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2Z471)
-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璐黄培林高海林吴清华杨敏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肝癌经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型臂X线机系统,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后分别行肝固有动脉常规DSA及不同角度DSA,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和小病灶个数的差异,并分析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在不同角度DSA中的鉴别诊断征象。结果:常规DSA显示病灶62个,有21例患者肝亚段动脉因相互重叠而不能被独立分辨,18例因多支动脉分支与肿瘤位置重叠而不能确认肿瘤供血来源。不同角度DSA显示病灶66个,发现4个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在50例中清晰显示了肝亚段动脉的结构和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比较,χ2=12.64,P<0.05。结论:不同角度DSA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与常规DSA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质量。
- 吴清华刘璐黄鹰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介入治疗肝肿瘤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降解特性及代谢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的降解特性及代谢。方法KM小鼠72只,采用开腹或经皮穿刺法将^32P—CP—PLLA粒子分别植入小鼠肝、腹腔及腿部肌肉,粒子植入前活度为20.44~25.14kBq,30d内不同时间处死,取出粒子,取血及主要脏器测^32P放射性计数率,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剂量率(%ID/g),用扫描电镜动态观察粒子形态变化。SD大鼠5只,肝内植入粒子后代谢笼饲养,每24小时测量粪便及尿液放射性,计算^32P 30d排泄率。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KM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32P—CP—PLLA粒子植入后无一发生粒子移位,释出的^32P在重要脏器和组织中放射性分布略高于本底水平。30d内组织脏器计数率之和呈现阶段性变化:肝组1~5d各脏器摄取总值极少,6~10d略增多,11~20d又趋减少,21~25d摄取再次增多,达到峰值(622±11)计数/min,26~30d略有下降;肌肉组变化与肝组相似,唯峰时提前(15d),且峰值相对较低,为(403±14)计数/min;腹腔组重要脏器摄取呈持续低水平,无明显阶段性变化。粪便和尿液放射性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6天和第19天,排泄率分别为(0.82±0.20)%和(0.50±0.23)%,30d总排泄率分别为4.08%和1.33%。结论^32P—CP—PLLA粒子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恶性肿瘤植入剂,在体内无脏器迁移,粒子呈现阶段性缓慢降解,降解物不具胶体特性,较少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显示出良好的体内稳定性、靶向定位性和安全性。
- 兰兴昊邵国强刘璐王自正黄培林杨敏
- 关键词:磷放射性同位素小鼠代谢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肝癌H22移植瘤模型治疗淋巴道转移的潜能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ILA)粒子瘤体植入后对KM小鼠肝癌H22淋巴转移模型区域淋巴结(LN)治疗的潜能.方法 KM小鼠55只,建立右爪垫移植瘤淋巴道转移模型,随机分11组(n=5).移植瘤体分别植入^32P-CP-PLLA粒子或注射胶体^32P-磷酸铬(^32P-CP),剂量依序为18.5、37.0、74.0 MBq;另剂量为37 MBq/只,植瘤后于3、7、10、13 d不同时间植入^32P-CP-PLLA 粒子.给药后动态γ显像,14 d处死,解剖KM小鼠,剥离引流区右腘窝淋巴结(PLA)和腹股沟淋巴结(ILN),电子天平称取质量,对瘤体和LN进行光镜、电镜检测,观察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结果 γ显像证实移植瘤体^32P-CP-PLLA粒子组较胶体^32P-CP组局限浓聚且持久,放射性粒子无移位或脱落.区域LN聚集的放射性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大,质量则反之;同剂量LN活度胶体组明显高于粒子组.同等剂量下,PLN的质量胶体组与粒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N的质量胶体组小于粒子组(P<0.05).不同时间植入粒子,各组PLN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8,P<0.01).结论 ^32P-CP-PLLA粒子植入瘤内靶向定位性好,在治疗移植瘤的同时对淋巴道转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高海林刘璐黄培林吴清华杨泽萱聂琦
-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
- ^(32)P-磷酸铬-聚L-乳酸缓释粒子近距离治疗裸鼠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缓释粒子局部植入对裸鼠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裸鼠前列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将裸鼠进行如下分组,A、B、C为高、中、低剂量(14.8、7.4、3.7MBq)32P-CP-PLLA缓释粒子组,D、E、F为同等活度125I粒子组(14.8、7.4、3.7MBq),G为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植入粒子后观察:①32P缓释粒子和125I粒子对瘤体的病理形态学以及抑瘤率的影响;②外周血计数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变化,观察血液毒性反应。结果:治疗21d后处死裸鼠,病理形态学显示实体瘤组织呈出血、坏死性改变,抑瘤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给药剂量为3.7、7.4、14.8MBq时,21d时各组抑瘤率[(65.72±6.95)%、(77.58±4.32)%、(82.64±4.03)%]、白细胞计数[(1.72±0.37)×109/L、(1.23±0.27)×109/L、(0.86±0.25)×109/L]、血小板计数[(1.18±0.11)×1011/L、(0.97±0.10)×1011/L、(0.72±0.11)×1011/L]、体重[(18.60±0.66)g、(17.60±0.39)g、(16.90±0.68)g]与相应各剂量的125I粒子组(3.7、7.4、14.8MBq)的抑瘤率[(35.61±5.61)%、(43.30±6.94)%、(69.01±4.98)%]、以及125I粒子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1.45±0.40)×109/L、(0.51±0.24)×109/L、(0.37±0.26)×109/L、(3.96±0.26)×109/L]、血小板计数[(0.97±0.15)×1011/L、(0.76±0.16)×1011/L、(0.64±0.12)×1011/L、(2.89±0.21)×1011/L]、体重[(17.86±0.60)g、(15.56±0.39)g、(14.61±0.65)g、(19.95±0.73)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32P-CP-PLLA缓释粒子瘤体植入治疗前列腺癌为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核素介入疗法。
