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404-002)

作品数:25 被引量:119H指数:7
相关作者:谭浩强张晓健米子龙王东升石宝友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建筑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管网
  • 8篇水管
  • 8篇水源
  • 6篇铁释放
  • 6篇供水
  • 5篇饮用水
  • 5篇水质
  • 4篇饮用
  • 4篇水源切换
  • 4篇给水
  • 4篇给水管
  • 4篇给水管网
  • 4篇供水管
  • 4篇供水管网
  • 3篇嗅味
  • 3篇中试
  • 3篇中试研究
  • 3篇消毒副产物
  • 3篇活性炭
  • 2篇丹江口水库

机构

  • 10篇清华大学
  • 6篇北京市自来水...
  • 5篇中国科学院生...
  • 5篇天津市自来水...
  • 4篇华北水利水电...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天津泰达水业...
  • 2篇苏州科技大学
  • 2篇清华苏州环境...
  • 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 1篇天津市华淼给...
  • 1篇天津城建大学
  • 1篇天津膜天膜科...
  • 1篇北京市市政工...
  • 1篇北京市自来水...

作者

  • 5篇谭浩强
  • 4篇石宝友
  • 4篇王东升
  • 4篇何文杰
  • 4篇米子龙
  • 4篇张晓健
  • 3篇陈超
  • 3篇鲁智礼
  • 3篇孙文俊
  • 3篇刘文君
  • 3篇张旭东
  • 3篇孙慧芳
  • 3篇韩宏大
  • 3篇王刚亮
  • 2篇黄廷林
  • 2篇黄天寅
  • 2篇邬慧婷
  • 2篇李豪杰
  • 1篇李翠萍
  • 1篇张明露

