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331849457)

作品数:15 被引量:77H指数:6
相关作者:程谦恭孟凡超陈晓东宋章文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篇地下连续墙
  • 9篇连续墙
  • 7篇桥梁
  • 7篇黄土
  • 4篇荷载
  • 3篇地下连续墙基...
  • 3篇竖向
  • 3篇水平荷载
  • 3篇桥梁基础
  • 3篇梁基础
  • 3篇模型试验
  • 3篇摩阻力
  • 3篇黄土地区
  • 3篇沉降
  • 2篇单片
  • 2篇地基
  • 2篇性状分析
  • 2篇竖向承载
  • 2篇土地基
  • 2篇土抗力

机构

  • 11篇中交公路规划...
  • 9篇西南交通大学
  • 4篇东南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铁道第二勘察...
  • 1篇机械工业勘察...
  • 1篇交通运输部公...

作者

  • 9篇程谦恭
  • 8篇孟凡超
  • 8篇陈晓东
  • 6篇文华
  • 6篇宋章
  • 4篇龚维明
  • 1篇戴国亮
  • 1篇李涛
  • 1篇柴建峰
  • 1篇刘峰
  • 1篇张炜
  • 1篇何小钰
  • 1篇王晓冬

传媒

  • 4篇岩土力学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土木工程学报
  • 2篇公路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建筑技术
  • 1篇建筑结构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地区大跨径桥梁地下连续墙和箱形基础应用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2004年
分析了国内外地下连续墙和箱形基础的研究现状 ,阐述了地下连续墙和箱形基础应用于黄土地区大跨径桥梁基础的优越性 ,对地下连续墙和箱形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评价。基于黄土地区桥梁基础的工程地质环境 ,确立了项目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提出了黄土地区大跨径桥梁地下连续墙和箱形基础应用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孟凡超陈晓东
关键词:黄土地区大跨径桥梁地下连续墙箱形基础计算方法
原状黄土显微结构特征与湿陷性状分析被引量:22
2007年
基于原状黄土的显微结构扫描电镜及室内湿陷性试验,分析了黄土的微结构特性和不同压力不同含水量下黄土的湿陷性状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由支架大孔微胶结结构逐渐变为镶嵌微孔半胶结结构,支架大孔孔隙发育逐渐变为粒间孔隙发育,再为微孔孔隙发育;黄土在增湿情况下其湿陷系数-压力关系曲线由三部分组成,初始压缩变形阶段,是结构强度发挥阶段,变形较小,黄土微结构没有遭到破坏;曲线第一转折点δs=0.015后,原有结构破坏,微结构发生变化,颗粒重新排列,湿陷速率增大,是湿陷变形主要阶段;达到峰值后,颗粒间形成了新的结构,湿陷变形幅度减小;随着骨架颗粒连接逐渐变为非架空的镶嵌排列,湿陷起始压力及峰值湿陷压力值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峰值湿陷系数和湿陷变形量的压力范围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骨架颗粒特征和孔隙特征是黄土湿陷性的内在影响因素,而胶结物的多寡及胶结状态是黄土湿陷性强弱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宋章程谦恭张炜孟凡超
关键词:黄土显微结构湿陷性湿陷系数
地下连续墙基础沉降数值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基于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利用高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采用Druker-Prager模型对黄土地层中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沉降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墙芯土的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墙顶附近;墙端以下土体的竖向变形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墙端下约1.5倍的基础宽范围内土体的竖向变形为整个基础沉降的主要部分。
孟凡超陈晓东舒中潘
关键词:桥梁黄土地下连续墙沉降三维有限元分析
黄土地区水平荷载作用下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承载性状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地下连续墙基础相对于一般桩基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整体刚度大,水平荷载作用下基础一般有两种工作状态和破坏机理:其一是刚性短桩,表现为转动或平移破坏;其二是弹性长桩,表现为挠曲破坏。数值模拟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墙体埋深的增加,在大小相等的水平荷载作用下,基础埋深越大,其水平位移则越小。但埋深超过30m后,墙体埋深对基础的水平变形影响变得不显著。即当闭合墙体的埋深超过一定深度后,过分的加大闭合墙体的埋深无助于提高基础的水平承载性能。
陈晓东柴建峰
竖向荷载下矩形闭合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群墙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矩形闭合地下连续墙基础(简称闭合墙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闭合墙基础的群墙效率、沉降比等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闭合墙墙间距(即内侧边长)对群墙效应的影响。试验中采用了2组不同截面尺寸的模型墙,其中A组模型墙边长小于B组模型墙,墙厚和墙高均相同。试验研究表明,闭合墙与单片墙在相同沉降下的荷载比一般都大于1,B组闭合墙荷载比和群墙效率均大于A组闭合墙;闭合墙与单片墙在相同墙顶应力下的位移比和沉降比基本都大于1,A组闭合墙位移比大于B组闭合墙。在保持墙厚和墙高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大闭合墙基础的内侧边长可以有效地提高群墙效率和承载性能,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文华程谦恭陈晓东孟凡超
