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72153)
- 作品数:4 被引量:309H指数:4
- 相关作者:徐杰宋长青高战武孙建宝万景林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太行山山前中—新生代伸展拆离构造和年代学被引量:35
- 2002年
- 太行山山前中—新生代伸展滑脱的主拆离构造出现在早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以后的沉积盖层之间。卷入拆离带中的变形岩石以断层碎裂岩为主,局部形成大规模由基底和盖层岩石碎片组成的构造混杂岩带,结晶基底顶部未见典型的糜棱岩,拆离过程表现为准塑性—脆性变形机制,形成深度应小于10km。太行山山前拆离滑脱带沿走向分为阜平、赞皇两个独立的区段。拆离带中变形岩石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主要集中在68~52Ma和23~18Ma。结合太行山区夷平面年代和相邻盆地构造分析结果,华北大陆地壳的加厚作用可能发生在白垩纪中期(134±9Ma~92±4Ma),主要的伸展滑脱开始于白垩纪末(68Ma前)。
- 张家声徐杰万景林张剑玺高占武
- 关键词:裂变径迹中-新生代年代学
-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被引量:179
- 2000年
- 据近年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做了研究 ,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断裂带开始出现于中生代 ,主要形成于早第三纪 ,由一系列NE -NNE向断裂左型斜列组成。断裂带的结构构造和活动具有鲜明的分段性 ,中北段的保定 -石家庄等断裂为大型拆离断裂 ,在倾向上水平延伸 70km左右 ,早第三纪水平拉张断距约 17km ,垂直断距 50 0 0~ 60 0 0m。断裂带基本上是发育于上地壳的拆离滑脱构造 ,不属深大断裂。它第四纪活动性不强 ,与强震活动没有直接成因关系 ,但断裂带南、北两部分与其它走向的地震构造带交汇 。
- 徐杰高战武宋长青孙建宝
- 关键词:裂陷盆地断裂带
- 华北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被引量:66
- 2000年
- 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沧东断裂为发育于上地壳的上陡下缓的铲状断裂 ,断面于 10km深处的上地壳底部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滑脱面。沧东断裂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旋回 ,开始形成于晚侏罗世 ,此时为正断裂性质 ,早白垩世末期的燕山运动使断裂反转为逆断裂 ,并有一定的左旋走滑 ,形成正花状构造。早第三纪始新世时在中生代断裂的基础上改造成为正断裂 ,控制了黄骅坳陷下第三系的分布。早第三纪为断裂主要活动时期 ,塑造了现今沧东断裂的主要形态 ,断裂不同区段的产状、发育历史和活动强度表现出鲜明的分段性。晚第三纪以来断裂活动微弱。从浅层地震勘探结果看 ,沧东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基本不活动 ,不是活动断裂。
- 高战武徐杰宋长青孙建宝
- 关键词:沧东断裂
-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被引量:98
- 2001年
-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上地壳中的大型拆离构造,沿它拉张滑脱而盆降、山隆;区内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等差异可能是盆-山构造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为分层拆离、脆韧转换和伸展-收缩组合而成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盆地和山脉具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条件,盆地深部软流圈上隆和侧向分流导致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自下而上同向连锁流变,不仅拖曳传力使上覆壳层拉张裂陷成盆,而且往西推挤山区相同层圈的物质使之缩短增厚并隆升,为盆地伸展让位;山脉伴随盆地发育而形成。
- 徐杰高战武孙建宝宋长青
- 关键词:夷平面渤海湾盆地
- 太行山前中、新生代不对称拆离构造和年代学
- <正>沿太行山前中、新生代伸展构造的主滑脱而出现在结晶基底顶部—沉积盖层下部之间的不同层位上,阜平、赞皇变质核杂岩仅顶部数十厘米~数米的岩石受到中新生代滑脱构造变形的影响,但没有发育典型的糜棱岩.卷入主滑脱带中的变形岩石...
- 张家声徐杰张剑玺高占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