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02293)

作品数:7 被引量:114H指数:5
相关作者:臧彬贾佳常玓符加红杨巧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脓毒
  • 4篇脓毒症
  • 2篇血液
  • 2篇预后
  • 2篇脓毒症患者
  • 2篇疾病严重程度
  • 2篇降钙素
  • 2篇降钙素原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弹力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弹力图
  • 1篇血行
  • 1篇血药
  • 1篇血药浓度
  • 1篇血液灌流
  • 1篇血液滤过
  • 1篇血症
  • 1篇药浓度

机构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臧彬
  • 3篇贾佳
  • 2篇常玓
  • 2篇符加红
  • 1篇吴兴茂
  • 1篇王秋实
  • 1篇赵阳
  • 1篇龚晓莹
  • 1篇吉凯强
  • 1篇汪海源
  • 1篇杨巧妮
  • 1篇张晓丽
  • 1篇栾婷
  • 1篇丁福来

传媒

  • 3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33在脓毒症中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 通过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感染的关系及对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单盲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40例,并根据全身感染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器官功能不全,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组3组;按28d预后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同期选择ICU11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患者入ICU3h内、24h、5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降钙素原(PCT)、IL-33、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33受体sST2水平,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同时记录患者转归、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脓毒症患者IL-33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IL-33诊断感染的价值。结果脓毒症患者人ICU时血浆IL-33较健康对照组及SIRS组明显升高(ng/L:15.43±7.22比0.67±0.24、1.25±1.09,均P〈0.01),PCT较SIRS组明显上升[μg/L:52.23(19.69,73.37)比1.22(0.69,3.73),Z=-2.447,P〈0.001]。-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3组患者随病情加重,APACHEI/评分、PCT、IL-33逐渐升高,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逐渐延长(P〈0.05或P〈0.01)。脓毒症患者人ICU3h内、24h、5d血浆IL-33水平(ng/L)分别为15.43±7.22、11.82±6.16、5.55±2.25(F=4.823,P=0.004);人ICU3h内,IL-33与APACHEⅡ评分(r=0.351,P=0.031)、PCT(r=0.412,P=0.005)、IL-6(r=0.535,P=0.030)、IL-18(r=0.674,P=0.030)、TNF-α(r=0.250,P=0.030)、sST2(r=0.620,P〈0.001)及ICU住院时间�
常玓贾佳臧彬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3脓毒症降钙素原
维生素D3改善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观察维生素D3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3能否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57例脓毒症患者;选择同期20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根据2012年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将脓毒症患者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包括脓毒性休克);按美国内分泌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根据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将维生素D不足〔25(OH)D3 20~30 μg/L〕或缺乏〔25(OH)D3〈20 μg/L〕的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3治疗组(补充300 kU维生素D3)和安慰剂组(给予1 mL生理盐水);以28 d为研究终点,将脓毒症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血清25(OH)D3水平,分析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性别、年龄脓毒症患者间25(OH)D3水平的差异。记录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动脉血气、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 57例脓毒症患者中一般脓毒症15例,严重脓毒症42例;D3治疗组29例,安慰剂组28例;28 d死亡8例,病死率14.04%。②脓毒症组和SIRS组血清25(OH)D3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μg/L:3.92(〈3.00,11.22)、6.99(3.51,9.77)比17.25(13.48,22.50),均P〈0.01〕,但脓毒症组、SIRS组及不同程度脓毒症组间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脓毒症患者(n=24)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