关键词:沉降比
水平荷载下黄土地基单片地下连续墙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基于墙顶水平荷载作用下黄土地基中单片地下连续墙的现场试验,分析和研究了地下连续墙的水平受力变形特性,得出了在不同荷载作用下墙身各截面弯矩、水平位移及墙侧土抗力等沿墙深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水平荷载下墙体上部的1/3段受荷载的影响最为显著,墙身水平位移及转角沿墙深非线性衰减,并随墙顶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墙身弯矩及墙侧土抗力最大值发生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随荷载的增加其最大值及0值点沿墙身逐渐向下迁移,且土抗力-位移曲线呈现双曲线的特征;墙体剪力在地表处最大,沿墙身向下呈非线性变化。
宋章程谦恭孟凡超龚维明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黄土地基土抗力弯矩
桩(墙)单位侧摩阻力与轴向应变关系的解析解及其应用被引量:4
2008年
根据弹性力学原理,提出了模型筒桩(闭合墙)的简化力学模型。采用半逆解法先求出桩左右侧受均布摩阻力、桩顶受均布荷载两种情况下的应力分量,根据叠加原理得出桩两侧均受相同摩阻力、桩顶受均布荷载情况下的应力分量。据此推导了普通桩基的轴力和侧摩阻力计算式,分析结果表明,该计算式与传统计算方法是一致的。当桩壁两侧受不同大小的侧摩阻力、桩顶受均布荷载时,仍采用叠加原理求得各应力分量,进而求得桩表面处的轴向应变与单位侧摩阻力关系的解析解。通过矩形闭合墙基础模型试验实例,对该解析解的应用方法加以说明。该解析解的求出,为竖向载荷试验中模型筒桩(闭合墙)所量测的内外侧应变进行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为基础-土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真实、准确的试验结果。
文华程谦恭宋章
关键词:轴向应变筒桩模型试验数据处理
矩形闭合地下连续墙基础负摩阻力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矩形闭合地下连续墙基础(简称闭合墙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通过单片墙与矩形闭合墙的对比性浸水模型试验,对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的作用机理以及浸水后闭合墙基础的竖向承载性状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片墙与闭合墙基础的中性点深度比在0.34~0.64之间,与现场试验实测结果十分接近,且闭合墙基础的中性点位置比单片墙的低。负摩阻力分布曲线大致呈抛物线型,与桩基现场浸水试验结果相似。由于闭合墙基础良好的整体性和防渗特性,当墙周土层浸水发生湿陷变形,土芯不会受到水的影响,因此在负摩阻力作用下,内摩阻力与承台土反力能够得以发挥。闭合墙基础所有竖向荷载均由外侧正摩阻力、内摩阻力以及端阻力和承台土反力四者共同分担,能够有效地阻止墙身附加沉降的继续发展。在相同的湿陷性黄土地层且浸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闭合墙浸水后的附加沉降小于单片墙,表现出良好的抗沉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小负摩阻力对桥梁工程的危害。
文华程谦恭宋章
关键词:负摩阻力附加沉降浸水模型试验
静载荷下黄土地基矩形地下连续墙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自平衡测试技术,在国内外首次进行了竖向静载荷作用下黄土地基中矩形地下连续墙现场试验研究,根据测试结果及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黄土地基中矩形地下连续墙的荷载传递性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地基中矩形地下连续墙的承载特性具有端承摩擦桩的性质;墙的承载力由墙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共同承担;墙侧摩阻力和端阻力的发挥与墙土的相对位移量及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有关;墙体达到极限荷载时,墙端阻力荷载分担比为40.3%;各土层墙侧摩阻力随着墙土相对位移的增加而增大,但其增长幅度不等;加载时墙身轴力在加载处最大,随着各土层墙侧摩阻力作用的发挥,墙身轴力随着离荷载箱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宋章程谦恭龚维明陈晓东
关键词:黄土地基地下连续墙竖向承载力侧摩阻力
黄土地区单片地下连续墙水平承载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黄土地区某拱桥采用较为新颖的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为研究基础的水平承载特性,对单片地下连续墙进行了水平荷载试验。在墙身中布置钢筋计、测斜管,墙背布置土压力盒,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水平加载,试验时采集了墙顶、墙身位移、墙身应变、墙侧土抗力等现场数据,绘制了水平荷载H与力作用点处位移Y关系曲线。根据墙身实测应变采用标定断面法和理论计算法推算墙身弯矩,根据弹性地基梁理论由墙身弯矩推算墙侧土抗力,并与墙侧实测土抗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得出了单片墙水平承载力、不同深度处土抗力和水平位移关系图(q-y曲线),并推算了设计所需的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试验和分析结果为黄土地区井筒式地下连续墙基础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孟凡超李涛陈晓东龚维明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基础水平荷载土抗力M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