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31-003-004)

作品数:16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吴川张祖国张汝生蒋建方吴正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6篇稠油
  • 4篇降黏
  • 3篇酸化
  • 3篇特超稠油
  • 3篇井筒
  • 3篇超稠油
  • 2篇性能评价
  • 2篇酸岩反应
  • 2篇黏度
  • 2篇沥青质
  • 2篇灰岩
  • 1篇导流能力
  • 1篇调驱
  • 1篇调驱体系
  • 1篇动力学
  • 1篇多氢酸
  • 1篇盐岩
  • 1篇异步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油藏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化石油...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河南职业技术...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作者

  • 7篇张祖国
  • 7篇吴川
  • 5篇蒋建方
  • 5篇张汝生
  • 2篇苏建政
  • 2篇赵仁保
  • 2篇岳湘安
  • 2篇吴正彬
  • 1篇牛骏
  • 1篇佘跃惠
  • 1篇王文雄
  • 1篇高元
  • 1篇慕立俊
  • 1篇张矿生
  • 1篇孙志宇
  • 1篇刘顺
  • 1篇赵振峰
  • 1篇张素青
  • 1篇王晓东
  • 1篇石在虹

传媒

  • 3篇石油钻采工艺
  • 3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油田化学
  • 1篇全面腐蚀控制
  • 1篇石油学报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钻井液与完井...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温酸化缓蚀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6年
介绍了高温酸化缓蚀剂的吸附作用机理,综述了国内油田常用产品的种类、适应温度及其特点。总结出高温条件下缓蚀效果差的表现及应用中的难点,提出研制适应更加苛刻环境的低毒、环保型异常高温缓蚀剂的发展方向。
王乐蒋建方马凤安冬梅曹科学
关键词:高温酸化缓蚀剂
不同酸液条件下叙利亚灰岩溶蚀能力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文章根据SY/T 6526-2002《盐酸与碳酸盐岩动态反应速率测定方法》,利用高温高压酸岩反应仪进行了普通盐酸、有机盐酸、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与叙利亚灰岩粉末在两个目的层温度95℃和150℃下2.0h的溶蚀实验。结果显示,五种酸液2.0h的酸溶解率都在90%以上,普通盐酸、有机盐酸的溶蚀能力高于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三种缓速酸;95℃下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溶解慢、溶解率低,而150℃下是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适当条件下,"多相隔离"对H+抑制作用要比高粘度溶液强,而且随着酸液内部高分子之间链接复杂程度的提高,H+被束缚的程度也增大;温度提高增大了酸溶解率,对乳化酸、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影响比较显著,对普通盐酸和有机盐酸不明显。
高翔蒋建方吴川刘光普李龙蒋睿
关键词:灰岩缓速酸酸岩反应
异步交联调驱体系影响因素及性能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为改善目前常规交联聚合物体系成胶时间短、成胶强度不佳的问题,使用聚合物、有机铬和有机酚醛为主剂制备了一种异步交联聚合物调驱体系,通过成胶强度测试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考察了体系的交联特性、影响因素及调驱性能。结果表明,异步交联体系交联时,体系成胶强度呈双"台阶"式变化,生成的冻胶微观结构致密,结构硬朗。异步交联体系可在地层温度50~90℃、Na+质量浓度≤35 000 mg/L、Ca2+质量浓度≤1 500 mg/L、pH为4~8条件下稳定成胶,封堵率高达95.33%,且体系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封堵性能,水驱后体系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低于60℃时异步交联体系的成胶时间在300 h以上,其"异步"和"多次"交联特征使其适用于深部地层调驱。
张祖国王增宝吴川赵修太高元张洋
关键词:调驱影响因素
特超稠油水热裂解降黏反应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针对特超稠油开采难的问题,进行了无水及有水条件下超稠油的裂解实验,通过族组分、气相色谱仪及红外光谱仪对水热裂解反应前后稠油裂解降黏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稠油经过无水参与的裂解反应后,胶质含量减少,沥青质的含量大幅上升,芳烃的含量大幅下降,饱和烃含量略有增加。超稠油经过有水参与的裂解反应后,沥青质及胶质的含量降低,饱和烃与芳烃的含量增加。无水存在的情况下,超稠油在高温的条件下发生了裂解及聚合反应,且以生成沥青质的聚合反应为主,主要由芳烃及胶质聚合转化生成沥青质,稠油黏度增加。高温水参与了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后,其中的聚合反应得到了抑制,促进了裂解反应的进行,使稠油的重质组分向轻质组分转化,稠油黏度降低。
吴川苏建政张汝生张祖国
关键词:特超稠油黏度水热裂解