丁福来臧彬符加红吉凯强
关键词:预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晚期妊娠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弹力图特点分析被引量:40
2016年
目的与正常晚期妊娠孕妇比较,分析晚期妊娠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特点,及其与凝血各项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诊断妊娠晚期合并重度子痫前期的35例患者,并采用同期收治的同意行TEG检测的正常晚期妊娠孕妇(43例)作为对照,2组患者除按照产科或重症医学科诊疗常规进行救治外,均在入院后、分娩前抽取肘正中静脉血,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常规、TEG检查,比较2组各项化验结果及TEG中R、K、CI、α角、MA参数差异,分析TEG各项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年龄等一般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较正常晚期妊娠患者TEG中R值增大(t=-3.144,P=0.002),α角变小(t=2.367,P=0.02),凝血综合指数(CI)负值增大(t=2.495,P=0.015);血常规中血小板水平下降(t=3.500,P=0.001),凝血酶凝结时间(TT)增大(F=-3.800,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t=6.632,P<0.001),尿素氮水平升高(F=-2.333,P=0.026)。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同TEG各项参数之间无相关性;TT与R(r=0.290,P=0.010)、CI(r=-0.257,P=0.023)及α角(r=-0.243,P=0.032)相关;血小板水平与CI(r=0.383,P=0.001)、K(r=-0.409,P<0.001)、α角(r=0.375,P=0.001)及MA(r=0.512,P<0.001)显著相关。结论晚期妊娠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总体凝血功能较正常产妇呈现低凝趋势,传统凝血检查不能表现,需借助TEG进行协助鉴别。TT及血小板水平可作为判断凝血功能可能异常的初筛指标,如能早期干预,可能降低围产期出血及栓塞性疾病发生率。
贾佳杨巧妮赵子房秦含玉王秋实臧彬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重度子痫前期晚期妊娠凝血功能
全文增补中
脂联素在脓毒症中的变化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血浆总脂联素(APN)及高分子脂联素(HAP)在脓毒症中的变化规律、与感染的关系以及对疾病预后的提示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11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ICU2h、2d、6d血浆APN水平(总APN及HAP),并测定降钙素原(PCT)、内毒素水平,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及21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脓毒症患者人ICU2h血浆总APN(mg/L)及HAP(mg/L)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和SIRS组显著下降[总APN:2.87(2.28,3.89)比6.48±1.53、3.72(2.67,4.59),HAP:2.64(2.07,3.75)比5.12±1.98、3.33(2.23,4.24),P〈0.05或P〈0.01],且与PC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1=-0.559,r2=-0.530,均P〈0.01),与内毒素水平均无相关性;通过偏相关分析校正危重患者胰岛素抵抗对APN水平造成的影响后发现,APN与PCT及内毒素的相关性与未校正前基本相同。一般脓毒症、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组间APN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与APACHEⅡ、SOFA、SAPS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总APNr值分别为-0.868、-0.766、-0.725,HAPr值分别为-0.859、-0.715、-0.692,均P〈0.01);脓毒症存活患者(41例)血浆总APN和HAP水平随疾病治愈逐渐升高(x21=34.520,x22=27.802,均P〈0.01),死亡患者(7例)总APN、HAP水平则呈下降趋势(x21=3.938,X22=3.938,均P〉0.05);人ICU2h总APN、HAP与ICU住院时间(n=-0.275,P1=0.014;r2=-0.299,P2=0.007)、机械通气时间(r1=-0.393,r2=-0.519,均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浆总APN及HAP在脓毒症患者中明显�
龚晓莹张晓丽臧彬
关键词:脂联素脓毒症预后
血液灌流对脓毒症患者血中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清除效果的分析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清除脓毒症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作用及临床收益.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中心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灌流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灌流组患者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后接受血液灌流治疗,每日1~2次,每次2h.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d、5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疾病进展及最终转归.