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760002)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陈鸿铎朱宁宁冯欣欣鲁立哈静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艺术

主题

  • 4篇音乐
  • 2篇施托克豪森
  • 2篇微复调
  • 2篇复调
  • 1篇电子音乐
  • 1篇旋律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音乐
  • 1篇音乐创作
  • 1篇音乐节
  • 1篇战后
  • 1篇声音
  • 1篇施尼特凯
  • 1篇偶然
  • 1篇潘德列茨基
  • 1篇琴曲
  • 1篇主义
  • 1篇子音
  • 1篇文字
  • 1篇利盖蒂

机构

  • 3篇上海音乐学院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武汉音乐学院
  • 1篇安徽新华学院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陈鸿铎
  • 2篇冯欣欣
  • 2篇朱宁宁
  • 1篇鲁立
  • 1篇哈静

传媒

  • 3篇星海音乐学院...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戏剧之家
  • 1篇歌海
  • 1篇音乐研究
  • 1篇音乐艺术(上...
  • 1篇音乐探索
  • 1篇黄钟(武汉音...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Ⅴ-Ⅺ对序列理念的坚持与改造被引量:1
2012年
德国著名现代音乐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的《钢琴曲Ⅴ-Ⅺ》创作于20世纪50-60年代,文章围绕作品的创作形成、偶然手法表现以及序列理念的坚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了作曲家如何对序列创作进行试验与改造,也反映出当时的序列创作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发展阻力,施托克豪森通过对钢琴曲的实践,努力地为序列音乐探寻新的创作变化。
冯欣欣
关键词:施托克豪森凯奇
试论瓦格纳的“无终旋律”被引量:16
2013年
"无终旋律"([德]unendliche Melodie,[英]endless melody)是瓦格纳乐剧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如何认识它对于深入理解瓦格纳的乐剧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终旋律"看起来与旋律相关,因此,一般会很自然地把它当作一种旋律形态,或仅作为一种旋律写法来看待,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文章依据瓦格纳在其《未来的音乐》一文中的阐述,并结合对一些实际作品的分析,试图就"无终旋律"以旋律之名行和声之实从而达到音乐结构延绵发展之目的进行一个厘清,以达到认清"无终旋律"对于瓦格纳乐剧音乐创作所具有的本质意义。
陈鸿铎
关键词:乐剧
利盖蒂《安魂曲》第二乐章的创作特征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聚焦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安魂曲》第二乐章"慈悲经"写作技法上的两个特征,即结构上的显性和隐性特征,以及织体上的微复调和宏复调特征。文章通过对音乐文本的分析,阐述这两个特征的形成及具体表现形式,解读其对于该作品音乐组织的整体控制作用,并对所引申出来的"隐性结构"和"宏复调"问题作进一步论述。
陈鸿铎
关键词:利盖蒂微复调
20世纪下半叶德国电子音乐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电子音乐"是20世纪科技高度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新音乐作曲体系、文化思潮中的一个主要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重要的西方作曲家都曾经创作过电子音乐。本文以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曲家艾默特与施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作品为研究内容,着重研究其音乐作品中所运用的创作理念及手法,并对20世纪下半叶德国电子音乐的酝酿、出现及其之后的发展进行清晰系统的梳理。
冯欣欣
关键词:电子音乐施托克豪森
在文字谱中体现观念与形态的分离——概念音乐创作实践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实验音乐成为英国艺术音乐领域的一场重要的反传统运动。在这十年问,实验音乐一直成为音乐界颇受争议的焦点,而它也渐渐在英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培育出新苗,
朱宁宁
关键词:艺术音乐文字
二战后“波兰乐派”的风格演变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波兰乐派'在二战后的发展经历了多重转变。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境中的民族主义风格,至随华沙之秋国际现代音乐节应运而生的'音响主义'风格,再到1965年之后的多元融合风格,每一次音乐语言的转变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的因素驱动。20世纪下半叶异军突起的'波兰乐派'不仅是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符号,更是现代音乐发展史上一个辉煌时代的印记。文章梳理了二战后'波兰乐派'作曲家群体的发展状况,论述并比较了从鲁托斯拉夫斯基到潘德列茨基、格雷茨基等著名波兰作曲家的风格演变历程,从中总结出特殊的历史环境对音乐创作的多重影响。
李鹏程
关键词:鲁托斯拉夫斯基潘德列茨基音乐节
20世纪音乐:反叛·标新·多元被引量:14
2012年
当西方20世纪音乐在中国不断受到大众关注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很难找到由中国学者针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断代所作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与反思,而西文中译的20世纪音乐断代史著作目前面世的仍极少,尚未翻译的著作还不能得到普及阅读,这种现状大大地影响了国人在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作为一篇不长的论文,虽很难对这一断代史做出详尽论述,但仍希望从"反叛、标新、多元"这三个方面对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作出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归纳与总结,为人们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路径,并对如何判断新的历史断代的出现提出自己的看法。
陈鸿铎
关键词:20世纪音乐反叛
声音材料的惯性运动在简约音乐中的表现路径被引量:1
2012年
以扬、赖利、格拉斯、赖奇为代表的简约音乐作曲家们通过即兴、音源选择、程序设定等方式,在形成声音材料的惯性运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摆脱创作者的主观控制,即作曲家们无法预料并控制音乐作品在表演环节中呈现的结果,从而使简约音乐以一种相对"自然"的方式生成。
朱宁宁
意大利未来主义音乐对声音主义美学的先行探索与实践被引量:2
2016年
兴起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未来主义音乐在其美学理念中强调重新反思"音乐"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音乐创作应挖掘自然界和人类内心的声音,而非刻意遵循各种人为规则。这种强调音乐回归声音的一系列观点与50年代出现的声音主义不谋而合。由此,本文将对意大利未来主义音乐宣扬的美学理念及代表性的创作技法进行详细介绍,并以比较的方式阐述它与声音主义之间的密切关联,最终尝试验证意大利未来主义音乐正是声音主义美学的先行探索者这一身份。
鲁立
关键词:美学探索
施尼特凯“复风格”作品中的微复调技法
2017年
微复调原本是利盖蒂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运用的一种复调织体,作为他的同时代人,施尼特凯迅速将这一技法吸收到自己的"复风格"作品中来,不仅丰富了自己多元拼贴的手法,还发展了微复调的运用方式。通过介绍施尼特凯对微复调技法的接受过程以及他对利盖蒂微复调技法的分析,最后举例论述施尼特凯是如何将这一技法融汇到自己的音乐语言中来的。
李鹏程哈静
关键词:施尼特凯微复调复风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