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70036)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姜良芹朱继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屠杀
  • 2篇南京大屠杀
  • 2篇抗战
  • 2篇国民政府
  • 2篇财产损失
  • 2篇大屠杀
  • 1篇档案
  • 1篇档案资料
  • 1篇市民
  • 1篇淞沪抗战
  • 1篇南京保卫战
  • 1篇抗战期间
  • 1篇蒋介
  • 1篇蒋介石
  • 1篇国际社会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姜良芹
  • 2篇朱继光

传媒

  • 2篇民国档案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国民政府对南京抗战期间财产损失之调查述评
2012年
抗战爆发后,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成为日军重点打击目标。其先后历经日机空袭,沦陷初期日军疯狂的烧杀掳掠,以及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南京市公私机关、团体、企业及居民在前后方遭受了惨重的财产损失。国民政府在抗战开始后对此极为重视,先后三次指定及组织相关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进行了具有一定连贯性的调查,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查报资料,为战后对日索赔奠定了基础。由于受到战时环境或社会经济剧变等因素影响,这一调查存在不少缺憾,但通过查报积累下来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朱继光
关键词:抗战财产损失国民政府
南京大屠杀期间市民财产损失的调查与统计——基于国内现存档案资料的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抗战期间留宁西方人士、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迁往后方的南京市政机关及战后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等各方,从各自角度先后对日军在南京所造成的市民财产损失状况进行调查。因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这些调查结果远低于实际损失。根据目前搜集的5865户市民财产损失档案资料,这些市民家庭的财产损失额不低于1.67亿元(1937年法币),户均损失为28474元,仅此损失数额即相当于战前南京全部市民家庭约678个工作日(近2年)的收入。
姜良芹朱继光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市民财产损失
从淞沪到南京:蒋介石政战略选择之失误及其转向被引量:6
2011年
从淞沪抗战发展至南京保卫战,蒋介石、国民政府在政战略选择方面存在严重失误:为了实现国际干预、达到中日"和平"的政略目标,坚守上海三月,尽失中国军队精锐;对南京市民及其财产疏散不力,造成大批市民滞留南京,留下严重的居民安全隐患;明知南京难以坚守,依然据此图挽战局,等待国际形势的改变;南京防守部署不力,将才任用不当,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所有这些,不仅契合了日军歼灭战的战略企图,也间接扩大了日军南京暴行中遇难者的规模。上述失误也给了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深刻的教训,促其坚定了长期抗战的决心,并在此后的对日作战中,更多地关注到保存军事实力、内外线协同作战和民众疏散等问题。
姜良芹
关键词: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蒋介石国民政府
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以英西意苏等国为中心的考察
2012年
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政治事件,而且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就英国而论,其媒体报道的"第三者"立场,在国际舆论界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其政府却因在远东事务中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而采取了审慎态度。西班牙因在内战中"两个西班牙"泾渭分明的情况下对此出现不同的解读,共和立场的媒体广泛报道了日军南京暴行;支持法西斯叛军立场明显的媒体,则在报道中对日军的暴行进行了袒护。意大利因与日本的盟友关系,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但从其相关报道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其对日军在中国侵略进程的关注以及日军的残暴。同情中国抗战的苏联则通过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传出的消息或援引中西媒体的内容,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了客观的报道。尽管西方国家立场各异,但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关于日军在南京的残忍暴行等消息已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
姜良芹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