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0095120019)

作品数:9 被引量:129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桂峰窦林名何江巩思园李振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华宁煤集团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矿业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矿压
  • 5篇冲击矿压
  • 3篇微震
  • 3篇矿震
  • 2篇应力
  • 2篇采矿
  • 2篇采矿工程
  • 1篇单侧
  • 1篇单轴
  • 1篇单轴加载
  • 1篇研磨
  • 1篇岩巷
  • 1篇岩样
  • 1篇应力-应变
  • 1篇预裂
  • 1篇支护
  • 1篇支护参数
  • 1篇制件
  • 1篇软岩
  • 1篇软岩巷道

机构

  • 9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华宁煤集团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黑龙江龙煤矿...

作者

  • 9篇王桂峰
  • 4篇窦林名
  • 3篇巩思园
  • 3篇何江
  • 2篇蔡武
  • 2篇李振雷
  • 1篇毛卫民
  • 1篇井广成
  • 1篇韩立军
  • 1篇赵维生
  • 1篇张益东
  • 1篇刘志东
  • 1篇曹安业
  • 1篇沈理达
  • 1篇田宗军
  • 1篇刘赛
  • 1篇姚肖肖
  • 1篇赵周能
  • 1篇谢群
  • 1篇袁晓园

传媒

  • 3篇采矿与安全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煤炭工程
  • 1篇煤炭学报
  • 1篇采矿技术
  • 1篇能源技术与管...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加载速率下岩样损伤演化的声发射特征研究被引量:50
2015年
对砂质泥岩不同加载速率下损伤演化规律与声发射参量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其应变率介于1.0×10^-5-1.7×10^-3 s^-1。研究表明,随着加载速率增大,岩样极限抗压强度有明显升高;随着加载速率增大,AE能量释放形式由孤震型向震群型转变,且高加载速率下AE撞击能量有大幅升高,但AE累计振铃计数明显减少。基于AE累计振铃计数,建立了岩石单轴受载损伤模型,提出了基于岩石损伤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通过与基于Weibull分布的应力曲线及实测应力曲线对比,试验拟合方程可较好反映岩样单轴加载期间、尤其是较高加载速率下的损伤演化过程。研究内容对于该类岩石不同加载速率下破坏机制、损伤演化规律与前兆信息识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曹安业井广成窦林名王桂峰刘赛王常彬姚肖肖
关键词:单轴加载本构方程声发射应力-应变
煤矿冲击矿压机理及其监测预警技术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在探讨动静载叠加诱发冲击矿压机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冲击矿压监测预警的几种方法,及其预测预报冲击矿压的优缺点,因此,在分析各矿井冲击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冲击矿压多参量耦合监测预警,并建立了冲击危险的多参量综合预警体系,采取多参量耦合监测,研究针对冲击主控因素的合理防治方法,可提高矿井对冲击矿压的预测预报的科学性。
李二海王桂峰毛永
关键词:冲击矿压监测预警
大采深工作面防治冲击矿压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加深,冲击矿压危险越来越大。以孔庄煤矿为例,论述了孔庄矿7433综采放顶煤单侧采空工作面防治冲击矿压技术,通过对工作面及两巷矿压观测及记录,分析了单侧采空工作面煤柱应力分布特点,确定了孔庄矿7433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较高。制定了冲击矿压监测方法及解危措施,利用三种监测方法和三种解危措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监测-卸压-再监测-再卸压",解除了孔庄矿冲击矿压的威胁,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提高了矿井经济效益。
谢连银王桂峰谢群
关键词:冲击矿压解危措施
冲击矿压发生机制及矿震规律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具有向斜构造和坚硬顶板等典型地质特征的工作面,基于SOS微震监测技术,分析了鹤岗兴安煤矿两次冲击前矿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冲击发生机制。研究表明:2012年6月26日冲击前,底板发生大能量矿震较少,而工作面见方阶段顶板岩层断裂破坏产生的矿震多、能量大,冲击动载起到了主导作用,属于动载主导冲击模式;2012年10月15日冲击前,矿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向斜轴部区域,顶板岩层破断产生的动载对冲击矿压有触发作用,冲击动载起到了诱发作用,属于静载主导-动载诱发模式;同时,进风巷较回风巷弯曲半径小,曲率大,应力集中程度更高,使此次冲击发生在进风巷。
李二海王桂峰邵学峰
关键词:采矿工程冲击矿压矿震
