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1K01ES016588-01)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孙庆华陈惠卿洪新如更多>>
相关机构:俄亥俄州立大学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毒性
  • 1篇对心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系统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系
  • 1篇血管系统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细颗粒
  • 1篇细颗粒物
  • 1篇颗粒物
  • 1篇空气污染
  • 1篇空气污染物
  • 1篇大气细颗粒物

机构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作者

  • 1篇洪新如
  • 1篇陈惠卿
  • 1篇孙庆华

传媒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年份

  • 1篇201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大气细颗粒物对心血管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大气细颗粒物(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每立方米空气中PM2.5的含量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PM2.5成分复杂,粒径小,数量多,表面积大,而且沉降慢、传播距离远,可作为一些化学物质、细菌、病毒的载体。 PM2.5可到达肺泡并在肺泡中沉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系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短期暴露于PM2.5能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1-2]。长期暴露能使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风险升高[3-4]。 PM2.5进入呼吸系统引起肺部及全身的氧化应激,激活凝血系统,促进动脉硬化,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衡,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毒性: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5],血管功能障碍[6],动脉粥样性硬化[7],自主神经系统失衡等[8],从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笔者从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血液系统改变、动脉粥样硬化,自主神经失衡等方面对PM2.5的心血管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陈惠卿洪新如孙庆华
关键词:空气污染物毒性心血管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