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2012ZD023)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栋汪大琨时庆张坤汪运山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7篇干细胞
  • 6篇间充质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脐带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免疫
  • 2篇造血
  • 2篇免疫抑制
  • 2篇间质干细胞
  • 2篇骨髓
  • 1篇多能干细胞
  • 1篇血清白蛋白
  • 1篇血源
  • 1篇诱导性多能干...
  • 1篇造血干
  • 1篇造血因子
  • 1篇造血祖细胞
  • 1篇人脐

机构

  • 8篇山东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广...
  • 1篇济南市妇幼保...

作者

  • 7篇李栋
  • 3篇汪大琨
  • 2篇汪运山
  • 2篇张坤
  • 2篇时庆
  • 1篇韩振霞
  • 1篇李芳
  • 1篇张乐玲
  • 1篇肖东杰
  • 1篇鞠秀丽
  • 1篇刘欢
  • 1篇韩燕
  • 1篇吕明
  • 1篇王哲

传媒

  • 6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三维培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及造血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探讨三维立体培养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的细胞表型变化及部分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为下一步研究三维立体条件下的造血扩增及诱导分化提供基础。从脐带中分离出MSC,分别在二维及三维条件下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SC表面抗原的表达水平,通过成血管试验比较了两种细胞的成血管能力,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种培养条件下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从脐带中成功地分离出了MSC,在三维培养条件下其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原始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31、CD133和CD271等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骨架蛋白β-actin基因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表达上调,G-CSF、LIF、SCF、IL-1α、IL-1β、IL-3、IL-7和IL-11等与造血调控有关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LIF、IL-3和IL-7升高尤为明显;免疫调控相关的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也增高,而SDF-1和IL-6的表达虽有轻微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培养条件下UC-MSC的CD31、CD133和CD271表达上调,体外成血管能力增强,并且多个造血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
李芳李栋刘欢张坤汪运山高济凡肖东杰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
体外诱导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探讨体外诱导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的能力。在体外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OP9与人类iPSC共培养的方法,将iPSC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分化过程中iPSC及造血干/祖细胞的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并进行半固体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iPSC与OP9细胞共培养诱导造血分化的第4天即可观察到iPSC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分化得到的细胞表达已知的造血干/祖细胞相关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3分子。在体外分化过程中多能性的标志基因Oct4的表达逐渐下降,造血相关转录因子Gata-2的表达逐渐升高,而Runx-1的表达量则呈波浪式变化,CD34表达量逐渐升高。集落培养14 d能够得到红系集落(CFU-E),粒系集落(CFU-G),巨核系集落(CFU-M),粒-巨核系集落(CFU-GM)和混合系集落(CFU-GEMM)。结论:iPSC细胞能够在体外通过与OP9细胞共培养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
张坤黄可李栋潘光锦汪运山
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造血祖细胞
脐带间充质细胞输注治疗大鼠肝硬化模型后表达谱的变化
2014年
目的 研究采用人脐带间充质细胞(UC-MSC)治疗肝硬化大鼠后,肝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 首先分离培养UC-MSC,然后鉴定其细胞表型以及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其次利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方法建立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将U C-MSC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对肝硬化大鼠进行治疗,利用血清学检测和组织学染色评价其治疗效果,最后提取肝脏RNA,进行表达谱芯片杂交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果 细胞表型检测和诱导分化实验证明培养得到的贴壁细胞表型符合间充质细胞特征.血清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表明利用四氯化碳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硬化模型,且U C-MSC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肝损伤.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脐带间充质细胞上调了补体凝血相关基因,下调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胶原合成等相关基因;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检测显示球蛋白改善明显,分别为(33.9±1.5) g/L比(27.7±0.6) g/L,P=0.045;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 结论 在脐带MSC治疗肝硬化逆转肝损伤的过程中,可能通过上调了补体凝血相关基因,抑制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着发挥治疗作用.
