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3044)

作品数:5 被引量:81H指数:4
相关作者:胡凯刘寅韩善楚高峰王玺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矿床
  • 2篇石矿
  • 2篇盆地
  • 2篇重晶石
  • 2篇重晶石矿
  • 2篇重晶石矿床
  • 2篇金矿
  • 2篇金矿床
  • 2篇卡林型
  • 2篇卡林型金矿
  • 2篇卡林型金矿床
  • 1篇岩系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特征
  • 1篇右江盆地
  • 1篇早寒武世
  • 1篇同位素
  • 1篇盆地构造
  • 1篇热水
  • 1篇微量元素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4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江苏油田

作者

  • 5篇胡凯
  • 4篇刘寅
  • 4篇韩善楚
  • 1篇曹剑
  • 1篇陈清华
  • 1篇王玺
  • 1篇高峰

传媒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有机质特征及其与矿床形成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黔西南为我国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产区,有机质丰富为该区矿床的重要特点之一。综合利用多种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选取六处典型的金矿床及四处古油藏进行了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中有机质主要有分散型有机质和聚集型有机质两大类,可能来自于海相菌藻类与陆相植物的混合,并在强还原-还原环境下沉积;金矿床中有机碳的含量与样品为矿石或围岩无关,但与岩性有关;绝大多数样品中R^0均大于2%,表明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氯仿沥青"A"含量、有机转化率、Ts/(Ts+Tm)、C_(29)Ts/(C_(29)H+C_(29)Ts)、升藿烷指数、甾烷异构化指数等多个参数也反映有机质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并且矿石中有机质的成熟度要高于围岩中,暗示成矿热液对于有机质成熟具有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大规模烃类运移携带金成矿可能并不存在,有机质对金矿床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金的预富集、金离子的还原、还原硫的供给及提供可容空间等方面。
刘寅胡凯韩善楚孙泽航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有机质成矿过程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重晶石矿床环带钡冰长石新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7
2013年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重晶石矿床是全球著名的沉积型层状矿床。本文报道了我们最近的一项新发现,在该区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中首次发现了环带钡冰长石,环带的外带BaO含量16.53%~17.86%,K2O含量7.77%~8.19%,相比而言,核部BaO含量12.04%~14.21%,K2O含量8.60%~9.79%。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已有工作报道,讨论了这一新发现的地质意义。认为这种环带钡冰长石的出现,反映了重晶石成矿受到热水作用影响,且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期富钡流体的影响,成矿可能属于一种热水、断控、幕式、渐进的过程,这不仅进一步揭示了矿床的热水(液)喷流沉积成因,而且加深了对成矿过程的刻画。该认识还可供全球沉积型重晶石矿床成因研究时类比参考。
韩善楚胡凯曹剑
关键词:重晶石矿床热水早寒武世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被引量:26
2014年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盆地均为陆相断陷盆地,内部凹陷受生长断层控制而呈"箕状",在断裂特征、活动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盆地结构、断裂展布等方面差异明显;盆地浅部构造的形成是深部物质活动的响应,深部热隆升对渤海湾盆地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引起苏北-南黄海盆地裂陷的原因,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对两盆地基底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滨太平洋构造域板块多次转向、俯冲是两盆地裂陷和内部构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大量深部物质向东、东南逃逸而影响两盆地的演化过程。结合盆地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分六个阶段解释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
刘寅陈清华胡凯王玺高峰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
湘黔新晃—天柱重晶石矿床微量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湘黔新晃—天柱地区的早寒武世重晶石成矿带是世界上最大的重晶石矿集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对新晃—天柱地区的重晶石矿床微量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所有样品的V/Cr、U/Th比值以及重晶石含矿岩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表明重晶石矿床形成时处于缺氧还原环境;重晶石矿石表现出明显的Eu正异常,反映了成矿过程受到了较强的海底热液物质的影响,表明钡可能主要来自于海底热液喷流物质;重晶石的δ34S值主要分布在+40‰^+45‰,表现出重硫富集的特征,且重晶石硫同位素呈塔式分布,表明硫源来源单一,主要来自同期海水硫酸盐。黄铁矿δ^(34)S值低于同期海水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生物细菌对海水硫酸盐的还原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反映了矿床形成于海水交换有限的滞留的海盆系统。综合以上分析认为重晶石成矿时期为海底缺氧、热液活动频繁、封闭-半封闭的台地泻湖环境。
孙泽航胡凯韩善楚刘寅
关键词:重晶石矿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同位素
右江盆地构造和演化及对卡林型金矿床的控制作用被引量:31
2015年
右江盆地,又称南盘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富集地,广泛发育有Au-As-Sb-Hg低温热液矿床,也是我国卡林型金矿大规模富集区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的控制,因此,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前人大量研究认为:右江盆地内主要发育有NW和NE向两组构造,NW及NE向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演化及火成岩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金矿床在平面上均分布于右江盆地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岩性和构造控矿的特征;右江盆地形成及后续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早泥盆世中期滨浅海陆棚发育(D21),中泥盆世—中二叠世裂陷洋盆发育(D2-P2),中二叠世末—中三叠世洋盆消失及前陆盆地发育(P32-T2),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盆地消亡及碰撞后伸展(T3-J1),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NE向挤压构造发育(J2-K21)和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局部伸展作用(K31-E);右江盆地内卡林型金矿的成矿期集中在前陆盆地发育结束而褶皱成山后,成矿过程与伸展环境密切相关。
刘寅胡凯韩善楚孙泽航
关键词:右江盆地南盘江盆地卡林型金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