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0DFA32810)

作品数:12 被引量:119H指数:8
相关作者:吕典秋闵凡祥曾建国杨帅高云飞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马铃薯
  • 3篇晚疫病
  • 3篇马铃薯晚疫病
  • 2篇毒性
  • 2篇蚜虫
  • 2篇生物碱
  • 2篇田间
  • 2篇小麦
  • 2篇抗菌
  • 2篇抗菌活性
  • 2篇急性毒性
  • 2篇博落回
  • 2篇
  • 1篇单产
  • 1篇单产水平
  • 1篇得率
  • 1篇毒性试验
  • 1篇毒性研究
  • 1篇衍生物
  • 1篇衍生物合成

机构

  • 5篇湖南农业大学
  • 5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比利时鲁汶大...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闵凡祥
  • 5篇吕典秋
  • 4篇曾建国
  • 4篇高云飞
  • 4篇杨帅
  • 3篇陈巨莲
  • 3篇郭梅
  • 3篇程辟
  • 2篇刘秀斌
  • 2篇王晓丹
  • 1篇范佳
  • 1篇胡林双
  • 1篇钟晓红
  • 1篇张必弦
  • 1篇魏琪
  • 1篇刘勇
  • 1篇程登发
  • 1篇王斌
  • 1篇解海翠
  • 1篇柳亦松