传媒

  • 9篇中国给水排水
  • 6篇给水排水
  • 4篇供水技术
  • 1篇净水技术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城镇供水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海市饮用水水源藻类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究珠海市多水源供水体系下存在的水源水质问题,特别是藻类问题,采用单因子分析法评价2016—2019年珠海市4座典型水库的数项水质指标,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水库水中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双变量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10项水质指标与藻密度间的相关性。基于对水质数据的分析发现:珠海市水源水存在较为突出的高藻密度及高嗅味问题,其中,藻密度从春季开始普遍出现上升,而嗅味物质的质量浓度则秋冬季达到峰值,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水库藻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影响嗅味物质产生的主要因素有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浊度;控制水库水体的氨氮和有机物含量可以有效减少藻类数量,改善嗅味物质的产生。建立的拟合优度较高的回归模型可以用于初步预测水库水质。通过点、面源污染的控制,调节水库水体流态,结合臭氧活性炭、紫外高级氧化等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珠海市水源水存在的高藻及嗅味问题。
凌艳晨苏宇亮胡克武袁汉鸿吴斌黄洪波方黎吴杰黄天寅敖秀玮孙文俊
关键词:多水源嗅味物质深度处理
紫外线消毒技术在二次供水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介绍了紫外线消毒技术在二次供水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了二次供水紫外线消毒实验。结果表明:①紫外线消毒会使二次供水中的余氯略有降低,但是仍满足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要求;②紫外线消毒在80 m J/cm^(2)辐射剂量内仅小幅改变水中部分有机物的官能团;③紫外线消毒对二次供水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浓度和生成几乎没有影响。
曹文烽黄天寅孙文俊石景东
关键词:二次供水紫外线消毒技术消毒副产物
基于氧化还原电位调节的管网铁释放控制特性
2015年
针对水源切换引发的供水管网铁释放问题,研究了基于游离氯和氯胺调节管网水氧化还原电位(ORP)对铁释放的控制特性。研究表明,ORP≥300 m V时,氧化还原电位与游离氯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与氯胺无相关性。采用游离氯消毒时,在低氧化还原电位(ORP≤300 m V)条件下,管壁的铁锈垢发生还原反应,铁释放随着腐蚀性阴离子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强;在高氧化还原电位(ORP≥400 m V)条件下,管壁的铁锈垢基本稳定,离子强度的升高对铁释放基本无影响。采用氯胺消毒时,管网水的ORP<300 m V,管壁的铁锈垢易发生还原反应而引发铁释放,且离子强度越高,铁释放速率越快。可见,游离氯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对管网铁释放具有更优的控制效果。因此,当水源切换为有机物等耗氯物质含量显著降低的优质水源后,建议水厂将氯胺消毒切换为游离氯消毒。
米子龙张晓健刘昀
关键词:氧化还原电位游离氯氯胺供水管网
磷硅系复配缓蚀剂对管网铁释放控制的中试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城市多水源切换供水可能引发的管网"黄水"现象,以通水水源分别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铸铁管道搭建两套中试系统,开展了正磷酸盐、聚磷酸盐和硅酸盐缓蚀剂复配投加方式对给水管网铁释放控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通地表水的管道对水源切换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原通地下水的管道受水源切换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铁释放量较大,总铁含量超标。以一定比例复配的缓蚀剂投加初期对原通地下水的管道铁释放有促进作用,对原通地表水的管道影响较小;但随着缓蚀剂中硅酸盐所占比例的减小,铁释放现象逐渐得到抑制。停止投加缓蚀剂后两套系统铁释放比未投加之前明显下降,降幅分别为51%和57%,出水总铁均达标。缓蚀剂的投加对铝、锰和铬微量金属元素的释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铜、锌、镍、砷等的释放影响不大。
鲁智礼宛云杰石宝友王刚亮孙慧芳顾军农李玉仙王东升
关键词:水源切换铁释放硅酸盐缓蚀剂
活性炭净水工艺微生物安全性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基于16SrDNA的焦磷酸测序法对北京某水厂活性炭净水工艺各单元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砂滤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活性炭工艺使菌群多样性升高。活性炭颗粒上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各工艺出水差异明显。α,β和γ变形菌纲是工艺出水和活性炭上的优势菌,活性炭池可以有效去除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但加氯消毒后的出厂水中α变形菌纲比例很高。出厂水中的第一优势菌为嗜氢菌属,含量高达86.2%。出厂水和活性炭颗粒上发现了9种潜在致病菌,如短波单胞菌、黄色单胞菌和鞘氨醇单胞菌等,但相对丰度较低,对饮用水安全影响较小。
张明露刘文君李翠萍李玉仙顾军农
关键词:活性炭微生物安全焦磷酸测序
珠江水源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被引量:4
2021年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珠江流域的水质不断受到污染,珠海市给水厂的水源也受到污染。建议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研究采用小试试验对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臭氧质量浓度为1.0 mg/L、活性炭柱空床时间为15 min和臭氧质量浓度为1.5 mg/L、活性炭空床时间为30 min这两个工况下,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TOC、UV_(254)、浑浊度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控制效果,并通过分子量分布和三维荧光对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进行分析,发现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很好地去除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对三卤甲烷和含氮类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但是对于HAAs卤乙酸类的DBPs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不佳。同时,文中也给出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运行工况的建议。
陈仲贇苏宇亮孙文俊王伟博吴芳芳胡克武吴斌
关键词: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嗅味水厂
给水管网管垢中铝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以实际给水管网中采集的大量不同类型的管垢样品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不同水源条件下形成的管垢表层沉积物和底层硬质垢中的铝元素含量及其存在形态,同时分析了铝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管垢表层沉积物中铝含量明显高于底层硬质垢,且主要以无定形态存在;而含铝晶体矿物成分主要存在于底层硬质垢中。地表水条件下形成的管垢铝含量高于地下水条件下形成的管垢铝含量。对于表层沉积物,地下水对应的样品中含铝晶体检出率高于地表水对应的样品;而对于底层硬质垢,地表水对应的样品中含铝晶体检出率高于地下水对应的样品。地表水管垢样品中含铝晶体以斜长石、微斜长石和铝酸钙为主,而地下水管垢样品中含铝晶体主要类型为斜长石、微斜长石和云母。相关性分析显示,所有管垢样品中铝与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硅元素、钾元素呈显著正相关。
张玥石宝友宛云杰孙慧芳顾军农王东升
关键词:给水管网管垢
给水管网对黄河水源水质的适应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考察北方某市水源切换为黄河水源后管网的适应性等问题,采集了当地3处典型供水区域管段搭建管网模拟系统进行水源切换试验。地下水厂供水区域、地表水厂管网前端、地表水厂管网末梢等3处管段试验结果表明,历史水源水质、管道在供水管网中所处位置共同影响着管道中的溶解氧和消毒剂浓度,继而影响水的氧化还原电位。地表水条件下形成的管垢相对较稳定,而地下水条件下所形成的管垢稳定性相对较差;同为地表水条件下的管垢,与处于供水管网末端的管段相比,处于前端的管段更为稳定。切换为黄河水源后,3处管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水",地表水区域管段适应期较短,地下水区域管段适应期较长。
林爱武李玉仙张磊曹新垲
关键词:水源切换管网黄水适应期
水源切换引发供水管网腐蚀产物释放的控制对策被引量:10
2013年
水源切换将造成原水水质化学组分突变,易引发供水管网腐蚀产物的过量释放,严重时会发生“黄水”问题。为保障水源切换后供水管网水质稳定性,定量研究了水源调配技术、调节pH值技术和投加缓蚀剂技术对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不同水源勾兑使用、提高管网水pH值和投加六偏磷酸盐均可使管网铁释放量明显降低。由此确定了应对高硫酸盐水源切换后管网铁释放的控制对策:控制管网水硫酸根浓度〈75mg/L;将管网水pH值由7.8调高至8.3,必要时调至8.8;投加0.3~0.5mg/L(以P计)的六偏磷酸盐缓蚀剂。
米子龙张晓健邬慧婷陈超汪隽
关键词:水源切换管网腐蚀铁释放控制技术
磷酸盐类缓蚀剂对给水管网铁释放的控制作用被引量:8
2013年
以正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为缓蚀剂,利用管段模拟反应器,对比考察了3种磷酸盐对给水管网铁释放的控制作用,并评价了各类磷酸盐对管网铁释放的控制持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三聚磷酸钠与六偏磷酸钠对给水管网铁释放现象的控制效果要优于正磷酸钠。投加1.5 mg/L(以P计)磷酸盐15 d后,正磷酸钠可使管段铁释放速率降低68%、浊度降低50%、色度降低80%;三聚磷酸钠使管段铁释放速率降低了83%、浊度降低了78%、色度降低了90%;六偏磷酸钠对于铁释放的控制效果略优于三聚磷酸钠,铁释放速率降低了87%、浊度降低了82%、色度降低了90%。连续投加磷酸盐15 d能够有效控制铁释放现象,之后停止投加磷酸盐,控制效果仍可持续至少30 d。
米子龙张晓健王洋陈超顾军农
关键词:正磷酸盐聚磷酸盐缓蚀剂给水管网铁释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