戏权保障策略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儿童游戏权是儿童权利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城市家庭游戏权意识淡薄、教育方式不合理、活动空间密集硬化、游戏材料以电子设备为主等原因影响,3-6岁儿童游戏权方面呈现游戏自由权不受认可、游戏社会权难以保障这两大问题。我们应该帮助城市家庭合理控制儿童游戏时间,丰富儿童游戏形式,营造儿童游戏环境,增添儿童游戏材料,进而使3-6岁儿童游戏权在城市家庭中得以保障。
徐东马丽阳
关键词:城市家庭教育
规范的文化概念和历史性的文化概念——赫勒对马尔库什文化现代性理论的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马尔库什和赫勒始终都在关注着文化现代性问题。赫勒和马尔库什都对社会相关性作了一种哲学承诺,但是赫勒选择了合理性的乌托邦的规范选项,而马尔库什长期以来倾向于彻底的历史主义原则。特别是赫勒创造性地将第三种表达愿望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概念引入了马尔库什的理论中。与这种规范的文化概念相连的原理、轮廓和诊断被赫勒发掘出来,并与马尔库什最初概念中的历史性选择交错进行。可以说,赫勒阐释中的某种劣势与她的哲学理解的乌托邦渴望密切相连。
约翰.格鲁姆雷杜红艳
关键词:文化语用学赫勒乌托邦
文化模式可以比较吗?被引量:1
2015年
对双重标准的谴责代表正义感的出场,正义感把不同标准转化成双重标准,因为正义感要求人类变为一个社会集群,所有成员遵循一些共同的规范和规则,存在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和排列的共同的标准。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论述了文化的独特性,但由于反对共同的标准,与正义感相矛盾。对于文化的独特性的理解属于理论理性的范围,而正义感属于实践理性,在对待我们现代的世界文化的时候恰恰需要正义感,需要共同的标准对不同的文化模式进行比较。
阿格妮丝.赫勒杜红艳
关键词:文化模式正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差异
游走在大众与高雅之间: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基于马尔库什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关于公共艺术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然而,由于公共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广泛,公共艺术形态本身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对于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性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展开和细化。公共艺术不是消极和低俗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也不是专业化、精英化的高雅文化,它符合高雅文化的标准兼具大众文化的包容性,因此在两者之间保持张力,具有伦理化、多元化、市民化的价值取向。
付玉竹孙建茵
关键词:公共艺术布达佩斯学派文化批判理论
布达佩斯学派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诉求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支,布达佩斯学派试图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寻找理论资源对现存社会展开批判,确立了复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借助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从文化出发,在共时态上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展开了批判;在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反思中,又进一步深入到了历时态的维度,展开了现代性的研究;在后现代视域中,展开了对人类文化出路的探寻。可以说,复兴马克思主义既是布达佩斯学派理论的理论主题,也是其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在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始终蕴含着一种文化的理论诉求。
杜红艳
关键词:布达佩斯学派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