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6088)

作品数:16 被引量:47H指数:5
相关作者:单勇张靖周陈著邵万仁沈锡钢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理学

主题

  • 5篇气膜
  • 5篇气膜冷却
  • 5篇红外
  • 4篇涡扇
  • 4篇涡扇发动机
  • 4篇流场
  • 4篇红外辐射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喷管
  • 3篇气动
  • 3篇吹风比
  • 3篇值模拟
  • 2篇叶栅
  • 2篇射流
  • 2篇推力
  • 2篇排气
  • 2篇排气系统
  • 2篇偏转
  • 2篇花型
  • 2篇涵道

机构

  • 15篇南京航空航天...
  • 2篇沈阳发动机设...
  • 2篇中国航空工业...
  • 1篇中国燃气涡轮...
  • 1篇中国航发商用...

作者

  • 10篇单勇
  • 6篇张靖周
  • 3篇邵万仁
  • 3篇陈著
  • 2篇沈锡钢
  • 2篇王旭
  • 1篇尚守堂
  • 1篇李江宁
  • 1篇谭晓茗
  • 1篇邓洪伟
  • 1篇陈四杰
  • 1篇王敏敏

传媒

  • 9篇航空动力学报
  • 2篇推进技术
  • 2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航空发动机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着陆滑跑状态下的反推力装置重吸入特性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6年
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叶栅式反推力装置,利用CFD技术,展示了叶栅式反推力装置开启后的流场流动特征,计算分析了飞机着陆滑跑马赫数和侧风速度对发动机进气道重吸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侧风影响时,进气道对反推力气流的重吸入现象随着滑跑马赫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并消失,重吸入特征参数值随着滑跑马赫数的增加而减小并达到允许值,该临界滑跑马赫数为0.08;在侧风环境中,侧风使得反推力气流在发动机一侧进入发动机进气道,导致风扇进口截面的总温畸变增大,重吸入特征参数值随着侧风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侧风的存在使得反推力装置关闭的临界滑跑马赫数从不存在侧风时的0.08提高到0.12.
陈著单勇沈锡钢张靖周邵万仁
关键词: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反推力装置
发动机三喷管流场和红外辐射特征数值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对火箭发动机三喷管喷流场和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三股燃气射流在射流起始段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复杂流场特征。当射流喷出后,由于压力高于背压,气流发生膨胀,射流边界向内收缩,同时会产生压缩波以抑制因压力降低而产生过膨胀现象的出现;压缩波扩展并增强为激波,随下游距离增加,膨胀波及压缩波区的尺寸和波强不断削弱。一旦射流发展至下游26倍助推级发动机排气喷管直径处,三股射流将合并成为一股射流而继续发展。三喷管排气喷流的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与单喷管喷流的红外辐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但三喷管的排气喷流和内腔的总体红外辐射在水平面和铅垂面上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
田玉雯单勇
关键词:火箭发动机红外特征数值模拟
与飞机融合的单边膨胀喷管排气系统气动和红外辐射特征数值计算被引量:3
2014年
单边膨胀喷管(Single Expansion Ramp Nozzle,SERN)是1种新型的排气喷管,具有可以有效抑制航空发动机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和雷达反射截面积、后体阻力小、质量轻、增加飞机的敏捷性和可操控性等优点。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红外辐射(CFD/IR)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标准壁面函数,研究了轴对称喷管、单边膨胀喷管和开缝冷却单边膨胀喷管的排气系统与机身融合后的红外辐射特性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单边膨胀喷管大幅度降低了排气系统尾向红外辐射峰值,其降幅达到60%以上,说明了单边膨胀喷管与后机身融合、遮挡内部高温部件,从而降低了尾向红外辐射的卓越红外抑制效果。
单勇陈著尚守堂邵万仁邓洪伟
关键词:单边膨胀喷管红外辐射排气系统航空发动机隐身
叶栅式反推力装置开启过程的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与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针对涵道比为8的涡扇发动机叶栅式反推力装置,计算分析了反推力装置运动部件在不同运动控制规律下的开启过程对外涵流场、风扇背压、阻流门受力等影响。结果表明:在反推力装置开启过程总时间一定时,随着阻流门开始旋转的时间点向后推移,风扇背压的脉动强度增大,而阻流门受到的气动载荷会减小,存在折中的阻流门开始旋转时间点,即移动外罩开启1/3后阻流门开始旋转;开启反推力装置总时间变化对风扇背压脉动强度和阻流门受力的影响较小;紧急停飞状态下开启反推力装置,风扇背压脉动强度最大值达到20%,超过允许值,而阻流门所受到的最大气动载荷达到4 500N,相当于正常开启反推力状态下的4倍以上。
陈著单勇沈锡钢张靖周邵万仁
关键词: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气动载荷
