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40060)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陆振慧崔卉付鸣芳朱岩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主题

  • 8篇译本
  • 7篇《尚书》译本
  • 6篇理雅各
  • 5篇尚书
  • 3篇雅各
  • 3篇论理
  • 3篇《尚书》
  • 2篇异化策略
  • 2篇英译
  • 2篇文化
  • 2篇翻译
  • 1篇低语境
  • 1篇典籍
  • 1篇典籍英译
  • 1篇英译本
  • 1篇语词
  • 1篇语境
  • 1篇语码
  • 1篇语码转换
  • 1篇语言

机构

  • 9篇扬州大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作者

  • 7篇陆振慧
  • 4篇崔卉
  • 1篇朱岩
  • 1篇付鸣芳

传媒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翻译论坛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齐鲁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经先识字 译典信为本——简评理雅各《尚书》译本的翻译理念被引量:1
2011年
自18世纪以来,国外已有拉丁、法、英等多个语种的《尚书》译本问世,其中西方汉学家理雅各的《尚书》译本,"自行世以来即已成为西方有关中国学术的经典作品,至今不能废"。从准确性、完整性和学术性等方面综合考证,迄今为止,理氏译本的确是无以替代的最佳《尚书》译本,其译注彰显了一丝不苟的朴实学风,而这种朴实学风的形成,正是其践行"解经先识字,译典信为本"理念的结果。
陆振慧崔卉付鸣芳
关键词:理雅各尚书译本
于高古处觅奇崛——《尚书》体语言风格述略被引量:1
2013年
作为一种独特文体,"《尚书》体"除在功能、文化层面有其特征外,在语言上也有其特征。这种特征由《尚书》语言的共时性特点与历时性特点二者同时作用而产生。前者使"《尚书》体"览文如诡、佶屈聱牙;后者使"《尚书》体"昭若日月,离如星辰。双重语言感受使"《尚书》体"产生出"于高古处觅奇崛"的语言风格。
朱岩
关键词:共时
能以“three virtues”译“乂用三德”之“三德”吗?被引量:1
2016年
'乂用三德'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个语词,出自篇目《洪范》。三个译本是指三个《尚书》英译本,由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和我国学者杜瑞清、罗志野分别于1865年、1993年和1997年翻译出版。为了叙述方便,下以V1、V2、V3分别简称上述三个版本。尽管三者在许多方面存在大不同,但在翻译《洪范》'乂用三德'时,却一致将'三德'译为'three virtues'。他们这么译对吗?三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真的一致?
陆振慧
关键词:语词英译本篇目尚书
从理雅各《尚书》译本看经典复译问题被引量:3
2012年
理雅各《尚书》译本问世至今一直被奉为儒经翻译"标准译本",然而我们仍可从中找到不少"遗憾":有理解方面的,也有表达方面的,有拼写或文献标注方面的,也有结论方面的。这一事实再次证明:金无足赤,译无定译,经典永远呼唤新译本。经典复译不仅必要,而且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理氏《尚书》译本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信"为本,调和"显化"和"异化",拒绝过度"归化",实行"合作共享"。
陆振慧崔卉
关键词:理雅各《尚书》
信于本,传以真——论理雅各的儒经翻译观被引量:3
2012年
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世人对其一以贯之的"信本"原则褒贬不一,对其内涵丰富的翻译观不甚了了。文章将理氏儒经翻译观概括为"信于本,传以真",即:立足(原文)文本,探求本义,揭示本真;诚待作者、读者和译事,以实现文化传真。在此翻译观指导下,理氏采用"绪论、注释文外导读,显化、异化文内传真"的翻译策略,取得较好的翻译效果。理氏译经理念及成就对我国典籍英译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陆振慧崔卉
关键词:理雅各儒经翻译观
古代典籍如何译?——比较三个《尚书》译本引发的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尚书》作为中国重要儒家典籍早已引起西人注意,自17世纪起即有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先后推出多种西语译本。其中英译本以19世纪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所译最为出色,至今为国际汉学界公认为儒经'标准译本'。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推出两个《尚书》英译本,但尽管较理译本晚出近一个半世纪,质量和影响却远不及后者。其中,'山东本'虽大体达旨、译笔流畅,但当注未注致'译犹未译',过度'归化'使原文化形象受损;'湖南本'对原著、前人注疏、前人译本几乎未作任何研究,仅据某一今译本匆匆转译,不但理解有悖原意处甚多,而且频繁出现各种表达性错误,显示翻译态度极不严肃。反观理译,选词精当,语义信息传递准确;注释周详,文化内涵充分揭示;作风严谨,误译误释降到最低。这一比较促人深思。本文以为,英译典籍,仅通英语远远不够;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国学功底、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适当的翻译方法,缺一不可。
陆振慧
关键词:《尚书》
清阅读之障,传文化之真——论理雅各《尚书》译本中的显化和异化策略
0.引言翻译过程集解码和编码于一身,扮演着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中进行两次交流传播的双重身份,翻译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在其进行二度编码~①的活动中,翻译家们也正是以这种特殊的二度编码活动,冲破语言障碍,使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交...
陆振慧
关键词:理雅各高语境低语境文化传真
清阅读之障,传文化之真——论理雅各《尚书》译本中的显化和异化策略
0.引言翻译过程集解码和编码于一身,扮演着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中进行两次交流传播的双重身份,翻译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在其进行二度编码的活动中,翻译家们也正是以这种特殊的二度编码活动,冲破语言障碍,使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
陆振慧
论注释在典籍英译中的作用——兼评理雅各《尚书》译本被引量:6
2013年
典籍有别于一般文本,典籍英译离不开两种注释:典籍旧注和译文加注。时代隔阂导致典籍难读,旧注沟通古今,是译者解读原著之重要门径。典籍英译,旨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仅靠译文,潜在"语义真空"难以有效填补,丰富文化信息难以充分传递,多层文义内涵难以全面展示;适当加注,则利于实现"文化传真"。《尚书》素称"佶屈聱牙",在学术史上最为复杂,理雅各融合众多旧注成果,采用深度翻译策略,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传真",堪称典籍译作之经典。
陆振慧
关键词:注释典籍英译理雅各《尚书》
论理雅各《尚书》译本中的“语码转换+文化诠释”策略被引量:1
2011年
为解决因文化隔阂导致的传播阻断,理雅各采用了“语码转换+文化诠释”的翻译策略,使其《尚书》译本带有明显的“厚译”性质。原文中高度凝练的数字式略语、言约义丰的专名、颇有来历的典故、言此意彼的隐义等,通过理氏详注,深刻内涵得以阐发。译注过程中,理氏尊重中国经学传统,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但不盲从,不照搬,而是带着批判的目光,进行独立的思考。理氏译本不仅为儒经西译体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更丰富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诠释模式。
陆振慧崔卉
关键词:理雅各《尚书》译本语码转换文化诠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