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720)

作品数:38 被引量:215H指数:10
相关作者:许金森郑淑霞潘晓华萨喆燕朱小香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6篇微循环
  • 16篇微循环血流
  • 16篇微循环血流灌...
  • 15篇电针
  • 15篇针刺
  • 15篇经络
  • 12篇代谢
  • 10篇能量代谢
  • 9篇督脉
  • 9篇氧分压
  • 8篇心包经
  • 8篇心输出量
  • 7篇血管
  • 7篇血管阻力
  • 7篇缺氧
  • 7篇外周
  • 7篇外周血
  • 7篇外周血管
  • 7篇外周血管阻力
  • 6篇循经

机构

  • 45篇福建省中医药...
  • 8篇福建中医药大...
  • 3篇福建省中医药...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45篇许金森
  • 24篇郑淑霞
  • 23篇潘晓华
  • 20篇胡翔龙
  • 16篇朱小香
  • 14篇萨喆燕
  • 12篇董亚琴
  • 11篇修春英
  • 11篇吴祖星
  • 10篇陈铭
  • 4篇杨广印
  • 3篇兰彩莲
  • 3篇杜思哲
  • 1篇林源
  • 1篇林静瑜
  • 1篇刘庆城
  • 1篇姚志芳
  • 1篇吴国土
  • 1篇林丽娇
  • 1篇张炜

传媒

  • 9篇中华中医药杂...
  • 9篇福建中医药大...
  • 6篇环球中医药
  • 3篇福建中医学院...
  • 2篇针刺研究
  • 2篇全国第十四届...
  • 1篇福建中医药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山西中医学院...
  • 1篇Chines...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山西中医药大...
  • 1篇第十五届针灸...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1篇2011
  • 11篇201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内关对急性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包经经皮氧分压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观察针刺内关对急性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包经循行线上经皮氧分压的影响。方法应用瑞典百灵威生产的PeriFlux System5000系统—TePO2经皮氧分压单元(PF5040),测试45例健康志愿者吸入低氧混合气体前后及针刺内关前后心包经循行线上的经皮氧分压的变化,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急性缺氧可以使心包经循经线上经皮氧分压明显下降,与正常生理状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内关穴可使循经线上氧分压下降,与吸低氧后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降趋势明显。结论 针刺内关穴对心脏功能有调节作用可能与心包经循行线上氧代谢变化相关,经络通道与氧代谢相关。
董亚琴修春英朱小香许金森
关键词:内关经皮氧分压氧代谢
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外加刺激与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对象为33名健康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外加刺激的方法:①以柔软的画笔仅在头面部、下肢部、躯干部轻轻刷动;④以柔软的画笔分别在下肢部、躯干部以及沿胆经的路线并绕行上肢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结果:①以柔软的画笔仅在头面部或仅在下肢部或仅在躯干部轻轻刷动刺激时,在SEP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了高电位反应。②以柔软的画笔分别在下肢部、躯干部以及沿胆经的路线并绕行上肢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时,毛刷下肢和躯干部时SEP地形图上的表现与前面一样,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了高电位反应;而当沿胆经的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刺激时,在皮层第一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与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地形图的表现相一致。结论:沿经脉路线施加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而仅仅在头面部或下肢部或躯干部施与的无规则的外加刺激不能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再一次证实了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
许金森潘晓华胡翔龙萨喆燕郑淑霞
关键词:经络脑电地形图电针
针刺内关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通过吸氧面罩吸入低氧混合气体(14%O2,86%N2)条件下,电针左侧内关穴,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在针刺前后的变化。以空白对照、内关左右各旁开1.5~2cm位点及手三里穴为对照。结果电针内关穴能显著降低急性轻度缺氧所致的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升高(P<0.05或P<0.01),电针过程中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对调整缺氧状态下心脏功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修春英董亚琴许金森胡翔龙
关键词:心包经内关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
基于红外辐射轨迹探讨督脉及其旁开对照部位导热特性
比较督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迹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产生的机理.分别使用日本三荣公司生产的Thermo Tracer 6T67型红外热像仪系统和瑞典百灵威公司生产的三通道激光多谱勒血流仪(P...
许金森郑淑霞潘晓华朱小香杨广印
关键词:血流灌注量督脉经络
电针中脘对阴虚体质人群任脉上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电针中脘穴对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体质问卷,共收集到阴虚体质志愿者15例(女9例,男6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其常态下、电针中脘穴20 min、取针后10 min,任脉线上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电针阴虚体质受试者中脘穴20min:1膻中穴浅表MBPU显著降低,与电针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下脘穴浅表MBPU较针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气海穴浅表MBPU有所下降,与电针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中脘穴20min相比,取针后10min3个穴位上浅表MBPU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中脘穴能降低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线上浅表MBPU,尤以膻中穴MBPU下降明显。
沈慈敏许金森郑淑霞潘晓华兰彩莲朱小香
关键词:任脉中脘电针阴虚体质
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大脑皮层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的比较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外加刺激对针刺穴位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影响,探讨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SEP)地形图的不同。方法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16名感传显著者和11名无感传受试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模拟感传是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路线模拟感传的速度轻轻刷动。结果①感传显著者当感传沿胆经路线上传至头面部时,大脑皮层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除了在靠近中线的下肢代表显示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外,越过了上肢代表区,在外侧端的面部代表区又出现1个红色的高电位反应区,而对于无感传受试者来说,在同样的条件下,只能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红色高电位反应;②模拟循经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EP地形图的表现是:11名受试者中有6名受试者SEP地形图的下肢和面部代表部位同时出现了2个反应,5名受试者SEP地形图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1个反应。结论循经感传和模拟循经感传时,SEP地形图的表现类似,再次证实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因素。
许金森潘晓华郑淑霞胡翔龙萨喆燕
关键词:经络脑电地形图循经感传
针刺过程中经脉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其与脏腑功能调节的关系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经线上氧分压、微循环血流灌注量以及胃肠鸣音的变化,探讨针刺过程中胃经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其与内脏机能调节的关系。方法 48名健康志愿者参与本实验,分别应用武汉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的智能化三通道...
许金森胡翔龙陈铭潘晓华郑淑霞吴祖星
关键词:胃经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经络
文献传递
针刺内关穴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功能影响的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心包经穴位对急性轻度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内关穴,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在针刺...
修春英胡翔龙董亚琴许金森
关键词:心包经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
文献传递
针刺足三里穴对急性缺氧志愿者心功能影响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急性缺氧健康志愿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足三里穴,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心...
董亚琴修春英许金森胡翔龙
关键词:足三里急性缺氧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
文献传递
基于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探讨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分析其与热休克蛋白(HSPs)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电针足三里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冷-束缚法制作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造模后次日起电针组每天电针足三里20min,连续3d;模型组只进行与电针组一样的固定处理;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形态、Guth法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胃组织HSP60、HSP70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可见明显溃疡灶,UI显著升高(P<0.01),HSP60、HSP70 m RNA表达均降低,其中HSP70 m RNA降低尤为明显(P<0.05);电针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胃黏膜UI显著降低(P<0.05),HSP60、HSP70 m 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可以上调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组织HSP60、HSP70 m RNA表达,促进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胃组织HSP60、HSP70 m RNA的表达增强可能是电针足三里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之一。
朱小香郑淑霞萨喆燕董亚琴修春英许金森
关键词:应激性胃溃疡电针足三里热休克蛋白60热休克蛋白70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