- 贺兴军贾瑞鹏邵国强许露伟王自正黄培林吴剑平王军
- 关键词:裸鼠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
- CT导引下^(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治疗兔VX2肺肿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背景与目的新型放射性植入剂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适用于实体肿瘤的近距离放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兔VX2肺肿瘤经32P-CP-PLLA粒子瘤体间植入近距离治疗前后PET/CT显像及病理学的变化,分析32P-CP-PLLA粒子植入对荷VX2肺癌兔肿瘤生长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24只荷瘤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1组-3组为治疗组;4组为对照组。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将总放射性活度为93MBq、185MBq和370MBq的32P-CP-PLLA粒子分别植入1组、2组和3组肿瘤组织内。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分别在治疗后第0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进行18F-FDG PET/CT显像,观察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的变化。最后1次PET/CT显像后处死荷瘤兔,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比较肿瘤细胞形态和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第0天时,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SUVmax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第14天,1组、2组和3组SUVmax值分别为1.1±0.19、0.80±0.10和2.85±0.15,均较对照组(5.61±0.50)明显下降。第7天-第14天时,1组和2组SUVmax较第3天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且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治疗后第3天-第14天,3组SUVmax较第0天显著上升,并在第7天达到峰值,后明显下降。同期3组SUVmax明显低于对照组SUVmax。HE染色显示近粒子处的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严重。3组可见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1组-2组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bcl-2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bax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cl-2/bax比值明显下调(P<0.05)。凋亡基因的表达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32P-CP-PLLA粒子持续照射可直接杀伤VX2肿瘤细胞从而抑制其葡萄糖代谢功能。远离粒子处虽可见存活肿瘤细胞,但凋亡基因表达明显异于对照组。32P-CP-PLLA粒子可通过电�
- 潘栋辉杨敏徐宇平王立振刘璐黄培林
- 关键词:肺肿瘤18F-脱氧葡萄糖
- ^(32)P粒子植入对正常肝组织损伤及体内代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对正常犬肝组织损伤效应,及其体内代谢和缓释效应。方法Beagle犬12只,随机分为4个剂量组,A组185 MBq、B组370 MBq、C组740MBq,D组为空白对照假手术组。采用开腹将32P-CP-PLLA粒子植入犬肝脏内,3个月后处死。术前及处死前均行CT扫描,术前及术后1、2、4、8、12周进行血象及血清生化检查,B、C两组各选1只于代谢笼内饲养,术后1个月内每24 h测量粪便及尿液放射性计数率值(cpm),术后1、2、4、8、12周每组选1只犬行肝穿刺及SPECT韧致辐射显像,处死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实验犬血象及血生化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术后30 d的排泄物放射性检查表明粒子在体内缓慢释放;尿、粪排出的放射性计数累积百分率分别为6.34%和11.64%;SPECT显像示无粒子移位现象;3个月后解剖发现粒子体积变小、质地松脆,CT、大体标本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发现随着剂量增大,肝脏内粒子植入部位毁损灶增大。32P-CP-PLLA粒子造成的局部肝损伤呈一球形灶:纤维化组织包绕坏死灶,外周可见一圈水肿带。结论32P-CP-PLLA粒子植入犬肝脏后对肝组织内的损伤是局限的,不会造成全身的不良反应,在体内无脏器迁移,并呈现缓慢释放,显示出良好体内稳定性、靶向定位性和安全性。
- 谭中宝刘璐郭金和朱光宇王福安聂琦高海林滕皋军
- 关键词:内放射治疗间质靶向定位
- ^(32)P-磷酸铬-聚L乳酸降解粒子植入体内分布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H22淋巴转移模型的靶向浓聚及对淋巴转移治疗的潜能和间质植入SD大鼠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KM小鼠模型50只,随机分为2组,瘤体内分别植入1枚32P-CP-PLLA和注入胶体32P-磷酸铬(32P-CP)。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观察荷瘤鼠体内生物分布及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SD大鼠20只,74 MBq/只,γ相机韧致辐射显像,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血清CD3、CD4、CD8表达水平。结果:体内生物分布示植入32P-CP-PLLA粒子在瘤体内未发生移位。MR扫描示粒子椭圆形低信号区。γ相机韧致辐射显像示植入粒子组放射性分布持续局限浓聚于植入点。SD大鼠肝脏粒子组免疫力3 d开始降低,7 d最低,14 d恢复正常。肌肉粒子组大鼠免疫力14 d略降低,其余时间正常。肝脏32P-CP组免疫力3 d时降低,7 d降到最低,持续30 d恢复正常。结论:32P-CP-PLLA粒子组织靶向定位明显优于32P-CP,对淋巴转移治疗具有一定的潜能。32P-CP-PLLA植入肌肉组织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植入肝脏免疫功能一过性轻度降低;同等活度的32P-CP肝脏间质注射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明显损伤,持续约4周左右。
- 高海林刘璐杨泽萱吴清华黄培林黄鹰
- 关键词:动物模型生物分布T淋巴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