传媒

  • 5篇中国马铃薯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有机化学
  • 1篇农药
  • 1篇农药学学报
  • 1篇中南药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苯并啡啶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合成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2年
苯并啡啶类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罂粟科和芸香科植物中的天然含氮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和广谱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基于苯并啡啶类生物碱的生源合成途径的特殊性对天然苯并啡啶类生物碱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综述了自1999年以来天然苯并啡啶类生物碱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对各个合成路线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程辟曾建国
关键词:衍生物
小麦蚜虫田间调查及监测技术被引量:16
2014年
小麦蚜虫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中一类重要害虫。针对麦蚜世代历期短、繁殖力强,具有趋光、趋化及迁飞等生物学及行为习性;在田间多呈聚集分布,且麦蚜易受寄主植物抗性、天敌、气象因素及农田生态条件等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等发生为害特点,本文阐述了我国小麦蚜虫田间调查、监测技术及防治策略,以期为我国小麦蚜虫综合防控提供基础科学支撑。
周海波程登发陈巨莲
关键词:小麦蚜虫
中国、荷兰和比利时马铃薯生产概况对比分析被引量:25
2018年
马铃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马铃薯已成为中国农业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作物。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生产强国。因此,明确中国马铃薯发展方向,提高种植者效益,保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比较分析了中国、荷兰和比利时在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差距情况,找出中国与发达国家马铃薯生产差距的原因,在扩大品种资源引进,建立种薯认证体系,提高机械水平和调整出口策略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从而全面提升中国马铃薯生产水平。
李文华吕典秋闵凡祥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面积单产水平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博落回种子油工艺及其主要成分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物料颗粒度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博落回种子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萃取的种子油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确定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0 L/h、粒径24目、萃取时间60 min,此条件下种子油得率达35.19%。首次利用GC-MS分析出博落回种子油的8种成分,其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分别为78.83%、13.60%、4.78%和1.52%。
刘秀斌柳亦松曾静刘薇曾建国
关键词:超临界CO2流体博落回GC-MS
中国中草药源农药的应用开发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中草药源农药是一种毒性较低、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农药。我国拥有100多种具有杀虫和抗菌活性成分的中草药资源。介绍了中国现已开发的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中草药源农药,并对中草药源农药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今后我国中草药源农药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开展中草药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植物农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三是进一步开发性能优越、效果理想的新农药产品。
陈阳峰钟晓红
关键词:中草药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NegFry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的评价被引量:8
2013年
本研究主要应用丹麦NegFry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以不喷药和每7 d喷药作对照,采用感病品种‘Favorita’和中抗品种‘克新18’进行田间试验,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预测和防治。感病品种不喷药处理(CK1)、感病品种每7 d施药处理(FW)、感病品种测报处理(FN)、中抗品种不喷药处理(CK2)、中抗品种每7 d施药处理(KW)和中抗品种测报处理(KN)的AUDPC值分别为12.73、0.12、0.17、0.12、0.074和0.034,通过邓肯多重极差法(LSR法)进行比较,CK1与FW,FN,CK2,KW,KN 5个处理差异显著,其余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采用测报处理,每7 d施药处理和采用抗病品种能够达到同等防治效果。对于感病品种,测报处理与每7 d施药处理相比减少杀菌剂使用次数2次,每667 m2降低成本70元,与每7 d施药处理相比每667 m2增收27元。对于抗病品种,测报处理与每7 d施药处理相比减少杀菌剂使用次数5次,每667 m2降低成本160元,与每7 d施药处理相比每667 m2增收213元。所以,通过丹麦NegFry预测预报模型,可以准确得出施药时间,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有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同时又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
闵凡祥郭梅高云飞吕典秋王晓丹胡林双杨帅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
10种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试验在田间测定了甲霜灵、甲霜灵+代森锰锌、代森锰锌、霜脲氰+代森锰锌、双炔酰菌胺、恶唑菌酮+霜脲氰、氟啶胺、氰霜唑、霜霉威+氟吡菌胺和中药中提取的苦参碱10种杀菌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除甲霜灵以外其它9种杀菌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均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最好的是双炔酰菌胺、氰霜唑和霜霉威+氟吡菌胺,其次为氟啶胺、恶唑菌酮+霜脲氰、苦参碱、霜脲氰+代森锰锌、代森锰锌、甲霜灵+代森锰锌。除甲霜灵和苦参碱以外其它处理与对照比较,增产11.11%~45.66%。晚疫病烂薯率为2.94%~12.33%。根据病害发展曲线,病害发展前期使用10种药剂处理,均可达到显著防治效果。病害发展后期,建议选择双炔酰菌胺、氰霜唑和霜霉威+氟吡菌胺进行防治。
王云龙闵凡祥高云飞吕典秋杨帅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杀菌剂
血根碱-黄芩苷、白屈菜红碱-黄芩苷离子对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和急性毒性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对血根碱-黄芩苷、白屈菜红碱-黄芩苷2个离子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菌、急性毒性研究。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和琼脂平板扩散法测定血根碱-黄芩苷、白屈菜红碱-黄芩苷2个离子对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血根碱-黄芩苷、白屈菜红碱-黄芩苷2个离子对化合物的MIC和MBC与黄芩苷、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相比降低,2个离子对化合物都无明显毒性。结论血根碱-黄芩苷、白屈菜红碱-黄芩苷离子对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增强,毒性减小,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徐丽曾建国程辟肖俐赵静刘秀斌
关键词:体外抗菌试验急性毒性试验
哈尔滨市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被引量:5
2013年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哈尔滨市连年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对2010年从哈尔滨市采集62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62个分离物中,共有14个小种类型,以1.3.4.7.8.10.11小种为主,出现频率为33.87%,其次是小种1.3.4.7.8.和1.3.4.7,出现频率分别为14.52%和12.90%,没有鉴定出单基因小种。这充分说明,哈尔滨市致病疫霉菌毒力结构呈多样性,具有高度的复合性。
高云飞郭梅王晓丹闵凡祥杨帅吕典秋张必弦陈磊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菌生理小种
马铃薯接骨木镰刀菌的分子检测被引量:3
2015年
接骨木镰刀菌是马铃薯干腐病的主要致病菌,给黑龙江省马铃薯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采用马铃薯干腐病引物LDJ1对马铃薯干腐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痣病的致病菌的ITS序列进行测定,只有马铃薯干腐病菌扩增出560 bp特异性片段。再分别对接骨木镰刀菌、燕麦镰刀菌和茄病镰孢变种的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针对接骨木镰刀菌设计了特异引物L2,扩增特异性产物为278 bp,该引物所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检测DNA含量在50 pg/μL以上的目的基因。
高云飞闵凡祥王文重杨帅魏琪吕典秋郭梅吕涛
关键词:马铃薯ITSPCR分子检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