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07-TP-2008)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郭喜平乔彦强张超峰王勇齐涛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合金
  • 3篇包埋渗
  • 2篇高温合金
  • 2篇SI
  • 2篇SI基
  • 2篇CR
  • 2篇超高温合金
  • 1篇电弧熔炼
  • 1篇定向凝固
  • 1篇断裂韧度
  • 1篇氧化膜
  • 1篇韧度
  • 1篇渗层
  • 1篇渗层组织
  • 1篇室温
  • 1篇室温力学性能
  • 1篇涂层
  • 1篇凝固
  • 1篇凝固速率
  • 1篇显微组织

机构

  • 7篇西北工业大学

作者

  • 7篇郭喜平
  • 2篇乔彦强
  • 2篇王勇
  • 2篇张超峰
  • 1篇张平
  • 1篇任家松
  • 1篇陈丽群
  • 1篇齐涛

传媒

  • 2篇材料工程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特种铸造及有...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电弧熔炼Nb-Ti-Si合金的组织和室温力学性能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熔炼技术制备了Nb-Ti-Si-Cr-Hf-Al-B-Y超高温合金,并测定了其室温断裂韧度及拉伸性能。采用XRD,SEM,EDS等方法对母合金锭不同部位的相组成、微观组织、成分分布以及试样的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合金锭不同部位的组织均由初生(Nb,X)5Si3(X代表Ti、Hf和Cr元素)以及Nbss/(Nb,X)5Si3共晶团(Nbss表示铌基固溶体)组成。初生(Nb,X)5Si3以横截面为规则的多边形块状不连续分布在基体上,而Nbss/(Nb,X)5Si3共晶团则呈典型的层片状或花瓣状形貌。母合金锭的成分分布特点为Si含量由锭边缘向中央呈增加的趋势,Nb、Ti含量则由锭边缘向中央呈减少的趋势;Cr、Al倾向于固溶在Nbss中,而Hf则倾向于固溶在(Nb,X)5Si3中。经过多元合金化的Nb-Ti-Si基合金的室温断裂韧度为10.72MPa·m1/2,抗拉强度为297.12MPa,室温断裂韧度及拉伸试样的失效模式均为脆性准解理断裂。
王勇郭喜平张超峰张平
关键词:电弧熔炼共晶断裂韧度
Ti-Nb-Si基超高温合金Si-Cr共渗抗氧化涂层的显微组织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在1250、1350和1400℃ Si-Cr包埋共渗10h的方法,在Ti-Nb-Si基超高温合金表面制备了Cr改性硅化物涂层。结果表明:各温度下制备的涂层均具有多层复合结构;随包埋共渗温度的升高,涂层外层和中间层的组成相都发生改变。经1250℃,10hSi-Cr共渗时涂层外层为(Ti,X)5Si3(X代表Nb、Hf和Cr元素),中间层为(Ti,X)5Si4,过渡层(Ti,X)5Si3很薄;当提高共渗温度至1350℃时,涂层外层中Cr含量明显提高,外层除了(Ti,X)5Si3外,还出现含Cr的三元相(Nb1.95Cr1.05)Cr2Si3,中间层由(Ti,X)5Si4和(Ti,X)5Si3两相组成,而过渡层((Ti,X)5Si3)增厚;继续提高共渗温度至1400℃时,涂层外层主要由(Nb1.95Cr1.05)Cr2Si3三元相组成,中间层已全部由(Ti,X)5Si3相组成,在过渡层与基体间还存在不连续的块状(Nb,Ti)3Si相,Si-Cr共渗温度对Cr扩散的影响更为显著。
乔彦强郭喜平
关键词:包埋渗
Cr含量对Nb-Ti-Si-Cr基超高温合金组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采用真空非自耗电弧熔炼方法制备了4种不同Cr含量的Nb-22Ti-14Si-xCr-3Al-5Hf-1.5B-0.06Y(x=0,10,14,20,at%)超高温合金。研究了Cr含量对合金的相组成、显微组织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含Cr合金的组织由初生Nbss枝晶和Nbss/(Nb,X)5Si3共晶团组成,含Cr的3种合金中,初生相均为(Nb,X)5Si3,并出现了Nbss/Cr2Nb共晶团。随着Cr含量的增加,初生相(Nb,X)5Si3的含量增加,Nbss/Cr2Nb共晶团的含量增加,而Nbss/(Nb,X)5Si3共晶团的含量却减少,当Cr含量达到20 at%时,组织中未发现Nbss/(Nb,X)5Si3共晶团。1250℃的氧化实验表明:随着Cr含量的增加,氧化膜组织中Ti0.4Cr0.3Nb0.3O2和(Ti,Cr)NbO4含量增加,而Nb2O5和Ti2Nb10O29的含量却减少,氧化膜与基体结合程度加强,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也随之增强。
陈丽群郭喜平
关键词:相组成
Nb-Ti-Si基超高温合金表面Si-Al-Y共渗层的组织形成
2010年
