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10GHY10507)
- 作品数:4 被引量:112H指数:3
- 相关作者:郑凤英韩晓弟金艳梅赵宏邱广龙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威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海草形态、生长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生长关系被引量:4
- 2012年
- 海草是海洋沉水高等植物,属典型的根茎克隆植物。根状茎直径和分株重分别是其个体大小的第一、二表征指标,个体大小是海草重要的种间识别特征。对海草6个形态构件指标和18个生长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果实大小、单株叶面积、分株重具有显著的种特异性;分株发出的时间差、水平根状茎分枝率、叶年产量、分株寿命和垂直茎分枝率是海草种特异性最强的5个生长动态指标,海草生长动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克隆生长能力强弱和分株生活史长短上;大海草趋于游击型克隆构型,而小海草则趋于密集型,但小海草Cymodocea nodosa例外;大海草基株水平扩展能力较小海草差。海草个体大小与生长特征的相关生长关系表明:随个体的增大,海草在有机构件生长上表现出两相邻叶、相邻分株、相邻节发出的时间差延长,分株、叶、茎寿命延长的特点;在克隆生长水平上表现出根状茎节间长变短、延伸速率降低,分枝率和根状茎上年产分株数降低,分枝角度变小和间隔子增大的趋势;在克隆片段水平上表现为生理整合性增强;在种群层面则表现出生物量增大和种群密度降低的特点。因此,海草个体大小对其形态、生长特征、克隆构型、种群密度和生产力起到了决定作用。大小海草不同的形态、生长动态和克隆构型特征导致它们的生存策略及生态功能也不同,这一点可能对海草场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郑凤英韩晓弟金艳梅张伟赵宏
- 关键词:生长型克隆构型生理整合生态功能
- 中国海草的多样性、分布及保护被引量:106
- 2013年
- 海草床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富有生产力、服务功能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全球各国海草分布信息正在逐渐明晰,而中国在全国性海草分布的汇总信息中尚属空白,种类多样性资料也急需更新,中国海草"家底"信息的极度匮乏大大地阻碍了国家层面上海草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对中国海草种类、面积及退化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有海草22种,隶属于10属4科,约占全球海草种类数的30%。原在中国海草名录中的澳洲波喜荡(Posidonia australis)为鉴定错误,中国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该种。中国海草分布区可划分为两个大区:南海海草分布区和黄渤海海草分布区。前者包括海南、广西、广东、香港、台湾和福建沿海,共有海草9属15种,以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分布最广;后者包括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沿海,分布有3属9种,以大叶藻(Zostera marina)分布最广。中国现有海草场的总面积约为8,765.1 ha,其中海南、广东和广西分别占64%、11%和10%,南海区海草场在数量和面积上明显大于黄渤海区。南海区海草场主要分布于海南东部、广东湛江市、广西北海市和台湾东沙岛沿海;黄渤海区海草场主要分布于山东荣成市和辽宁长海县沿海。广东、广西两省的海草场主要以喜盐草为优势种,海南和台湾多以泰来藻(Thalassia hemprichii)为优势种,山东和辽宁多以大叶藻为优势种。中国海草场退化严重,人为干扰是导致其退化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为在海草床海域破坏性的挖捕和养殖活动,以及在海草生境和周边的围填海活动。中国海草资源的调查及保护研究整体落后,但南海区领先于黄渤海区。为促进我国海草保护的全面推进,应全面启动我国海草种类资源和海草场分布的普查行动,加强海草场动态监测、建立中国国家海草监测网,加快海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步伐,�
- 郑凤英邱广龙范航清张伟
- 大叶藻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被引量:3
- 2013年
- 对威海双岛湾大叶藻的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实地观察和精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大叶藻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营养枝具4-8片叶,互生,具管状叶鞘,叶片线型;根状茎匍匐于底泥;每节生两簇不定根;雌雄同株异花,佛焰苞花序,两雄一雌单性无花被花交互排列于花序轴两侧,花粉胶质丝状;瘦果。其主要生长发育特征表现为:叶和节间的基部具有分生组织,叶和节间生长主要体现为基部的生长;腋芽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窗口期;先出叶先于侧枝萌发;实生苗或克隆分株的端枝经过近一年的生长分化为成生殖枝,开化结果后即死亡;同一花序内的雌花先于雄花开放,水中受精,果实败育率较高。大叶藻营养、生殖器官形态结构的特化和它们生长发育的时序优化充分体现了该种对海洋水生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 郑凤英韩晓弟张伟金艳梅赵宏
- 关键词:MARINA发育
- 大叶藻的克隆生长特征被引量:2
- 2013年
- 对威海双岛湾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的克隆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域中,大叶藻克隆片段中仅有3个级别的分株;其间隔子(3.85 cm)和节间长(0.92cm)较短,属密集型克隆构型;2010年8月—2011年3月,每个克隆片段根状茎总长延伸了20.39 cm、共产生了22.17个根状茎节和5.41个分株,表现出了极其有限的克隆扩展能力;克隆片段在根状茎伸长、节数增加、净生产量分配、单株平均生物量、分株形态上均以母株占绝对优势、子一代又优于子二代;新老叶片不断更替的叶片生长模式使得其克隆片段须将较多的资源投资于叶,故其总净生产量和总生物量分配均以叶为主;母株的叶、根状茎和根三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近乎相等,而子代生物量分配仍以叶为主,这可能预示着大叶藻克隆片段不同级别分株间存在着克隆分工现象;研究结果提示,于秋初在我国选取合适的海域对大叶藻进行健康分株移植较为可行。
- 郑凤英刘雪芹金艳梅李乐乐韩晓弟
- 关键词:大叶藻克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