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11B05)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岩李婷刘澈王继明刘力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矿业工程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矿业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旋流器
  • 3篇水力旋流器
  • 2篇液固
  • 2篇液固分离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灭活效果
  • 2篇值模拟
  • 1篇淡水藻
  • 1篇压载
  • 1篇压载水
  • 1篇液相流场
  • 1篇水藻
  • 1篇能耗
  • 1篇能耗模拟
  • 1篇轻质
  • 1篇重质
  • 1篇紫外线
  • 1篇微藻
  • 1篇流场
  • 1篇灭活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 4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电子工程...

作者

  • 4篇王岩
  • 3篇李婷
  • 2篇王继明
  • 2篇刘澈
  • 2篇向晓东
  • 2篇刘力
  • 1篇杨晓
  • 1篇刘文君
  • 1篇张成帅

传媒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选煤技术
  • 1篇广州化工
  • 1篇化学反应工程...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宽域水力旋流器内液相流场的模拟与分析
2009年
提出了一种可同时分离重质和轻质固体颗粒物的宽域水力旋流器,并利用CFX流体软件,对旋流器内在流量为25m3/h试验参数下的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径向速度及其对颗粒运动分离的影响进行了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旋流器内流场是一种三维非轴对称的湍流旋转流场,但在锥体底部,流体流动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切向速度对称性较好,使得内部流场较稳定,径向速度的分布规律性不强;在旋流器内存在一个最佳径向速度分布利于分散相颗粒沉降。
李婷王岩王继明
关键词:RSM旋流器流场
宽域水力旋流器压力能耗模拟与分析
2009年
提出一种可同时分离重质和轻质固体颗粒物的液-固旋流器。实验研究发现该新型水力旋流器在流量为25m3/h,分流比为6%时对重质颗粒分离效率最高;流量25m3/h,分流比为8%时轻质颗粒分离效率最佳。利用CFX流体软件,在流量为20~35m3/h条件下对旋流器内的静压、动压和压力降的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旋流器圆柱段从上到下,动压逐渐降低,在锥体段从上到下,动压逐渐升高;在一定范围内,为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和减少旋流器内压力损失,应避免增大入口流量而适当增加分流比。
李婷向晓东刘力王岩
关键词:液固分离水力旋流器数值模拟
紫外线法对压载水中淡水藻的灭活效果被引量:2
2013年
按照《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对岸基测试试验的要求,采用准平行光束仪对8种淡水藻辐射,黑暗环境培养5d,确定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紫外线对它们的灭活效果及特点.结果表明,紫外线法对梅尼小环藻、谷皮菱形藻、小球衣藻和铜绿微囊藻具有一定的灭活效果,灭活率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小剂量的紫外线会刺激镰形纤维藻和斜生栅藻细胞生长,在剂量大于300mJ·cm-2时藻细胞的数量开始缓慢减少;剂量小于400mJ·cm-2时对钝脆杆藻和卵形隐藻没有灭活效果.紫外线对淡水藻的灭活效果较差.藻细胞个体大小不是影响紫外线灭活效果的原因,藻的种类、藻细胞壁的有无及其成分的不同可能是造成不同灭活效果的原因.
刘澈
关键词:压载水淡水藻灭活效果
新型旋流器分离重质和轻质颗粒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DPM)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对宽域旋流器内低浓度的重质颗粒和轻质颗粒的运动状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DPM)计算颗粒轨道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重质颗粒主要运动在外旋流,并很快被分离捕集;轻质和小粒径重质颗粒与液流有很好的跟随性,主要运动在内旋流。颗粒分离有一定的随机性;顶部短路流颗粒从侧向排轻口排出;增长圆锥段有助于颗粒从液相分离。
李婷向晓东王岩刘力
关键词:旋流器固液分离
一种新型水力旋流器的机理研究及设计被引量:3
2009年
介绍了水力旋流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水力旋流器内部流场和旋流器内颗粒的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水力旋流器-宽域水力旋流器,可同时分离重质和轻质固体颗粒物。并给出了该水力旋流器的结构设计参数标准。
王岩王继明张成帅杨晓
关键词:水力旋流器液固分离
UV-C对几种海洋微藻的灭活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准平行光束仪对三角褐指藻等8种海洋微藻进行辐射,研究了UV-C对它们的灭活效果及特点,并确定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表明,紫外线对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盐生杜氏藻、利玛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等5种藻的灭活特点是灭活率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剂量为400 mJ/cm2时对它们的灭活率可分别达到66.1%、40.6%、88.9%、48.6%和52.5%;紫外线对小新月菱形藻和塔胞藻的灭活特点是在低紫外线剂量下有较好的灭活作用,而剂量大于300 mJ/cm2时灭活作用开始减弱,在剂量为300和400 mJ/cm2时两种藻的灭活率分别为55.3%和27.2%、33.9%和21.1%;而低剂量的紫外线对青岛大扁藻生长有促进作用,剂量大于200 mJ/cm2时促进作用开始减弱。藻细胞个体大小不是影响紫外线灭活效果的原因,藻的种类、藻细胞壁的有无及其成分的不同可能是造成不同灭活效果的原因。
刘澈刘文君
关键词:紫外线海洋微藻灭活效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