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4-0149)

作品数:7 被引量:333H指数:6
相关作者:李晓兵李素英符娜王宏喻锋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典型草原
  • 3篇草原
  • 2篇地上生物量
  • 2篇典型草原区
  • 2篇生物量
  • 2篇土地利用
  • 2篇物量
  • 2篇皇甫川流域
  • 2篇草原区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指数
  • 1篇沙地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安全评价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服务价值
  • 1篇生物量模型
  • 1篇水分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机构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作者

  • 7篇李晓兵
  • 4篇李素英
  • 3篇符娜
  • 2篇张立
  • 2篇王宏
  • 2篇莺歌
  • 2篇喻锋
  • 2篇王丹丹
  • 1篇余弘婧
  • 1篇李霞
  • 1篇梁存柱
  • 1篇朱孝林
  • 1篇黄玲梅
  • 1篇王炜
  • 1篇刘忠龄
  • 1篇龙惠灵
  • 1篇张文杰
  • 1篇张程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分析——以锡林浩特为例被引量:14
2007年
近些年来,内蒙古草原及其变化已经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通过研究调查内蒙古草原区的几个典型植被类型,共49个样地的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土壤硬度测量深度为0~20 cm,土壤水分测量深度为0~40 cm(10 cm取一个土样),并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典型草原三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硬度随其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就全部样地来说,土壤水分随其土壤深度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不强.通过49个样地的四层硬度进行PCA分析,显示出四层硬度对测量点第一主成分的作用差不多,这样,可以求取四层硬度的平均值作为该测量点的硬度,利用Arcinfo软件形成硬度分布图,看出本研究区的土壤硬度大致可以分成3区域:北部硬度较大,中部其次,南部沙地硬度较小.
李素英李晓兵符娜朱孝林张文杰张立
关键词:典型草原沙地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内蒙古锡林浩特典型草原退化格局预测被引量:22
2007年
以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的TM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路线考察,建立退化草地的分类体系,将草地分为轻度退化(含无明显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3个等级。利用马尔柯夫模型,步长为1年,预测2002—2011年的锡林浩特地区的3类退化草地面积变化。结果表明,整个预测期的退化草地面积变化明显,轻度退化、中度退化草地面积减少,而严重退化草地面积增加明显。到2011年,锡林浩特严重退化的草地比例增加到68·61%,而其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原的面积比例为2∶2·6∶10,说明该地区草地退化趋势严重,有必要采取措施减轻草地退化。
李素英李晓兵王丹丹
关键词:草原退化马尔柯夫模型典型草原
基于植被指数的典型草原区生物量模型——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例被引量:74
2007年
利用遥感估测地上生物量是国内外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但基于植被指数的生物量回归模型结果差异较大,究竟哪种植被指数与哪种模型更适合典型草原的生物量反演,是现代草地遥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基于TM影像数据的不同植被指数(VI)差异性,分别选取了RVI(比值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SA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ASVI(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和RSR(简化比率植被指数)5种植被指数,与同期的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地面实测地上生物量做相关分析,分别建立了5种植被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及3种非线性(对数、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区而言,地上生物量与5种植被指数(RVI、NDVI、SAVI、MSAVI和RSR)均呈现出显著相关,但地上生物量与后4种植被指数是正相关,与RVI为负相关;利用5种植被指数(RVI、NDVI、SAVI、MSAVI和RSR)监测草地植被生物量的复相关系数均大于0.6,充分说明利用植被指数检测典型草原生物量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NDVI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模型,其复相关系数大于其它4类植被指数(RVI、SAVI、MSAVI和RSR),说明NDVI_生物量模型优于植被指数RVI、SAVI、MSAVI和RSR模型,其模拟地表生物量的效果好;对于TM影像来说,植被生物量的线性模型与3种非线性模型(三次多项式生物量模型、二次多项式生物量模型、对数模型)都表现出较好的模拟效果,都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而且该研究的结果显示出三次多项式生物量回归模型最优,其次是二次多项式生物量模型,再次是线性模型,相对较差的是对数模型。通过NDVI_生物量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模拟锡林浩特草原的生物量,可以看出整个研究区的地上生物量基本上是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这与研究区的地形、气候及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李素英李晓兵莺歌符娜
关键词:植被指数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分析了皇甫川地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情况,并采用价值量评价法,主要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于我国皇甫川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体系,分析皇甫川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在数量及时间上变化明显,1987—2007年间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巨大,林地和耕地有所增加,草地大幅减少,代之以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急剧减少.皇甫川流域生态服务价值1987—2000年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2000—2007年的变化幅度,1987—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呈减少的趋势.
