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4-2)

作品数:12 被引量:285H指数:8
相关作者:郭胜利高会议刘文兆车升国党廷辉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旱塬
  • 8篇黄土旱塬
  • 5篇施肥
  • 5篇土壤
  • 5篇小麦
  • 4篇冬小麦
  • 4篇土壤呼吸
  • 4篇黄土旱塬区
  • 4篇旱塬区
  • 3篇物量
  • 2篇生物量碳
  • 2篇施肥处理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微生物量碳
  • 2篇温度
  • 2篇利用效率

机构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合...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篇郭胜利
  • 6篇刘文兆
  • 6篇高会议
  • 5篇车升国
  • 5篇党廷辉
  • 3篇陈璐
  • 3篇戚龙海
  • 1篇李淼
  • 1篇夏雪
  • 1篇戚瑞生
  • 1篇张芳
  • 1篇郭栋
  • 1篇王益权
  • 1篇李泽
  • 1篇吴金水
  • 1篇牛赵群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区夏闲期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10年
本文以1984年设立在黄土旱塬区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平台,于2009年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8100,USA),监测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旱地冬麦种植系统中休闲期(7月至9月)土壤呼吸、10cm土层的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研究了休闲期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旱塬农田休闲期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剧烈,最大值为5.05μmol m-2s-1,最小值为0.06μmol m-2s-1,平均值为2.00μmol m-2s-1,变异系数为116.5%;整个休闲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NMP)〉有机肥处理(M)〉化肥氮磷处理(NP)〉化肥氮处理(N)和不施肥处理(CK);2009年7月7日至9月11日间NPM、M、NP、N和CK处理土壤CO2-C排放量分别为2.0、1.6、1.2、0.8和0.8 Mg hm-2;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为极显著抛物线关系(p〈0.01),可解释55%以上的土壤呼吸变异性;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但仅能解释呼吸作用变异性的19%~39%;土壤呼吸对耕作的响应强度与微生物量碳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与全氮、可溶性碳无明显关系(p〉0.05);降雨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或抑制主要取决于降雨前的土壤水分状况。长期水分亏缺降雨,降雨可明显促进土壤呼吸,而土壤水分充足时,降雨抑制土壤呼吸,其影响大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可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密切相关。休闲期土壤呼吸受土壤水分、土壤干湿变化、土壤温度、翻耕及土壤有机碳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车升国郭胜利张芳李泽夏雪
关键词:黄土旱塬区休闲期土壤呼吸土壤温度
黄土旱塬不同氮肥用量下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利用过程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利用旱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干物质累积变化趋势都呈"S"型曲线,且冬小麦各生育期干物质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氮肥对促进冬小麦干物质累积作用显著。干物质累积速率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拔节-灌浆阶段累积速率最大,是干物质累积的重要时期。小麦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累积量都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升高,在冬前-拔节期和开花-灌浆期两个阶段,冬小麦植株氮素累积量较大,累积速率快,是氮素吸收利用的两个关键阶段。
郭栋党廷辉戚龙海
关键词:干物质累积氮素吸收氮肥用量旱塬
轮作和施肥对半干旱区作物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36
2008年
【目的】了解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是建立持续发展措施的关键。【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1984~2002)中的10个典型处理为基础,分析了地上部生物量和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变化,探讨半干旱区轮作和施肥对0~20cm土层有机碳的影响,10个典型处理分别为休闲(F);冬小麦连作体系中的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W/W+CK)、化肥(W/W+NP)、化肥有机肥(W/W+NP-FYM);冬小麦-冬小麦+糜子-豌豆轮作体系中的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W/WM/P+CK)、化肥(W/WM/P+NP)、化肥有机肥(W/WM/P+NP-FYM)处理;1个冬小麦—冬小麦-红豆草轮作处理(W/W/S+NP);人工苜蓿中2个施肥处理:不施肥(A/A+CK)和化肥有机肥处理(A/A+NP-FYM)。