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797)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宋晓晶罗明富蒋瑾张金铃赵长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承德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肥大
  • 3篇大细胞
  • 3篇肥大细胞
  • 2篇胆碱
  • 2篇穴区
  • 2篇乙酰
  • 2篇乙酰胆碱
  • 2篇乙酰胆碱酯酶
  • 2篇脱颗粒
  • 2篇经络
  • 2篇抗体
  • 2篇甲苯胺蓝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抗体
  • 1篇电针

机构

  • 8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作者

  • 8篇罗明富
  • 7篇宋晓晶
  • 6篇蒋瑾
  • 5篇张金铃
  • 1篇杨志新
  • 1篇张璐
  • 1篇赵长龙
  • 1篇李继伟

传媒

  • 1篇针刺研究
  • 1篇首都医药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鼠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与肥大细胞接触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的接触联系。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10只,以大椎穴(背部正中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和足三里穴(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为中心,切取约1.5cm2组织块,速冻于恒冷箱内,切片经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甲苯胺蓝复染色,显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内沿血管分布的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结果:在穴区组织内,从真皮至皮下组织、肌肉组织的肥大细胞多聚集在血管附近,或沿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分布,并形成点接触或面接触。结论:采用2种染色方法观察到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形成紧密接触,这可能是肥大细胞与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发生功能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罗明富宋晓晶蒋瑾张金铃
关键词:甲苯胺蓝染色
鱼类在经络研究中的运用和体会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斑马鱼、锦鲤鱼、新月鱼在医学尤其是经络研究领域的应用规律。方法通过介绍斑马鱼、锦鲤鱼、新月鱼的自身特点,总结斑马鱼、锦鲤鱼、新月鱼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阐述鱼类在经络研究中的运用。结果斑马鱼、锦鲤鱼、新月鱼的皮肤作为一种直观感觉器官,具有其他器官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神经系统是所有器官组织中最复杂的系统,而皮肤却直观可视,尤其是透明观赏鱼类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可以直视鱼的内部器官,也为神经系统的可视性研究提供了可靠保障。结论通过对透明斑马鱼等实验研究切实体会到,鱼类在医学实验中具有其他实验动物无法比拟的明显优势。
蒋瑾晋志高张金铃张璐李继伟宋晓晶罗明富
关键词:斑马鱼经络神经系统
大鼠胃腧穴注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抗体对肥大细胞分布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大鼠胃腧穴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抗体(Anti-MCP-1)注射及电针后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MCs)分布及功能变化,探究MCP-1与电针对大鼠穴区MCs活性影响的关系。方法将动物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电针组、抗体组、联合组,10只/组;电针组大鼠左胃腧电针25 min,抗体组左胃腧注射Anti-MCP-1,联合组先给予左胃腧Anti-MCP-1注射再电针25 min。取各组穴区组织,检测并比较穴区MCP-1含量差异;同时对组织切片进行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加甲苯胺蓝复染,观察各组穴区组织内MCs的分布,比较各组MCs数量和脱颗粒的差异。结果联合组、抗体组胃腧穴区MCP-1含量、MCs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电针组(P<0.05);抗体组穴区MCs的脱颗粒率显著低于电针组(P<0.05)。结论 Anti-MCP-1穴区注射、电针后,穴区MCs数量和脱颗粒均显著减少,穴区MCs数与穴区MCP-1含量成正相关,MCP-1在电针促进MCs向穴区迁移、募集过程中有促进作用。
宋晓晶罗明富蒋瑾张金铃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脂肪细胞形态和排布变化与血管网络走行分布的相关性观察——与血瘀症的可能关系探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通过对雄性大鼠背部皮下组织内脂肪组织和血管网络分布的比较观察,探寻脂肪细胞体积和数量对血管网络空间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Wistar雄性成年大鼠5只,动物背部体表剃毛,剥取皮肤,做铺片固定,1%甲苯胺兰染色,显微镜观察和拍照。结果:在皮下组织内,脂肪细胞形态随血管拓扑结构变化而变化,接近或贴近血管的脂肪细胞的形状改变有规则,沿血管走行排列成行,构成血管穿行的隧道;在血管分叉处,脂肪细胞又恢复为球形;远离血管的脂肪细胞彼此排列无序,并多为球形。结论:脂肪细胞具有围绕血管形成动态空间或通道,随血管拓扑结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赵长龙蒋瑾宋晓晶罗明富
关键词:脂肪细胞
移动细胞通讯循经交互联网复合功能系统的发现对经络现象和本质的解释
目的:系统医学生物学是本世纪医学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其核心是网络联系的发现和分析。方法:我们运用系统性思维研究模式,通过建立乙酰胆碱酯酶和甲苯胺蓝双染色新技术,观察了大鼠和兔等穴区存在MC+血管+神经的动态和功能性条带样...
罗明富
关键词:经穴经络
文献传递
大鼠穴区注射干细胞因子抗体对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穴位干细胞因子(SCF)抗体注射及电针后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MCs)分布及功能变化,探讨电针过程中SCF对大鼠穴区MC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选取左侧"胃俞""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强度0.1 mA,频率2 Hz/15 Hz,针刺25 min。注射抗体+电针组先给予左侧"胃俞""足三里"穴1∶200 SCF抗体稀释液0.1 mL封闭,然后进行电针刺激25 min,其它参数同电针组。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兰复染法观察各穴区组织内MCs的分布,比较各组"胃俞""足三里"穴区内MCs总量和脱颗粒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胃俞"穴区、"足三里"穴区组织MCs总数均升高,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总数均下降,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总数与电针组、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脱颗粒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电针组和注射抗体+电针组两穴区MCs脱颗粒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CF抗体穴区注射及电针后,穴区MCs显著减少,SCF是电针过程中促进MCs向穴区迁移、募集的重要因子。
宋晓晶罗明富蒋瑾张金铃
关键词:干细胞因子肥大细胞胃俞
报告一种同时显示肥大细胞、血管、神经等组织成分的新染色方法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为了同时观察组织切片内肥大细胞、血管、神经等组织成分彼此间的形态学关系和联系。方法取大鼠后肢皮肤组织,经恒冷箱切片机切片,然后将组织切片先后经亚铁氰化铜法示乙酰胆碱酯酶和甲苯胺蓝染液染色。结果可同时在组织切片观察到肥大细胞、血管和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纤维等,以及它们彼此形成的接触联系。结论实验建立的这种新染色方法是显示组织内肥大细胞与血管和神经发生形态学联系的有效方法。
罗明富宋晓晶
关键词:肥大细胞乙酰胆碱酯酶甲苯胺蓝
色甘酸钠穴位注射对穴区肥大细胞数、脱颗粒率以及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色甘酸钠(SCG)穴区注射后大鼠穴区肥大细胞(MC)及痛阈值变化。方法:大鼠左足三里穴注射SCG后再给予电针刺激,比较各组大鼠实验前后痛阈值;穴区组织做冰冻切片、组化染色,观察穴区MC形态学改变。结果:SCG+电针组大鼠痛阈差值、MC数均显著低于电针组、正常组;SCG+电针组大鼠MC脱颗粒率显著低于电针组。结论:SCG具有抑制电针促穴区MC数增多和脱颗粒的作用,并使MC参与的电针镇痛效应减弱。
宋晓晶罗明富蒋瑾张金铃杨志新
关键词:电针色甘酸钠肥大细胞痛阈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