张程李晓兵张立黄玲梅喻锋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被引量:139
2006年
基于"3S"技术揭示了皇甫川流域近十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并进一步在像元水平上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重点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近十几年来,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土地利用格局持续承受着来自当地快速城市化进程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巨大压力;②1987年到2000年,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整体好转的状况难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在大规模治理和恢复的背景下发生的恶化;③流域内林地、耕地、灌丛、水体、城镇用地和草地从面积上看,基本上均处于生态安全的预警状态,而裸砒砂岩和沙地的绝对大部分属于中警状态或重警(巨警)状态;④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安全指数大小顺序基本保持为灌丛>林地>草地>耕地>沙地>裸砒砂岩,表明林、灌措施是流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首选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沙地尤其是分布面积较广的裸砒砂岩则是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难题和关键。最后,提出了通过优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来确保生态安全的初步设想。
喻锋李晓兵王宏余弘婧
关键词: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
基于NOAA NDVI和MSAVI研究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被引量:75
2007年
利用1982~1999年的NOAA/AVHRRNDVI和MSAVI指数监测了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变化监测。提取植被的1982~1999年NDVI和MSAVI时间序列,利用阈值法和滑动平均法逐年估测植被类型的生长季的开始、结束日期及长度。对估测的生长季开始、结束时间和长度进行一次线性拟合,得到了18a中植被生长季的开始、结束日期和长度的线性变化趋势;(2)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季变化监测。将中国北方13省、区按纬向划分为32~36°N,36~40°N,40~44°N,44~48°N,48-52°N等5个区域。基于最大变化斜率法估测了不同年份的生长季开始、结束和长度;(3)研究区域植被生长季的空间变化监测。利用曲线拟合出1982~1999年像元对应的空间位置的植被平均生长季变化,然后讨论了多年平均的植被生长季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利用一次线性拟合分析了这18a的植被生长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部分植被类型生长季的开始日期提前,结束日期推迟,而生长季长度延长,提前或推迟的天数不一,如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寒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而一些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趋势,而是开始日期延迟或结束日期推迟,如温带落叶阔叶林。不同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变化监测表明,大部分纬度带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生长季结束日期表现出推迟的趋势,整个生长季长度表现出延长的趋势。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空间变化研究表明,青海、甘肃、陕南地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较早。新疆天山、东北北部、青海、甘肃的部分地区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早。东北、青海、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季有明显的延长趋势,整个研究区内有一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季长度表现出缩短的趋势。
王宏李晓兵李霞莺歌符娜
关键词:NDVI
内蒙古羊草大针茅草原的地上生物量稳定性与补偿性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的地上生物量与气候的相关性已经有很多研究,多数注意到草原地上生物量的波动性,但尚未分析典型草原系统又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产力机制,而该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本研究根据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羊草大针茅草原24年的定点监测数据,分析降水量变化引起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波动性,其波动幅度不如降水量波动幅度大,说明群落生物量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为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24年样方中出现77种植物的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有31种植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可能在这些种对之间存在着生物量的补偿性。通过分析这些种对间的补偿性,可以看出优势种与亚优势种、优势种与其他非优势种、非优势种之间均存在着补偿性;发生在多年生草与多年生草之间或多年生草与半灌木之间生物量互补较多,说明群落的稳定成分之间的补偿性较强;补偿性主要发生在典型草原群落中的旱生与中旱生植物之间,发生在中旱生与中旱生植物之间的生物量补偿性位于第二,而中生对于中旱生的补偿性位于第三位,这与草原植被组成、降水量变动均有关;种之间的补偿性发生在最多的是禾本科与其它科的种之间,其次是菊科与其它科种之间。总而言之,羊草大针茅草原的地上生物量随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强,而其又能维持相对稳定性,依赖于群落中的植物种类之间的补偿性。
李素英李晓兵刘忠龄王丹丹龙惠灵梁存柱王炜
关键词:生物量降水量波动性稳定性补偿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