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ZW035)

作品数:23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董国炎贺根民贾立国徐燕刘明坤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文学
  • 3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小说
  • 5篇评话
  • 5篇晚清
  • 5篇晚清小说
  • 4篇扬州评话
  • 4篇平民
  • 4篇文学
  • 3篇艺术
  • 2篇得失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场
  • 2篇异域
  • 2篇异域文化
  • 2篇咏侠诗
  • 2篇审美
  • 2篇平民文学
  • 2篇群体关怀
  • 2篇文化
  • 2篇近代小说
  • 1篇淡化

机构

  • 23篇扬州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13篇董国炎
  • 7篇贺根民
  • 3篇贾立国
  • 2篇徐燕
  • 2篇刘明坤
  • 1篇童李君
  • 1篇李建明
  • 1篇张莉

传媒

  • 3篇南京师大学报...
  • 2篇求是学刊
  • 2篇明清小说研究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文艺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唐都学刊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探索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绿牡丹》在侠义小说发展史上的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清代小说《绿牡丹》对侠义小说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它突破了当时侠义小说的基本写法,放弃清官统率侠客效忠朝廷的侠义公案模式,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民间侠义集团的主体性。小说中真实细致的武打描写、对武术的浓厚兴趣,明显区别于大量英雄传奇小说,切实推进了武侠小说的发展。小说以武林正邪斗争和男女侠情故事构成主要内容,这种写法是民国以来武侠小说主要写法,《绿牡丹》开其先河,也提供很多演变经验值得研究。
董国炎徐燕
关键词:侠义小说
隋炀帝推动之功与隋唐扬州说唱文艺的发展
2010年
扬州地区说唱表演类文艺历史悠久,隋炀帝提升扬州城市地位与京都同等级别,把大批艺人集中到扬州,有力推动了扬州说唱艺术的发展。在唐代扬州高度繁荣基础上,说唱艺术继续发展。达官贵人多有家班,伎艺传授很受重视,表演水平不断提高。诙谐调侃类节目很受欢迎,推动了说唱表演类文艺的发展。
董国炎徐燕
关键词:隋唐艺术特点
中国口述史小说的演变
2008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记录正史的史官地位很高,而各派人物对历史的叙述因出于自己的主张而各不相同,流传在田野民间及文人、艺人笔下的稗官小说也积极参与了历史叙述,所以中国口述史小说就有自己存在与发展的独特理由。说唱艺人的讲唱文学在唐代以后发展迅速,特别宋代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口述史小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口述史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叙述了一些重要历史真相,它灵活的表现样式和接受空间保留并传承了很多正史所不敢记载或回避的内容,所以口述史小说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刘明坤董国炎
关键词:讲唱文学平民
论中晚唐侠风与咏侠诗创作
2013年
中晚唐是中国古代咏侠诗经历了鼎盛之后的转变期,这种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随着盛世光环的渐渐消隐和国势衰颓中侠风的发展与蜕变,中晚唐咏侠诗一方面延续着盛唐的袅袅余音,但盛唐诗人灌注在咏侠诗中的生命激情渐渐冷却;另一方面诗人们开始冷静地审视侠这一特殊的人群,以批判的态度描述侠之堕落,即使颂扬也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带有更多的社会批判意味和壮志难酬的感叹,体现了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贾立国
关键词:咏侠诗
教科之助:晚清小说教育功能的歧变
2007年
醒世新民的启蒙意识,打造小说为“教科之助”的时趋,它指引着晚清小说创作的道德践履,也展现了小说家承担社会责任的浩淼天地。以忠孝观念为核心的载道模式,被革新置换成民主、平等等时代新见,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新变。教科书的功能取向,显露出近代实用理性的影响。片面的推崇势必存有抽象的图解痕迹,抹杀了小说固有的文体规律和特征,一旦政治热情消退,娱世和向俗就成为小说的审美需要。
贺根民
关键词:小说观念教育功能启蒙意识教科书误解
“心理场”的关联性及立体效果——从《火烧赤壁》看评话小说的心理描写
2010年
扬州评话等说书艺术在心理描写方面形成鲜明民族特色,心理活动互相关联交错形成"心理场",这种心理现象特别富于动态和关联性,并与语言动作紧密配合,避免孤立和静止,擅长即时性立体性刻画人物。这使我们洞悉同时出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不动之动"、"无声之声"的生活况味和艺术韵味。"心理场"的艺术魅力使人们熟悉已久的陈旧故事焕发崭新艺术吸引力。
董国炎童李君
关键词:动态感立体感
生命体验的淡化与近代小说劝惩观念的新变被引量:1
2006年
小说的劝惩观念是文人社会诉求的一个重要向度,也是小说自身提升文类地位的手段。强化生命体验和遵从劝惩观念,构成了小说艺术进路中的一对矛盾,它影响着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小说家过分关注具体的社会问题,而忽略了对人生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探索和关注。近代小说观念的整合与自救,则超越和突破了劝惩观念的规范空间。
贺根民
关键词:生命体验淡化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北朝咏侠诗
2012年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咏侠诗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为唐代咏侠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咏侠诗在北朝的生存与传播对于这一诗歌门类境界的开拓和格调的提高意义尤为重要。北朝咏侠诗总体风格不同于南朝的浮华轻艳,呈现出刚健劲直、粗犷豪放的风格,这与北朝的地域文化特性是分不开的。庾信、王褒由南入北后,带来了南朝咏侠诗成熟的艺术技巧;同时由于身世遭遇的巨大转变,北方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的熏染,使他们逐渐洗去在南朝所形成的轻艳华靡诗风,一变而为刚健清新、悲凉深沉,大大拓展和丰富了咏侠诗的审美境界,成为南北诗风融合的典范。
贾立国
关键词:地域文化北朝咏侠诗
论扬州评话语音的历史演变及其得失被引量:3
2009年
扬州评话历史的辉煌和目前的衰落形成巨大反差。扬州评话语音演变的历史饱含正反两面经验。扬州评话祖师柳敬亭善于根据听众特点调整语音,他说书的地域范围很广,语音以官话和地方官话为主。清代盛世扬州人口构成和文化特点,决定当时扬州评话语音是官话、地方官话和方言共存。晚清以后扬州人口构成和文化特点,造成扬州评话语音方言化。方言化在本地富有生存能力,但到了更广阔范围却削弱生存竞争能力。扬州评话要继续发展必须变革语音,很多方言文艺也都是如此。
董国炎李建明
关键词:扬州评话人口构成语音变化
开放意识与近代小说的批判精神
2007年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文学的自身转化赋予近代小说开放的文学特质,刺激并促发小说理论的批评理性精神。以林纾为代表的小说批评家突破了天朝心态的狭隘偏见,真诚地赞美西方小说的艺术魅力,反面递送了小说文体革新的信息。新文学术语的移植,丰富了小说艺术的理论空间。近代小说家的开放意识,推动了小说走向世界的进程,它既是批判精神得以弘扬的依托,也奠定了小说理论世界化的坚实基础。
贺根民
关键词:近代小说平民文学异域文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