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浆IL-6和TNF-α均逐渐下降,且灌流组治疗5d时明显低于对照组[IL-6(ng/L):27.50±11.24比30.85±15.23,TNF-α(ng/L):146.00±24.35比226.60±34.23,均P<0.01].两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逐渐升高,心率(HR)逐渐下降,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剂量逐渐减少;灌流组治疗5d时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P(mmHg,1 mmHg=0.133 kPa):90.0±17.0比78.0±17.0,HR(次/min):94.0±18.0比106.0±19.0,NE使用剂量(μg·mg-1· min-1):0.16(0.05,0.42)比0.28(0.21,0.39),均P<0.05].两组治疗后病情逐渐改善;灌流组治疗5d时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0±1.0比6.0±2.0,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虽较对照组降低,但无差异(9.0±4.0比10.0±3.0,P>0.05).与对照组比较,灌流组ICU病死率显著下降[10.0%(3/30)比26.7% (8/30),x2=8.594,P=0.032];而ICU住院时间(d:10.1 ±5.6比9.9±4.2,t=0.832,P=0.430)及机械通气时间(h:93.26±37.63比94.69±38.23,t=1.655,P=0.277)均无差异.30例患者中连续灌流5次者12例,连续灌流3次者13例,灌流1次者5例.5次组患者IL-6和TNF-α水平较2次组和3次组显著下降[IL-6(ng/L):24.03±9.34比28.06±19.32
常玓贾佳臧彬
关键词:脓毒症血液灌流细胞因子
脓毒症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对首剂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监测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调查肾替代治疗中的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脓毒症患者首剂利奈唑胺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调查2011年7月-2012年1月严重脓毒症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机原则分为 CVVH 组 8例 、非 CVVH 组10例,两组均给予首剂利奈唑胺600 mg ,给药时间为1 h ;CVVH 治疗采用统一规格滤器滤过,血流速度设定为150 ml/h ,置换液速度设定为2000 ml/h ;于给药后0、30 min 、1、2、3、5、7、9、11 h 时测定外周血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及滤过前后静脉血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同时监测 CVVH 治疗超滤后废液中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利奈唑胺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VVH 组平均血药浓度3.35~6.23 mg /L ,非 CVVH 组为4.34~9.81 mg/L ;CVVH 组滤器前后各时点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滤过前平均血药浓度在4.03~5.93 mg/L ,滤过后平均血药浓度在3.89~5.76 mg/L ;CVVH 治疗超滤后废液中利奈唑胺剂量为26.80~316.96 mg 。结论 CVVH 治疗会降低利奈唑胺血药浓度,但无需调整治疗剂量。
汪海源吴兴茂臧彬
关键词: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脓毒症利奈唑胺
ICU血行感染早期降钙素原变化幅度的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ICU内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和真菌血症患者降钙素原( PCT) 的变化幅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年1 月至2013 年4 月盛京医院重症医学科血行感染的患者, 纳入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患者49 例, 革兰阳性球菌血症患者22 例, 念珠菌血症患者17 例。比较三组患者菌血症发生3 d 内PCT 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比较三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Ⅱ( APACHEⅡ评分) 、WBC、乳酸、肌酐和C 反应蛋白( CRP) 等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 曲线) , 评价PCT 鉴别三种菌血症的能力。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组PCT 平均为( 13. 9 ±18. 0) ng/mL[ 中位数: 8. 32 ng/mL, 范围( 2. 47 ~78. 26) ng/mL, 革兰阳性球菌组PCT 平均为( 1. 34 ±1. 25) ng/mL[ 中位数: 0. 75 ng/mL, 范围( 0. 10 ~4. 81) ng/mL] , 真菌血症组PCT 平均为( 1. 21 ±0. 92) ng/mL[ 中位数:0. 64 ng/mL, 范围( 0. 30 ~2. 89) ng/mL] 。阴性杆菌菌血症PCT显著高于阳性球菌和真菌组, 差异显著( P 〈0. 01) , ROC 曲线下面积为0. 980( 95% CI 0. 945 ~1. 016) ; 而阳性球菌和真菌血症两组PCT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 0. 833) , 两组ROC 曲线下面积为0. 049( 95% CI,0. 266 ~0. 632, P =0. 590) 。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菌血症PCT升高幅度显著高于阳性球菌和念珠菌,但阳性球菌和念珠菌血症患者发病早期PCT升高幅度无明显差异, PCT不能用以区分阳性球菌和念珠菌菌血症。
符加红赵阳栾婷常旳臧彬
关键词:降钙素原真菌血症菌血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