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2YQ03026109)

作品数:19 被引量:144H指数:7
相关作者:汪俊军吴嘉宋佳希于瑞杰牛冬梅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血清
  • 8篇患者血清
  • 7篇缺血
  • 6篇动脉
  • 6篇血管
  • 5篇蛋白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心病
  • 5篇卒中
  • 5篇冠心病
  • 4篇心血管
  • 4篇心血管疾病
  • 4篇血管疾病
  • 4篇血性
  • 4篇缺血性脑卒中
  • 4篇综合征
  • 4篇脑卒中
  • 4篇标志物
  • 3篇短暂性
  • 3篇血清游离

机构

  • 16篇南京军区南京...
  • 11篇南京大学
  • 3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3篇汪俊军
  • 11篇吴嘉
  • 6篇宋佳希
  • 6篇刘婷
  • 5篇牛冬梅
  • 4篇于瑞杰
  • 4篇马丽娟
  • 3篇袁云龙
  • 2篇王锋
  • 2篇王成
  • 1篇刘婷
  • 1篇周健
  • 1篇张春妮
  • 1篇杨阳
  • 1篇洪骏
  • 1篇卜晓敏
  • 1篇张辰宇
  • 1篇万淑君
  • 1篇陆攀

传媒

  • 9篇临床检验杂志
  • 4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现代检验医学...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2篇2014
  • 3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icroRNAs—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被引量:9
2013年
缺血性脑卒中由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所致,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征。由于其形成机制复杂及现有的预防与治疗手段有限,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核糖核酸分子,进化上高度保守。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脑缺血的条件下,miRNAs表达谱发生异常改变,多种miRNAs参与调节脑缺血后的病理过程,是缺血性脑卒中潜在的诊断、病情监测新型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马丽娟周健汪俊军
关键词:微小RNA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志物治疗靶点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脂蛋白(a)水平升高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血清氧化脂蛋白(a)[ox-Lp(a)]水平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CIS)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93例CIS患者[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评分分为轻型48例,重型45例],脑出血患者30例和体检健康者48例血清ox—Lp(a)、Lp(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IS轻型、重型患者血清ox—Lp(a)(t分别为-2.147、-5.082,P均〈0.05)、Lp(a)(t分别为-2.347、-4.187,P均〈0.05)水平均高于体检健康者,CIS重型患者血清ox-Lp(a)、Lp(a)水平均高于轻型组(t分别为-2.700、-0.231,P均〈0.05)和脑出血组(t分别为4.205、-2.180,P均〈0.05)。CIS患者血清ox-Lp(a)与Lp(a)水平呈正相关(r=0.429,P〈0.01),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149,P〈0.01);NIHSS与血清ox—Lp(a)、Lp(a)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4、0.299,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x-Lp(a)、Lp(a)共同决定了13.6%的NIHSS变化[β分别为0.246、0.243,P均〈0.05;决定系数(R^2)=0.13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和血脂水平等因素后,高ox—Lp(a)水平是CIS重型组的危险因素[风险比(OR)=1.209,95%可信区间(CI)=1.033—1.414]。结论CIS患者血清ox-Lp(a)水平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马丽娟吴嘉宋佳希于瑞杰牛冬梅汪俊军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FIB和D-二聚体联合GRACE评分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预测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联合GRACE评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风险预测。方法分别检测90例ACS患者,23例健康体检者血浆FIB,D-D,GRACE评分及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CS患病组FIB,D-D和GRACE评分分别为2.77±0.79 g/L,1.67±2.13 mg/L,147.19±32.50.分,与对照组(2.77±0.13 g/L,0.21±0.08 mg/L,92.30±19.5分)比较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6,6.465,10.317,P值均<0.001);血浆D-D,FIB含量在不同的危险分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75,9.426,P值均<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浆D-D(r=0.485,P<0.000 1),FIB(r=0.357,P<0.000 6)含量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ACS患者血浆的FIB,D-D和GRACE评分均升高,FIB和D-D可作为ACS的风险预测因子,D-D的预测价值优于FIB。
杨阳吴嘉汪俊军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2型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miR-342-5p和miR-423-5p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及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miR-342-5p、miR-423-5p及氧化脂蛋白水平,分析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0例T2DM、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及体检健康者血清miR-342-5p和miR-423-5p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其ox-LDL,ox-Lp(a),β2-GPⅠ-ox-LDL,β2-GPⅠ-Lp(a)的含量;生化分析仪测定相关生化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血清miR-342-5p和miR-423-5p表达水平[分别为0.144(0.027,0.487)fmol/L;1.480(0.676,2.580)fmol/L]比较,T2DM患者[0.234(0.103,1.241)fmol/L(U=779,P〈0.01);3.398(1.742,7.351)fmol/L(U=606,P〈0.01)]和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者[0.300(0.102,2.760)fmol/L(U=731,P〈0.01);3.886(2.021,9.430)fmol/L(U=488,P〈0.01)]表达水平显著上升。miR-342-5p和miR-423-5p对T2DM患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688(95%CI:0.586~0.791)和0.758(95%CI:0.664~0.851),对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分别为0.702(95%CI:0.600~0.803)和0.801(95%CI:0.716~0.886);T2DM和T2DM微血管并发症患者ox-LDL、ox-Lp(a)、β2-GPⅠ-ox-LDL、β2-GPⅠ-Lp(a)水平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iR-342-5p和miR-423-5p与FPG、ox-LDL、ox-Lp(a)、β2-GPⅠ-ox-LDL、β2-GPⅠ-Lp(a)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 miR-342-5p和miR-423-5p可能作为T2DM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辅助诊断指标。