研磨射流电沉积形态试验及制件性能测试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自行研制的研磨射流电沉积的试验装置,在射流电沉积中引入研磨工艺,促使硬质粒子对射流电沉积的表面实时地机械研磨,成功制备出表面平整、组织致密均匀的纳米晶镍沉积层。结果表明:这种新颖的研磨射流电沉积技术,可以在大电流密度时使沉积过程中的宏观表面连续平整和光滑;当电流密度引起的表面突起的生长和机械研磨作用相互平衡时,沉积表面较为平整、质量最好;连续的机械研磨,可以显著改变沉积层的微观结构,有效细化晶粒;机械研磨使不同电流密度时的晶粒尺寸均明显减小,显微硬度显著增大;在NaCl溶液中,研磨后的耐腐蚀性也有较大的提高。
袁晓园王桂峰沈理达田宗军刘志东
关键词:研磨纳米晶耐腐蚀
冲击矿压空间孕育机制及其微震特征分析被引量:25
2014年
根据"围岩-煤体"系统在开采过程中的运动变化特征,建立"一大两小"采场空间孕育模型,将顶板、煤层和底板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察煤岩结构破裂到失稳乃至冲击的过程,并以具有向斜构造和巷道交叉区域等典型孕育场的某矿区冲击煤层的微震现场实测研究予以论述。研究表明,空间孕育模型可以准确描述煤岩结构从破裂到失稳乃至冲击的整个过程,其中静态高应力集中区域是煤岩结构失稳破坏的应力基础,回采作业开启了强矿震和冲击的动态孕育过程,顶板断裂引发的动载荷可以触发动态孕育过程快速进入裂隙突变阶段乃至失稳破坏,强矿震和冲击的发生取决于走向上高应力集中区域能否在遭到逐渐卸载破坏前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孕育程度。孕育过程中的裂隙稳定扩展阶段是强矿震和冲击前兆信息的异常阶段,裂隙突变说明强矿震和冲击的即将发生。该矿区1-3区二段工作面历次强矿震和冲击表现出明显的孕育特征,特别是"6·26","10·15"冲击前,矿震频次和能量异常活跃,孕育特征更为明显。
王桂峰窦林名李振雷巩思园何江蔡武
关键词:采矿工程冲击矿压矿震前兆信息
支护防冲能力计算及微震反求支护参数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在分析冲击矿压发生和锚网索支护防冲机制的基础上,从支护构件柔性吸能和能量平衡的角度,对某工作面巷道支护的防冲能力进行计算。结合"SOS"微震监测系统长期监测获得的冲击和强矿震数据,考虑微震系统的定位误差,引入防冲支护设计可靠度参数P(x),将工作面现有支护条件在不同P(x)时的计算可抵御震源能量与冲击时实际的震源能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微震反求支护参数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强矿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冲击,锚网索支护的"柔性吸能功能"能够吸收传递到锚固围岩上的大部分或部分冲击能量,保持锚固围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对巷道内部围岩起到有效的支撑,避免巷道围岩的进一步破坏失稳,是有效控制冲击矿压的重要因素。结合可靠度参数P(x)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历次冲击和强矿震数据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历次冲击时支护的计算可抵御震源能量随着P(x)的减小均存在从小于到大于实际震源能量的转折点,而强矿震的计算结果也和实际情况相符,说明结合P(x)的微震反求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王桂峰窦林名李振雷巩思园何江蔡武
关键词:深部开采支护矿震反求
主应力对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以某矿为工程背景,根据深部软岩巷道可能存在的地应力场类型和巷道轴向角度α(轴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夹角),设计出105组数值模拟方案,研究了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随轴向、径向侧压系数(λy,λx)及巷道轴向角度(α)变化的规律,研究了侧压系数因子Nλn和轴向角度因子Nα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权重。研究结果表明:深部软岩巷道布置的合理轴向角度(α)并非只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布置时才最有利于巷道的稳定,而与巷道所处的具体地应力场有关;当巷道轴向与水平主应力方向不平行时,可将更靠近巷道轴向的水平主应力视为轴向应力,将另外一个水平主应力视为径向应力。
赵维生韩立军张益东赵周能王桂峰
关键词:主应力巷道布置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
倾斜薄煤层切顶巷预裂顶板防治冲击矿压技术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针对倾斜薄煤层坚硬顶板型冲击矿压灾害的预防及控制问题,提出了切顶巷预裂顶板防治冲击矿压技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模拟、微震监测等研究方法,分析研究了切顶巷预裂顶板防治冲击矿压机理、切顶巷控制顶板破断减弱煤层应力集中的效果,并对切顶巷布置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切顶巷在坚硬顶板中形成了预裂弱化区域,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坚硬顶板因预裂弱化而破断步距减小,切顶巷控制了坚硬顶板的来压步距;同时减小了煤体应力集中,单个切顶巷区域,应力最大降幅可达29.4%,两个切顶巷协同作用时,应力最大降幅可达49.7%;同时在切顶巷预裂弱化作用下,矿震向工作面中下部转移,减弱了动载与工作面上部静载的叠加效应,有效降低了冲击危险。切顶巷间距应小于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按容许的来压步距在需要顶板预裂的区域进行成对布置,但其间距不宜小于10 m。
何江窦林名巩思园毛卫民王桂峰
关键词:冲击矿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