张海燕明奕刘小盾臧传宝迟令龙李栋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治疗
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对其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B-MSC)的衰老对其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从人脐带中分离MSC并进行传代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其核质比的变化。分别选取第5代(对照组)及第13代(衰老组)MSC进行研究,运用细胞衰老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检测试剂盒进行衰老检测,并采用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MSC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RT-PCR方法检测免疫调控相关基因在衰老MSC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传代次数增加,MSC的长宽比增大,核质比减小。细胞衰老检测结果显示,第13代MSC的衰老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但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第13代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第5代相比明显增强(P<0.05),且第13代细胞免疫抑制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促炎相关基因表达减弱。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随体外培养代数增加而逐渐衰老,但免疫抑制能力逐渐加强。
韩燕李栋时庆汪大琨鞠秀丽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衰老免疫调控
IFN-γ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IFN-γ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能力的影响。利用细胞因子刺激细胞表面受体的方法改变MSC的免疫抑制能力。用MSC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实验检测激活后MSC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实验和ELISA实验检测激活后MS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IFN-γ可以增强脐带MSC的免疫抑制能力,IFN-γ激活后的MSC能更有效的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上调MSC细胞内免疫抑制基因IDO1,COX2和HLA-G等的表达和可溶性免疫抑制蛋白HLA-G、KYN、IL-10、PGE2等的分泌,并在细胞共培养实验中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提高2-7倍。结论:IFN-γ可有效提高MSC的免疫抑制能力。
刘小盾刘东臧传宝张海燕明奕迟令龙沈柏均李栋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IFN-Γ
骨髓源与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被引量:9
2013年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韩振霞时庆汪大琨李栋吕明
关键词:骨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基因表达芯片
脐血源MHC限制性杀伤T细胞的扩增及功能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定向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扩增杀伤性T细胞(CTL)并探讨其功能。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MNK),添加IL-2、IL-15、PHA-P和IFN-γ等多种因子,诱导分化并扩增CTL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细胞杀伤实验及定量PCR技术检测其生物学功能。结果:经过15 d的培养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增殖率平均为(1 522±137)%。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直接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流式分型的结果为95%以上属CD3-CD8-,体外培养15 d后CD3+CD8+细胞的比例高达82.77±5.61,具有良好的杀瘤活性,直接提取的MNC细胞对He La细胞及K562细胞的杀伤效果平均值为(61.88±1.08)%,培养后的CTL细胞杀伤效果均能达到80%以上,平均值为(90.33±2.0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同时颗粒酶(Granzyme)A、颗粒酶B、GM-CSF、颗粒溶素(Granulysin)、IFN-γ、TGF-β、TNF-α和穿孔素(perforin))等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IFN-γ和TGF-β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其余因子的表达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脐血造血单个核细胞能体外分化为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可以大量扩增,脐血可以作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所需T淋巴细胞的来源。
明奕张海燕王哲刘小盾臧传宝宋航戴晓宇李栋
关键词:脐血杀伤性T细胞细胞扩增
储运条件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国内外尚无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运输过程中相关活力指标的全面评估。目的:检测白蛋白和储运时间等不同条件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将3.15×109L-1细胞悬浮在3 mL生理盐水中。其中实验组加入1%白蛋白并避光保存,对照组分为不加白蛋白避光保存组和加白蛋白光照保存组,在0,2,4,8和24 h分别测定各组细胞数、锥虫蓝拒染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保存液中加白蛋白且避光)的8 h细胞损失率几乎为零,细胞存活率接近90%。对照中不加白蛋白组8 h细胞损失率高达38.5%,细胞存活率为86%。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长途运输中,加入1%白蛋白可以有效保证细胞存活量。运输时间超出8 h后,细胞损失率上升且存活率下调。实验数据表明,16℃、避光和1%白蛋白生理盐水的保存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8 h内符合临床输注要求。
汪大琨王芝辉郭红张乐玲
关键词:干细胞脐带间质干细胞血清白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