研究了包埋共渗温度和渗剂中Al含量对Nb-Ti-Si基超高温合金表面Si-Al-Y共渗层显微组织的影响.采用组成为10Si-10Al-3Y-5NaF-72Al2O3(wt%)的渗剂,分别在1050、1080和1150℃保温10h所制备的渗层具有相似的结构,由(Nb,X)Si2(X代表Ti,Cr和Hf)外层、(Nb,X)5Si3中间层、(Cr,Al)2(Nb,X)和(Nb,X)Al3相构成的次内层及(Nb,X)2Al内层组成.在1050℃/10h所制备渗层的外层和中间层的组成相随渗剂中Al含量增加而变化,但次内层和内层的组成相不改变.当渗剂中Al含量为15wt%时,渗层外层仍为(Nb,X)Si2,但中间层却由(Nb,X)Al3和(Nb,X)5Si3两相组成;当渗剂中Al含量为20wt%时,渗层外层转变为由(Nb,X)Si2和(Nb,X)3Si5Al2两相组成.对1050℃/10h所制备的渗层(采用Al含量为15wt%的渗剂)进行1250℃/0.5h氧化,氧化膜厚度约为10μm,主要由Al2O3、TiO2和SiO2组成.
张超峰郭喜平
关键词:氧化膜
定向凝固Nb-Ti-Si基超高温合金的组织与室温条件断裂韧性
2011年
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熔炼法制备了Nb-Ti-Si基超高温合金的母合金锭,在2050℃的熔体温度下实现了合金的有坩埚整体定向凝固。测定了电弧熔炼态与定向凝固试样的室温条件断裂韧性,采用SEM,EDS等方法分析了凝固速率V分别为10,20和50μm/s的整体定向凝固组织、单边切口梁弯曲试样的断口形貌及裂纹扩展路径,并讨论了其断裂机理。结果表明:合金的整体定向凝固组织主要由沿着试棒轴向挺直排列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的初生(Nb,X)5Si3(X代表Ti,Hf和Cr元素)棒与耦合生长的层片状Nbss/(Nb,X)5Si3共晶团(Nbss表示铌基固溶体)组成。整体定向凝固显著提高合金的室温条件断裂韧性KQ,且V=50μm/s时的KQ最高,达16.1MPa·m1/2,较电弧熔炼态试样的KQ提高了50.5%。定向凝固试样中Nbss与(Nb,X)5Si3沿垂直于受力方向的定向排列以及粗糙的Nbss产生的裂纹桥接和偏转,增大了裂纹扩展阻力,从而提高了合金的室温条件断裂韧性。
王勇郭喜平
关键词:凝固速率
Ti-Nb-Si基超高温合金Si-Cr共渗涂层在1250℃的氧化行为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包埋共渗法在Ti—Nb—Si基超高温合金表面制备了Si-Cr共渗涂层,共渗温度为1350℃,时间为10h。将Si—Cr共渗后的试样在1250℃下分别氧化5,10,20,50h和100h。利用SEM,EDS和XRD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涂层及氧化后氧化膜的结构、元素分布及相组成。结果表明,氧化前Si—cr共渗涂层分为4层:最外层为(Ti,X)5Si3(X代表Nb,Hf和Cr元素)和(Nb1.95Cr1.05)Cr2Si。3次外层为(Ti,X)5Si3,中间层为(Ti,X)5Si4,过渡层为(Ti,X)5Si3。涂层试样在1250℃氧化后形成的氧化膜分为两层:外层为(Ti,Nb,Cr)O2,下层为SiO2。未加涂层的试样在1250℃氧化遵循直线规律。加涂层的试样在1250℃氧化遵循分段抛物线规律,5~20h内为Y=15.81+3.92t1/2,20~100h内为Y=-82.71+27.12t1/2。在20~100h内氧化的抛物线速率常数比5~20h内氧化的大约高1个数量级。具有高Cr含量的外层比中间层及过渡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
乔彦强郭喜平任家松
关键词:包埋渗
Y_2O_3对铌硅化物基超高温合金硅化物渗层组织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包埋共渗工艺在铌硅化物基超高温合金表面制备了Si-Y2O3共渗层,共渗温度为1050℃,共渗时间为10h。利用SEM,EDS和XRD等方法分析了渗剂中Y2O3添加量对渗层结构、组织形貌及其成分分布的影响,并与相同包埋渗温度和时间下单独渗Si渗层的组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渗剂中添加不同含量Y2O3后的渗层具有相似的结构,均具有明显分层的结构,由外至内依次为(Nb,X)Si2(X表示Ti,Hf和Cr)层,(Nb,X)5Si3过渡层和富Al扩散区。与单独渗Si渗层相比,渗剂中添加Y2O3没有改变渗层表层的相组成,但抑制了渗层中孔洞的产生,使相同包埋渗温度和时间处理后Si-Y2O3共渗层的组织较单独渗Si渗层的更为致密。EDS能谱分析结果表明,Y在渗层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靠近过渡层与基体界面处的Y含量较高,并由内向外逐渐递减。随渗剂中Y2O3含量增加,渗层中的平均Y含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规律。当渗剂中Y2O3的加入量为1%2%(质量分数)时,Y2O3具有明显的催渗作用。
齐涛郭喜平
关键词:包埋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