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09097)

作品数:8 被引量:67H指数:5
相关作者:侯明郭力马道新李文君王欣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小板
  • 5篇血小板减少
  • 4篇免疫
  • 4篇免疫性
  • 4篇免疫性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症
  • 3篇特发性
  • 3篇免疫性血小板...
  • 2篇荧光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 2篇荧光原位杂交...
  • 2篇原位
  • 2篇原位杂交
  • 2篇原位杂交检测
  • 2篇杂交检测
  • 2篇泼尼松
  • 2篇紫癜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难治

机构

  • 8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 1篇临沂市沂水中...
  • 1篇威海市立医院

作者

  • 8篇侯明
  • 4篇郭力
  • 3篇马道新
  • 3篇李文君
  • 2篇孙建芝
  • 2篇朱愿超
  • 2篇王欣
  • 2篇王淑康
  • 2篇邵琳琳
  • 1篇崔中光
  • 1篇宋强
  • 1篇赵川莉
  • 1篇刘新
  • 1篇周郁鸿
  • 1篇陈晨
  • 1篇赵洪国
  • 1篇王艳丽
  • 1篇魏昱
  • 1篇汪洪毅
  • 1篇单宁宁

传媒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4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国际工作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新分期标准与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关系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在新的诊断标准与分期下的规范化一线治疗方案.方法 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4年3月至2009年11月间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或泼尼松方案治疗的178例成人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8例患者中位年龄41岁;按新分期标准,在可评价分期的175例患者中,新诊断ITP 87例(49.7%),持续性ITP 30例(17.1%),慢性ITP58例(33.1%);其中可评估疗效者167例,有效率分别为77.4%(65/84)、64.0%(16/25)、62.1%(36/58),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7.1%(48/84)、36.0%(9/25)、32.8%(19/58);新诊断ITP组的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均显著高于慢性ITP组(χ^2=3.917,P<0.05;χ^2=8.186,P<0.01);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组与泼尼松治疗组在性别、年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案近、远期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前者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后者(F=10.34,P<0.01),且副作用小.结论 新的分期标准规范科学.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郭力马道新侯明
关键词:泼尼松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并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有效预后指标。方法:运用IgH、RB1、D13S319、p53及1q21 5种序列特异性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以1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检测结果大于阈值为阳性,小于阈值为阴性。然后对17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阴性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检测。结果:①IgH、RB1、D13S319、p53及1q21 5种探针的阈值分别为:2.75%、2.65%、2.87%、2.94%和3.23%。②17例患者中,IgH及RB1检测到17/17例阳性,D13S319、1q21及p53检测阳性例数分别为16/17、14/17、12/17,且p53缺失与1q21扩增间、RB1缺失与D13D319缺失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88 2,P<0.01;r=0.603 2,P<0.05)。③IgH易位发生率高的患者骨髓浆细胞率较高(r=0.587 6,P<0.05);D13S319缺失与外周血肌酐水平正相关(r=0.534 1,P<0.05);p53缺失阳性细胞率与C反应蛋白水平及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900 0,P<0.05;r=-0.503 4,P<0.05);1q21扩增的阳性细胞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55 5,P<0.05)。p53阳性与阴性患者间IS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q21扩增阳性与阴性患者在是否有溶骨性破坏、疾病状态(稳定、进展、死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ISH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准确度,对于该疾病的评估预后及相关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郭力李文君侯明孙建芝邵琳琳马道新王淑康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原位杂交荧光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染色体异常及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本研究旨在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和疗效的关系。以4种序列特异性探针P53、D13S25、ATM、RB1和1种着丝粒探针CSP12,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对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然后对9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阴性/无分裂相的CLL患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大于阈值为阳性,小于阈值为阴性。结果表明:用p53与D13S25检测7例患者结果均呈阳性,ATM探针检测5例患者结果呈阳性,用RB1与CSP12探针检测4例患者结果呈阳性。9例患者I-FISH检测结果均显示有遗传学异常。检测显示,ATM缺失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相关性,ATM缺失阳性的患者更易出现全身广泛淋巴结肿大。结论:I-FISH技术适用于CL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提高了CLL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但I-FISH检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否是CLL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尚需扩大样本量的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
李文君郭力侯明孙建芝邵琳琳王淑康马道新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异常
TAE和MA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科常见恶性疾病,常规一线化疗方案可获得60%~70%的完全缓解率^[1],复发难治者应用二线化疗方案。TAE(吡柔比星+阿糖胞苷+足叶乙甙)和MAE(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足叶乙甙)方案是目前常用的二线化疗方案,但上述两方案尚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我们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40例AL患者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王艳丽秦平陈峰赵川莉宋强纪春岩朱愿超陈晨侯明
关键词: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TAE一线化疗方案足叶乙甙
Graves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Graves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的特点。方法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2年7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患者分为Graves病合并ITP(合并组)、单纯Graves病(GD组)、单纯ITP(ITP组)各25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的特征。结果合并组患者出血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TP组,而其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高于GD组患者。比较合并组及ITP组血常规结果,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LT)三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合并组患者的血象三系均有轻微下降,但PLT的下降不如ITP组明显。合并组及ITP组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近期有效(CR+R)率近似,而近期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8%及32%,差异明显。结论Graves病合并ITP在年长的患者中更易发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并不一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合并血小板减少的Graves病患者的FT3水平更高,其机制尚需分子生物学证据来解释。
李文君郭力侯明
关键词:GRAVES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
连续2个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 观察连续2个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对成人新诊断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9例新诊断的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地塞米松治疗组30例,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 d,7 d后再重复1个周期,以后不进行维持治疗;泼尼松治疗组29例,1.0~1.5 mg·kg-1·d-1口服,连用4周后逐渐减量.观察二组间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近期疗效:治疗后第1、2周地塞米松组有效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50.0%比24.1%,73.3%比55.2%,P值分别<0.01和0.05),治疗后第3周有效率仍高于泼尼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比68.9%,P>0.05).远期疗效:随访3个月,除第1个月地塞米松组复发率与泼尼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比20.0%,P>0.05),第2、3个月地塞米松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泼尼松组(24.0%比40.0%,32.0%比65.0%,P值分别<0.05和0.01).地塞米松组不良反应轻微,无1例并发感染及出现库欣综合征.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常规制量泼尼松且安全性好.
崔中光魏昱侯明赵洪国汪洪毅
关键词:地塞米松泼尼松
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探讨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B细胞、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变化。方法利妥昔单抗每周375mg/m^2,静脉滴注,连用4周,治疗31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不伴随使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药、抗凝药及激素冲击疗法。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血小板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及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结果12例完全有效,7例有效,12例无效。中位疗效持续时间6(2—48)个月,有效患者4例复发,其余疗效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均转阴。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19^+/CD20^+细胞明显下降。多数患者耐受好。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ITP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朱愿超王文周郁鸿王晓敏王欣王毅丽孙桂珍侯明
ITP患者脾细胞分泌IL-18及IL-18结合蛋白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脏单个核细胞培养后IL-18,IL-18结合蛋白(b ind ingprotein,BP),IFN-γ,IL-4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常规无菌制备脾单个核细胞,置含PHA(phytohem agg lutinin)10μg/m l,10%胎牛血清的RPM I1640完全培养基中,于37℃、5%CO2条件下培养;分析ITP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脾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脾单个核细胞培养48小时后,ITP患者IL-18和IFN-γ的含量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升高;IL-18BP含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IL-4低于检测限。结论:IL-18、IL-18BP等细胞因子表达失衡在ITP的免疫紊乱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单宁宁王欣姜玉杰隋潇徽李颖刘新侯明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介素18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