主流压力梯度对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的数值研究
2017年
分别对收缩通道、扩张通道和直通道中亚声速主流条件下的气膜冷却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主流压力梯度、次流吹风比条件下的主流和次流流场、温度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气膜冷却效率变化和不同发展趋势的因素可归结为主流边界层厚度、主次流自由剪切混合程度、肾形涡的强度和位置等因素。相对于零压力梯度的主流条件,在吹风比较小(M=0.25)的情况下,主流的逆压力梯度一方面增厚边界层、增强了气膜射流对主流的穿透,另一方面减小了肾形涡的强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气膜平均冷却效率提高了4.91%。在吹风比较大(M=2)的情况下,主流的顺压力梯度扼制主流边界层的发展、抑制气膜射流的穿透能力,降低肾形涡涡核的位置,从而提高气膜冷却效率达17.40%。
王玮琪单勇廖华琳谭晓茗张靖周
关键词:气膜冷却压力梯度吹风比
纵向波纹隔热屏气膜冷却特性数值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以加力燃烧室纵向波纹隔热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方法,对不同吹风比、不同展向间距以及不同流向间距的纵向波纹隔热屏进行计算,获得了纵向波纹隔热屏流场流动特征和气膜冷却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纵向波纹隔热屏气膜冷却与常规的平板气膜冷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出气膜射流脱离壁面、较小吹风比下的冷却效率受结构影响大等特征;较低吹风比(M<1.3)下气膜冷却效率沿着流向呈现出起伏变化,较高吹风比(M≥1.3)下的气膜冷却效率沿程逐渐增加,最终趋于平缓;对于几何结构,吹风比约为2.5时效率达到最大值;随着展向间距的减小,气膜冷却效率逐渐增加,但增加较为缓慢;气膜冷却效率并不是一直随流向间距的减小而增加,当流向间距从4.2倍孔径减小到3.25倍孔径时,在第二周期波峰区域,冷却效率反而降低,随着流向间距进一步减小,局部冷却效率降低的区域甚至扩大,并占据了波纹隔热屏的第二个波峰。
王敏敏单勇李江宁赵巍
关键词:加力燃烧室纵向波纹隔热屏吹风比气膜冷却
塞锥形状和偏转角对轴对称塞式喷管红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以涡扇发动机轴对称塞式矢量喷管排气系统为原型,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矢量偏转角和塞锥长度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系统能探测到最大红外辐射强度的探测角度随喷管的偏转而偏转;随着塞锥长度的增加,红外辐射强度的峰值有所降低。
王旭张靖周单勇
关键词:红外辐射数值模拟
火花型激励合成射流瞬时流场测试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相位锁定采样方法对一个特定结构的火花型合成射流的非定常流场进行了实验测量,得到了火花型合成射流形成的涡对在外场的发展过程;同时采用热线风速仪对喷孔下游固定位置的瞬时速度进行了测试,对火花型合成射流激励参数(放电器储能、激励频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在孔口喷射初期呈现球面扩散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剪切和卷吸外部气流,形成一系列旋向相反的涡串;合成射流的最大瞬时峰值法向速度出现在放电后大约0.05T时刻,随后其作用范围迅速扩大,瞬时峰值速度和涡量逐渐降低。在该激励器结构参数和激励参数范围内,合成射流随激励频率和放电器储能的增大而有所增加。
吕元伟单勇张靖周谭晓茗
关键词:合成射流热线风速仪
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平板气膜冷却特性实验和数值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针对不同编织方式形成的复合材料平板气膜冷却开展了实验研究,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了热侧壁面的温度场分布,分析了平板导热系数、吹风比、主流温度等参数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单向增韧特点的复合材料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X、Y、Z三个方向导热系数对单孔气膜冷却壁面温度场分布和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吹风比的升高,气膜综合冷却效率升高;随着主流温度的升高,气膜冷却效率降低;2.5D编织复合材料冷却效率最高,3D编织复合材料冷却效率最低。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内部的温度梯度、传热量都与材料的导热系数特征有关,X方向和Z方向的导热系数增大,沿程综合冷却效率升高;而Y方向导热系数的增大对气膜冷却效率几乎没有影响。
侯亚东单勇李江宁张靖周谭晓茗
关键词:气膜冷却吹风比导热系数
涡轮叶栅超声速流场流动特征与气膜冷却特性被引量:6
2013年
应用shear strain transport(SST)k-ω两方程湍流模型,对超声速涡轮叶栅通道内气膜冷却特性进行数值研究,得到不同气膜孔倾角和吹风比下叶栅通道内流场流动特征以及气膜冷却效率的变化规律.在激波入射点附近的气膜射流能够向分离区边界层中补充动量,克服逆压力梯度,有效改善由于激波引起的局部过热.亚声速流动状态下的气膜入射角度对冷却效率的影响能够在较大吹风比下得以体现,而超声速主流状态下,气膜冷却效率与入射角度基本无关,说明亚声速的气膜冷却射流对超声速主流的穿透力要弱于对亚声速主流的穿透力;超声速主流条件下,在激波入射位置的气膜冷却效率要高于激波入射位置下游的气膜冷却效率,这与气膜孔出流在当地的湍流度有关.
陈四杰单勇张靖周谭晓茗费微微
关键词:超声速流气膜冷却斜激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