【结果】冬小麦连作体系(W/W)中,不施肥处理(W/W+CK)的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为3.3t·ha-1,化肥处理(W/W+NP)和化肥有机肥处理(W/W+NP-FYM)依次为7.5和11.2t·ha-1;冬小麦-冬小麦+糜子-豌豆轮作(W/WM/P)体系中,不施肥处理(W/WM/P+CK)地上部生物量平均3.1t·ha-1,W/WM/P+NP和W/WM/P+NP-FYM地上部生物量依次为7.1和8.3t·ha-1;冬小麦-冬小麦-红豆草轮作(W/W/S+NP)为8.5t·ha-1;苜蓿连作不施肥(A/A+CK)和化肥有机肥处理(A/A+NP-FYM)体系地上部生物量依次为4.1和5.0t·ha-1。18年期间,W/W+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6.7g·kg-1)无显著变化,W/W+NP和W/W+NP-FYM处理提高13%和51%;W/WM/P+CK土壤有机碳含量(7.0g·kg-1)无显著变化,W/WM/P+NP和W/WM/P+NP-FYM土壤有机碳提高7%和47%;W/W/S+NP处理土壤有机碳提高了29%;A/A+CK和A/A+NP-FYM处理有机碳提高了43%和71%。【结论】轮作与施肥显著影响土壤碳输入量,18年期间土壤蓄存的碳与累计输入土壤的有机碳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SOC=1.65CReturned+5.95,R2=0.95**)。秸秆还田、草粮轮作或退耕还草是改善该地区土壤质量,实现土壤蓄存碳潜力的重要途径。
郭胜利吴金水党廷辉
关键词:半干旱区施肥轮作土壤有机碳
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5
2009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田间试验(1984年-2007年),研究了小麦产量,耕层有机碳变化,评价了土壤管理和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SOC)变化的影响。研究涉及6个处理:休闲地(F);不施肥(CK);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和氮、磷、有机肥(NPM)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SOC积累,CK、M、N、NP、NPM处理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4.0 t/hm^2,2007年F、CK、M、N、NP、NPM处理0—20 cm土层SOC积累量依次为-1.09、0.76、8.59、1.02、3.42和9.5 t/hm^2。作物产量与SOC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有机碳输入量与SOC含量相关性更好(r=0.97),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也是提高SOC的重要措施。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和SOC影响存在显著(P〈0.05)差异。土壤固碳速率(Y)与SOC输入量(X)符合线性方程Y=0.231X-0.0813(r=0.98)。施肥可以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生产力和SOC的积累,且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
关键词:施肥措施黄土旱塬小麦产量SOC
旱塬冬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及对施肥的响应被引量:3
2009年
为了揭示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相关指标的研究发现:增施氮肥降低了小麦生育前期的叶片WUE,而提高了小麦生育后期的叶片WUE,并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叶面积指数(LAI),而增施磷肥效果不明显。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从而提高了相应的生物量WUE和产量WUE;增施磷肥对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生物量WUE和产量WUE的提高不明显。生物量、产量、LAI和相应的生物量WUE、产量WUE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通过施肥提高了小麦的LAI,进而提高了群体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戚龙海党廷辉陈璐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施肥旱地叶面积指数冬小麦
黄土旱塬裸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8
2011年
于中国科学院长武生态试验站(始于1984年),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8100,USA)于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监测了裸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0—60cm土层的温度和含水量,研究了裸地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裸地土壤呼吸四季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左右或16:00左右,最低值出现在0:00左右或者6:00左右;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无明显差异,年平均呼吸速率为0.94"molCO.2m-.2s-1。土壤呼吸与温度具有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且可以用Rs=aebx形式的指数函数很好地拟合,其中与5cm深度的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好。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复杂。裸地土壤呼吸的双变量模型关系显著(P<0.01),比相应的单变量模型更好地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异。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
关键词:裸地土壤呼吸温度土壤含水量
