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2GXNSFBA053074)

作品数:6 被引量:57H指数:6
相关作者:徐广平黄玉清何成新张德楠罗艾滢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2篇岩溶山地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含水量
  • 2篇种子
  • 2篇种子萌发
  • 2篇温度
  • 2篇萌发
  • 2篇含水量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凋落
  • 1篇凋落叶
  • 1篇凋落叶分解
  • 1篇岩溶
  • 1篇岩溶区
  • 1篇养分
  • 1篇优势植物
  • 1篇植被

机构

  • 6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6篇黄玉清
  • 6篇徐广平
  • 5篇何成新
  • 4篇张德楠
  • 3篇顾大形
  • 3篇罗艾滢
  • 2篇姚月锋
  • 2篇莫凌
  • 2篇孙英杰
  • 2篇王静
  • 1篇潘复静
  • 1篇曾丹娟
  • 1篇陆树华
  • 1篇卢清柏
  • 1篇赵志国

传媒

  • 4篇广西植物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喀斯特地区茶条木种子萌发及生态适应性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野生茶条木种子在喀斯特地区的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直播法,结合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察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茶条木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茶条木种子的平均大小为12.62 mm×12.23 mm,百粒重约83.69 g,含水量22.28%,种子活力高达(96.66±3.06)%;在12 h光照条件下,夜昼变温为5/15℃时种子不萌发,变温为25/35℃时种子萌发率达最大值(66.88±1.48)%;细沙含水量为土壤饱和相对持水量的30%~4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23.00±1.58)%,土壤含水量太高反而对种子的萌发不利。【结论】茶条木种子对喀斯特地区微生境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茶条木人工造林中,采用室内种子的夜昼变温处理,再以幼苗直播方式造林有利于提高萌发率。
张德楠徐广平黄玉清王静罗艾滢卢清柏何成新
关键词:种子萌发温度土壤含水量喀斯特地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南岩溶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地、农田、荒草地、灌丛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次生林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灌丛和农田,荒草地较低,裸地酶活性最低;总体上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季酶活性高于干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显著相关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环境、植被构成等因素导致了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为实现桂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目前人为干扰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该区域应尽量选择以林地恢复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
徐广平顾大形潘复静孙英杰罗艾滢何成新黄玉清
关键词:岩溶山地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被引量:7
2015年
为研究广西十万大山地区热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对次生阔叶林、马尾松林、灌草丛和撂荒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相同土层的土壤微生物总数大小依次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林>灌草丛>撂荒地,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差异显著。次生阔叶林、马尾松林、灌草丛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呈极显著相关,而撂荒地的相关性明显低于其他3种植被类型,并且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全氮、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无相关性。由此可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可作为评价十万大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的指标;可采用植被恢复手段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发育、改良土壤特性以促进该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孙英杰何成新徐广平莫凌顾大形姚月锋黄玉清
关键词:十万大山植被类型土壤养分
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青冈栎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运用直播法,研究应用人工气候箱控制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野生青冈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h光照条件下,青冈栎种子在变温为10℃/15℃时,萌发率很低,仅为(12±12.29)%;变温为30℃/35℃时,萌发率达最大,为(81±13.7)%。土壤含水量为30%~40%时,萌发率为(79±15.9)%;土壤含水量为90%~100%时,萌发率为(56.67±19.36)%。青冈栎种子萌发呈现出迅速萌发和推迟萌发的特点;温度对青冈栎幼苗的苗高、叶长和叶宽影响显著,对幼苗的地径、叶片数量影响不显著。恒温下,不同梯度土壤含水量处理对幼苗的苗高、地径、叶长、宽影响不显著。
张德楠罗艾滢徐广平顾大形黄玉清何成新
关键词:青冈栎种子萌发温度土壤含水量
桂西南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以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典型岩溶山地为研究区域,选择海拔接近的稀疏次生林地、灌丛、荒草地、裸地和农田等5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提高,大小顺序表现为次生林>灌丛>农田>荒草地>裸地。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变化显著(P<0.05),其中微生物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次生林和灌丛增幅较大,荒草地和裸地增幅较小;土壤基础呼吸强度除荒草地之外均显著增加,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代谢熵(qCO2)变化规律不同,大小关系表现为:灌丛>农田>次生林>荒草地>裸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由于相应地上、地下资源输入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了土壤微生物量的差异性。为实现桂西南石漠化地区岩溶山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从土壤生物学角度出发,积极推进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徐广平何成新张德楠赵志国陆树华姚月锋黄玉清
关键词:岩溶山地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两种优势植物凋落叶分解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应用野外分解网袋法对岩溶地区和非岩溶地区两种优势树种桂花和青冈栎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解1年后,凋落叶失重率桂花大于青冈栎,同一物种岩溶区大于非岩溶区。凋落叶各元素浓度随分解时间变化也有一定差异,C含量均表现为初期上升,后下降,最后上升的趋势;N含量前半年呈波动状态,后半年逐渐上升;P含量处波动状态,总体呈上升趋势。N、P含量和凋落叶失重率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而C:N、C:P、N:P与凋落叶失重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失重率与N、P含量及C:N、C:P、N:P关系密切。凋落叶桂花N、P含量比青冈栎高,分解速率也比较快。
王静徐广平曾丹娟张德楠莫凌黄玉清
关键词:凋落叶分解岩溶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