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886)

作品数:5 被引量:75H指数:3
相关作者:谢建军胡美英钟国华官珊刘金香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亚洲玉米螟
  • 2篇幼虫
  • 2篇玉米
  • 2篇玉米螟
  • 2篇闹羊花
  • 1篇信息化学物质
  • 1篇亚致死
  • 1篇亚致死剂量
  • 1篇夜蛾
  • 1篇食品
  • 1篇食品生产
  • 1篇农药
  • 1篇斜纹夜蛾
  • 1篇斜纹夜蛾幼虫
  • 1篇绿色农药
  • 1篇绿色食品
  • 1篇绿色食品生产
  • 1篇昆虫
  • 1篇昆虫行为
  • 1篇类化

机构

  • 5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胡美英
  • 5篇谢建军
  • 4篇钟国华
  • 3篇刘金香
  • 3篇官珊
  • 2篇徐齐云
  • 1篇陈新芳
  • 1篇刘萱清
  • 1篇简美玲
  • 1篇陈文团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化学感受器种类与分布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触角、口器附肢下颚须及其瘤状体、下唇须上的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分布与形态特征。亚洲玉米螟幼虫触角分为三节,在第二和第三节上主要有6个丹锥感受器和1个栓锥感受器两种化学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上有8个丹锥感受器,排列为3-2-2-1;下颚须瘤状体上各有一个侧栓锥和中栓锥感受器,另有一个较小的丹锥感受器;下唇须在第二节、第三节上各着生有一个丹锥感受器。亚洲玉米螟幼虫触角上化学感受器数量少,主要分为两种丹锥感受器和栓锥感受器;口器附肢下颚须及其瘤状体、下唇须上化学感受器数量较多,主要为丹锥感受器、侧栓锥和中栓锥感受器。
谢建军钟国华陈新芳陈文团徐齐云胡美英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化学感受器
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研究进展被引量:36
2005年
昆虫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proteins)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低分子量酸性可溶性蛋白,广泛分布于昆虫触角、跗节等各种化学感受器中,蛋白质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种内种间同源性一般为30%~90%。其主要功能是感受、识别、转运、传导环境化学因子刺激信息,参与调节生理节律和生长发育。该文从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生态进化意义、分布表达部位、生化特性、分子结构、生理功能和研究方法等角度,较详细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研究进展,指出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深入研究,对于阐明昆虫与环境化学信息联系规律、昆虫行为反应本质原因,探索害虫综合治理和益虫利用效率新途径,开辟创制昆虫行为控制剂新领域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金香钟国华谢建军官珊胡美英
关键词:昆虫化学感受化学感受蛋白信息化学物质昆虫行为
亚致死剂量闹羊花素-Ⅲ对亚洲玉米螟EAG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以闹羊花素-Ⅲ点滴亚洲玉米螟成虫,确定其亚致死剂量为0.02μg/头;用该剂量闹羊花素-Ⅲ点滴亚洲玉米螟成虫后,离体检测其触角电位(EAG)反应值。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的亚洲玉米螟成虫与未用药剂处理的正常试虫相比,EAG值增高,EAG反应有向增高方向漂移的现象,且随叶醇浓度增高EAG反应漂移越明显。
谢建军钟国华简美玲徐齐云刘萱清胡美英
关键词:亚致死剂量亚洲玉米螟触角电位反应
基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农药研究新进展被引量:3
2004年
绿色食品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而与之密切相关的绿色农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绿色农药已经形成了系列成熟的品种,包括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新型作用方式等有机合成农药以及他感化合物和信息素类农药;在绿色农药剂型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形成了以水为基质的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水剂以及其他种衣剂、水分散粒剂、微胶囊剂等环境友好的绿色化新剂型;农药助剂的绿色化方面,主要是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为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绿色表面活性剂,已开始在农药领域进行研究和应用.同时,对我国绿色农药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谢建军官珊胡美英方蕾刘金香
关键词:绿色食品绿色农药
闹羊花素类化合物对斜纹夜蛾幼虫表皮成分的影响及构效关系被引量:20
2004年
从我国特有的高效杀虫植物闹羊花RhododendronmolleG .Don中分离提纯了 1 4个活性化合物 ,并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幼虫表皮成分的影响及构效关系 ,为揭示闹羊花素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优化结构及确定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参考。通过IR ,UV ,NMR ,MS等光谱鉴定了 3个新化合物黄杜鹃素A ,B ,C (rhodomolinA ,B ,C)。结果表明 :闹羊花素Ⅲ (rhodojaponinⅢ ) ,黄杜鹃素A ,羊踯躅素Ⅰ (rhodomolleinⅠ ) ,黄杜鹃素B ,黄杜鹃素C ,羊踯躅素ⅩⅧ (rhodomolleinⅩⅧ ) ,木藜芦素Ⅲ (grayantoxinⅢ )和对照药剂印楝素 (azadirachtin)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 ,以 5 0mg L浓度浸渍叶碟饲喂斜纹夜蛾 4龄幼虫后 ,虫重、蛹重以及羽化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处理后 1 2 0h ,各化合物处理和空白对照试虫表皮几丁质相对含量为 2 8 1 5 %~ 35 1 8% ,差异不显著。闹羊花素Ⅲ ,黄杜鹃素A ,B ,C ,羊踯躅素ⅩⅧ和印楝素处理显著降低试虫表皮总蛋白的相对含量 ,提高了表皮总脂肪的相对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 ,闹羊花素Ⅲ和印楝素处理后 ,试虫表皮水溶性蛋白、氢键结合蛋白和共价键结合蛋白相对含量显著降低 ,弱键结合蛋白相对含量显著提高 ,而对电价键结合蛋白相对含量无明显影响。
钟国华刘金香官珊谢建军胡美英
关键词:斜纹夜蛾构效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