渭北泥炭资源在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针对人工栽培基质中基质配比问题,采用生物试验的方法,对陕西彬县的泥炭、陕西铜川的油页岩、陕西关中土粘化层土壤,进行不同比例的配合后,再对配合基质设制不同处理,进行作物的室内栽培试验,通过生物量、生物性状(根冠比)、及产量分析来判断基质配比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泥炭比例的增加,小青菜的产量增加,泥炭量达到一定值后,随着泥炭量的增加,小青菜的产量反而降低;泥炭与〈1 mm粘土配合(PS)处理中,PS3处理(泥炭∶粘土为3∶1)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最大;在泥炭与7~10 mm粘土配合(PB)处理中,PB2处理(泥炭∶粘土为2∶1)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最大;对小青菜根系生物量来说,在泥炭和粘土比例较小时,小颗粒粘土处理的根量明显高于大颗粒粘土处理,在泥炭和粘土的比例较大时,大颗粒处理高于小颗粒处理。对油页岩处理而言,在泥炭量较少的配合基质中加入8%的油页岩能起到良好的增产作用;而在泥炭含量较多时,对小青菜产量的影响是负面的;石灰处理对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影响都是负面的,但是对小青菜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基本是正面的。高温处理对小青菜地上部分产量的影响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对小青菜根系的生长也基本是起负作用的。根冠比达到某一适宜值,即作物的根与地上部分的比例适中时,才有益于作物地上部分的生长。试验中小青菜的根冠比为0.04或0.07~0.08时,小青菜的经济产量最大。
高会议王益权郭胜利刘文兆牛赵群
关键词:泥炭粘土栽培基质根冠比
黄土旱塬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相关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在模拟光照条件下,通过对冬小麦叶片生理指标及其相应环境因子的测定,研究了小麦的生理指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蒸腾速率日变化呈明显的倒"U"型曲线,且不同生育期两者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拔节期环境因子对生理指标的影响要比灌浆期明显的多。光合有效辐射和CO2浓度是对净光合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影响最强烈的环境因子。在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温湿度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在逐渐增大,对胞间CO2浓度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呈不明显的双峰曲线,其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灌浆期日平均WUE比拔节期低30.5%。小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三者之间极显著相关,叶片温度与气孔导度显著负相关。
戚龙海党廷辉陈璐
关键词:黄土高原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环境因子
黄土旱塬冬小麦磷素含量累积动态与磷肥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旱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施用磷肥对冬小麦植株磷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对冬小麦植株体内含磷量的影响呈V型,冬前期最高,随着作物生长逐渐降低,灌浆期达到最小值,随后又有回升。冬小麦磷素累积主要集中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成熟期2个阶段进行,保证这2个阶段磷素供应对小麦的良好生长有重要作用。从磷肥利用效率、产量等指标来看,在施用氮肥90 kg/hm2的情况下,磷肥用量应该控制在45~90 kg/hm2的合理范围内。
陈璐党廷辉戚瑞生
关键词:磷肥利用率
施氮水平对黄土旱塬区麦田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0
2010年
为评价土壤呼吸对施氮的响应,于2008年3月~2009年3月,监测了黄土旱塬区长期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小麦连作系统中土壤呼吸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不同生育期土壤可溶性碳(dissolved organic C,DOC)、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MBC)、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SOC)和土壤全氮(soil total N,STN)的含量变化.研究涉及5个施氮水平(以N计)0(N0)、45(N45)、90(N90)、135(N135)和180(N180)kg/hm^2.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90kg/hm^2时,土壤呼吸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90~135kg/hm^2时,土壤呼吸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略有增加;135~180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呼吸呈降低趋势.在一年监测期间,N0、N45、N90、N135、N180波动范围(以CO2计)分别为0.27~2.01、0.36~2.26、0.58~2.56、0.65~2.94和0.58~2.6μmol/(m^2·s).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土壤呼吸具有显著的活跃期(3~10月)和微弱期(11月~次年2月).施氮显著影响DOC、MBC含量变化.土壤呼吸速率与DOC、MB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碳氮比(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
关键词:施氮水平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