蔡加炉王成牛冬梅徐新纯张辰宇张春妮汪俊军
关键词: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微小核糖核酸血清
血清特异microRNAs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监测与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异常疾病状态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血清/血浆miRNAs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但目前有关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吴嘉马丽娟刘婷汪俊军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检测方法及应用进展被引量:27
2017年
定期检查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防控和危险评估的重要措施。国内外诸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均强调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作为防控ASCVD危险的首要干预靶标。近年来研究显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和sdLDL胆固醇(sdLDL-C)水平作为预测和评估ASCVD危险的指标比LDL-C更为敏感。sdLDL和sdLDL-C的分离检测方法从传统的超速离心法、凝胶电泳法等逐渐向高效、快速、准确的全自动化检测系统发展。LDL亚组分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推广为其在ASCVD防控和危险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吴嘉汪俊军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DNA甲基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之一,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甲基化修饰虽不改变DNA序列,但对基因的表达与沉默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心血管疾病(CVD)具有多基因遗传性,其发生过程往往是多因素、多疾病协同的结果,存在众多危险因素,被认为是受表观遗传学规律控制的人类重要疾病。研究显示,DNA甲基化修饰参与调控CVD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近年来DNA甲基化与CVD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袁云龙王锋汪俊军
关键词:DNA甲基化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患者血清miR-133a的水平变化及临床价值
<正>目的:探讨ACS和SCAD患者的血清miR-133a水平变化及差异,评估血清miR-133a水平对ACS、SCAD的判断价值,进一步分析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为临床ACS和SCAD的判别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方法:选取...
吴嘉宋佳希刘婷牛冬梅汪俊军
文献传递
血清特异microRNAs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监测与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
<正>目的: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异常疾病状态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血清/血浆miRNAs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但目前有关缺血性脑卒中(ische...
吴嘉马丽娟刘婷汪俊军
文献传递
血清补体C1q水平预测与区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血清补体1q(C1q)的水平,评估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的预测与区分价值。方法选取52例ACS患者、66例SCAD患者和54例健康人对照者纳入研究。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1q、ELISA法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同时分析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计算CAD患者Gensini积分;并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1q对ACS和SCAD的预测与区分价值。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ACS(C1q:t=4.405,P<0.001;ox-LDL:Z=5.941,P<0.001)和SCAD(C1q:t=2.320,P=0.022;ox-LDL:Z=4.119,P<0.001)组血清C1q、ox-LDL水平均显著升高;且ACS组血清C1q(t=2.344,P=0.021)、ox-LDL(Z=2.166,P=0.030)水平显著高于SCAD组。ACS组血清C1q水平与ox-LDL(r=0.246,P=0.028)、TG(r=0.232,P=0.002)及Gensini积分(r=0.341,P=0.020)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影响后,ACS患者血清ox-LDL水平仍与C1q呈显著独立相关(β=0.676,P=0.045,校正R2=0.38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1q、ox-LDL水平的升高均与ACS(C1q:OR=1.05,95%CI=1.03~1.08,P<0.001;ox-LDL:OR=1.18,95%CI=1.08~1.29,P<0.001)、SCAD(C1q:OR=1.04,95%CI=1.01~1.06,P=0.003;ox-LDL:OR=1.11,95%CI=1.03~1.18,P=0.004)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有助于区分ACS和SCAD发生(C1q:OR=1.01,95%CI=1.00~1.03,P=0.022;ox-LDL:OR=1.06,95%CI=1.01~1.12,P=0.023)。结论 CAD患者血清C1q水平升高;且ACS患者C1q水平高于SCAD患者。ACS患者血清C1q与ox-LDL水平显著独立相关。血清C1q水平可望作为预测与区分ACS和SCAD的新指标。
季茳吴嘉王苏梦李卓玲汪俊军
关键词:C1Q急性冠脉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志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