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6026)

作品数:6 被引量:164H指数:5
相关作者:石学法乔淑卿刘焱光朱爱美刘升发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908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黄河
  • 4篇沉积物
  • 3篇黄河口
  • 2篇矿物
  • 2篇表层沉积物
  • 2篇渤海海域
  • 1篇悬浮体
  • 1篇有机质
  • 1篇输运
  • 1篇重矿物
  • 1篇重矿物分布
  • 1篇黏土矿物
  • 1篇粒度特征
  • 1篇蒙皂石
  • 1篇矿物分布
  • 1篇黄河三角洲
  • 1篇浮体
  • 1篇OFF
  • 1篇SEDIME...
  • 1篇BOHAI_...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作者

  • 5篇乔淑卿
  • 5篇石学法
  • 3篇朱爱美
  • 3篇刘焱光
  • 2篇刘升发
  • 2篇方习生
  • 2篇王昆山
  • 1篇李朝新
  • 1篇熊林芳
  • 1篇胡宁静
  • 1篇姜晓黎
  • 1篇白亚之
  • 1篇王国庆
  • 1篇杨刚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Chines...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3
2010年
基于近几十年来黄河三角洲沉积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就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和演化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进而根据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应在黄河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发育历史及其控制因素、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黄河三角洲地质灾害分布及其预测等方面加强研究。尤其要重视古代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的识别,海平面变化、黄河尾闾摆动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的影响,现代黄河三角洲泥沙输运和沉积等问题的研究。
乔淑卿石学法
关键词:黄河黄河三角洲
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布与来源被引量:31
2010年
对2007年采自渤海黄河口和莱州湾内250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和莱州湾重矿物含量很低,平均为1.51%,优势重矿物组合为云母-普通角闪石-绿帘石,其中白云母含量高于黑云母。重矿物分布和组合分区表明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口输入物质,莱州湾西南部河流输入物质及山东半岛西部岛屿冲刷产物为次要物质来源;重矿物特别是云母类可作为沉积物输送和扩散的指标,综合其他矿物分布特征得出,黄河入海沉积物的扩散趋势在南北向以北向为主要的输送方向,黄河口物质具有向东扩散的趋势。
王昆山石学法蔡善武乔淑卿姜晓黎
关键词:沉积物重矿物黄河口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aO和蒙皂石分布及其对黄河入海物质运移的指示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X射线荧光和X射线衍射仪,对2007年8—9月取自现代黄河口及其邻近渤海海域的25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CaO和蒙皂石含量做了分析。结果表明,CaO和蒙皂石含量平面分布趋势相似,总体呈现由黄河口向东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依次可以划分出莱州湾西部高值区(Ⅰ区)、中间过渡区(Ⅱ区)和莱州湾东部低值区(Ⅲ区)。研究区沉积物中CaO和蒙皂石含量的这种分布特征,主要是黄河入海物质和水动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该区域CaO和蒙皂石含量的分布不仅能反映黄河入海沉积物的运移,同时,对黄河口区的水动力条件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乔淑卿方习生石学法王昆山刘焱光刘升发朱爱美
关键词:沉积物黏土矿物
渤海底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输运趋势探讨被引量:100
2010年
基于对渤海17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渤海粗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辽东和渤中浅滩附近,在滦河口和黄河口也有零星分布;细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渤海湾中部和南部,并呈条带状向辽东湾方向延伸;细粒级沉积物分选较粗粒级沉积物好,偏态系数较低;渤海细粒级沉积区为渤海的现代沉积中心,周边沉积物有向这个沉积中心汇聚的输运趋势。这种沉积物分布格局和输运趋势主要受潮流和渤海环流的控制。
乔淑卿石学法王国庆杨刚胡宁静刘升发刘焱光朱爱美李朝新
关键词:黄河沉积物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元素分析仪对2007年获取的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氮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站位有机碳大体上的分布为,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底层悬浮体中POC含量<表层悬浮体中POC含量;依据表层沉积物中TOC、TN含量和悬浮体中POC的分布,研究区可划分为5个区,依次为莱州湾西部靠近黄河口区(Ⅰ和Ⅱ区)、莱州湾南部(Ⅲ区)、莱州湾东南部(Ⅳ区)和莱州湾北部(Ⅴ区)。Ⅰ区位于清8分汊口外,以POC、C/N值高和TOC、TN值低为特征;Ⅱ区位于现代黄河口近岸区域,以TOC、TN、C/N值高和POC值低为主要特征;Ⅲ、Ⅳ和Ⅴ区位于119.5°E以东的区域,这些区域POC值较高,而TOC、TN和C/N值较低。各区POC、TOC、TN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河流排放、排污口输入、海洋生物生产力和沉积动力环境的影响。
乔淑卿石学法白亚之熊林芳朱爱美刘焱光方习生
关键词:沉积物黄河悬浮体有机质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elements in sediments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被引量:3
2013年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during the period 2007-2009 were analyz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Concentrations of 16 elements were measured using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ediment grain size is the domin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Correlation and cluster analyses allow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into four geochemical regions: Regions Ⅰ and Ⅲ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centrations ofAl2O3, Fe2O3, MgO, Na2O, K2O, Cr, Cu, Mn, Ni, Pb, V, and Zn, and contain fine-grained sediments with mean grain size (Mz)〈22 μm; and; Regions Ⅱ and Ⅳcontain mostly coarse-grained sediment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iO2, Na2O, and Zr. The sediment entering the sea from the Huangh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is enriched in Ca. Thus, the Ca/Al ratio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proportion of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Huanghe River. Ca/Al ratios decrease from Regions Ⅰ and Ⅱ(located in the nearshore zone of the Huanghe River delta) to Regions Ⅲand Ⅳ(distributed in the offshore zone of the northern Huanghe River delta,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Laizhou Bay area).
乔淑卿石学法高晶晶刘焱光杨刚朱爱美王昆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