伊朗Y油田沥青质沉淀分析及预测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固相沉淀测试系统针对伊朗Y油田原油进行沥青质沉淀实验,确定沥青质发生沉淀的热力学条件,通过相态模拟方法预测沥青质沉淀包络线图。根据井筒中的温度和压力剖面,分析不同生产参数下沥青质在井筒中沉淀的规律。当压力高于沥青沉淀初始压力时不会发生沉淀,当压力低于沥青沉淀初始压力而高于泡点压力时,沥青质沉淀随压力降低而增多;随着原油产量的升高,沥青质在井筒中的初始沉淀点逐渐向井底移动,沉淀区间长度先加大然后逐渐减小。
李光涛姚明坤孙菲
关键词:沥青质
地面交联酸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是影响酸压效果和评价酸液性能的重要指标。根据API行业标准,利用酸蚀裂缝导流装置室内开展了地面交联酸及其闭合酸化后裂缝导流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闭合压力40 MPa时地面交联酸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为150μm2·cm,55 MPa时依然在80μm2·cm以上;地面交联酸酸压后经过闭合酸化,40 MPa下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为269μm2·cm,较未闭合酸化前提高了1.7倍;酸岩反应后的溶蚀形态好,沟槽明显,深度多在0.5~4.5 mm,可承载高闭合压力和提高长期导流能力;同时,其导流能力值远高于5级普通酸和5级稠化酸,显示出更为优良的液体性能。
蒋建方朱娜张祖国邓永红林宏涛陈伟
关键词: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酸岩反应
新疆深层稠油井筒掺稀降黏举升摩阻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新疆深层稠油在井筒举升过程中,由于温度的降低,原油会逐渐失去流动性。掺稀油是有效降低井筒摩阻的方式。根据现场掺稀工艺建立室内模拟测量装置,模拟了掺稀过程中稠油和稀油的动态混合过程,并测量得到沿井筒温度降低过程中混合物的黏度变化;结合井筒传热及流动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掺稀比条件下的井筒摩阻。分析结果表明,掺稀比的增加能有效降低摩阻,但是单位稀油对摩阻降低的贡献随掺稀比增加而降低。
张素青张祖国柯文奇牛骏
关键词:稠油掺稀油摩阻分析
伊朗YD油田致密储层酸渣潜在性分析与预防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酸化增产施工作业过程中,由于酸液与原油的不配伍可以形成稳定乳状物和酸渣,对储层造成伤害。用SRVR方法对伊朗Khuzestan省YD油田SV储层原油中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4种组分进行分析,在通过X-Ray衍射与ESEM电镜对该储层岩石成分以及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在储层条件下油样与新酸和乏酸之间的配伍性实验,评价优选了以抗渣剂、铁离子稳定剂和破乳剂为主要成分的酸化复合添加剂。结果表明油样CⅡ为2.19,很容易出现酸渣问题,而且岩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不含或很少含有黏土成分,岩心渗透率伤害实验表明,岩心渗透率在注水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水敏效应弱。油样与新酸和乏酸接触都可以生成稳定乳状物和酸渣,并且Fe3+的存会增加生成的酸渣量,Fe3+的浓度越高生成的酸渣量就越多,当加入1%的破乳剂FTP-18、0.5%的抗渣剂FTZG-01和2%的铁离子稳定剂(柠檬酸)时,酸渣的生成量大幅减少,抗渣有效。
高翔蒋建方马凤曹科学齐晶
关键词:酸化酸渣储层伤害性能评价
现场用两种地面交联酸性能的室内评价
2014年
室内评价了两种地面交联酸在不同交联比、120℃和170 s-1的耐温耐剪切性,常温和90℃时的携砂性以及90℃下的破胶特性。配方的一基酸由20%HCl+0.8%~1.2%稠化剂DMJ-130A+2.5%缓蚀剂DJ-04+0.5%助排剂DJ-02+1.2%铁离子稳定剂DJ-07+0.5%破乳剂DJ-10组成,交联剂为有机金属化合物DMJ-130B;配方二的基酸由20%HCl+0.6%~1.0%高分子聚合物FA-214+2.5%DJ-04+0.5%DJ-02+1.2%DJ-07+0.5%DJ-10组成,交联剂为有机金属化合物AC-14。配方一在交联比为100∶0.8时的黏度基本在100~250 mPa·s之间,剪切50 min后大于200 mPa·s;交联比为100∶1.0时,黏度基本在80~170 mPa·s之间,剪切37 min后的黏度约100 mPa·s。配方二在交联比为100∶1.0时,剪切20 min后的黏度为40~57 mPa·s;在交联比为100∶1.3时的初期黏度变化较大,剪切15 min后,从600 mPa·s急剧下降并维持在60 mPa·s左右。陶粒在两种地面交联酸和常规瓜尔胶交联液中的沉降速率接近,为2.4×10-3~3.8×10-3mm/s。两种地面交联酸与碳酸盐岩岩心在90℃反应4 h后,地面交联酸均可完全破胶,配方二稍快一些。配方一较配方二具有更好的携砂能力和减缓H+传递、增大活性酸有效穿透距离及裂缝扫油面积的性能。
蒋建方王超菲慕立俊赵振峰张矿生王晓东王文雄刘顺
关键词:携砂破胶
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掺稀降黏是超稠油井筒举升过程中有效降低井筒摩阻的方式之一。针对现有的掺稀优化评价方法,根据掺稀工艺建立了超稠油井筒掺稀降黏模拟装置,通过和旋转黏度计测量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适用于井筒降黏模拟测量。在此基础上,模拟不同掺稀比条件下的井筒黏度变化。对比结果发现,井筒掺稀降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沿着井筒流动,稀油不断分散稠油,降黏效率也不断增大。
柯文奇石在虹赵仁保岳湘安刘雄志杨占伟
关键词:稠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