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70071)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邵侃商兆奎田红更多>>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唐代
  • 2篇生计
  • 2篇农户
  • 2篇农户生计
  • 2篇均田制
  • 1篇演进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实效
  • 1篇税法
  • 1篇乡村
  • 1篇乡村治理
  • 1篇乡村治理模式
  • 1篇两税
  • 1篇两税法
  • 1篇黄河源区
  • 1篇关系演进
  • 1篇藏族
  • 1篇村治

机构

  • 3篇吉首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3篇商兆奎
  • 3篇邵侃
  • 1篇田红

传媒

  • 1篇民族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 4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共生与变异:唐代国家和均田小农的关系演进
2011年
国家和均田小农的互动和博弈是贯穿整个唐代前期社会的一条主线。均田小农与国家政权相伴共生,并在其精心培育下迅速崛起,成为大唐帝国赖以发展和勃兴的依靠力量。由于均田制度设计与实际运作存在巨大落差,导致农户生计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也就决定了很难将其固化在土地上。唐王朝与均田小农的蜜月期并未维系多久就发生了变异,迫于生计的均田小农大量破产逃亡,尽管国家不断通过大规模"检括"行动表达维护既有制度体系的强烈愿望,但均田制的瓦解已呈不可遏制之势。两税法的颁行正式宣告均田小农阶层的解体,国家也以之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乡村治理方式的探索。
商兆奎邵侃
关键词:唐代均田制农户生计两税法
唐代均田农户生计考察——基于制度运作实效的解读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对唐代均田制的考察发现,均田制度设计与运作实效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均田农户实受土地只有40唐亩左右,尽管与实际耕种能力相适宜,但是由于承担的仍是100亩土地的赋役标准,造成农户负担异常沉重。传统社会无法提供均田制扎根生长的土壤,统治者的阶级属性和剥削本性决定了农户生计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这就很难把均田农户固化在土地上,所以看似合理的制度设计,实际上只是一个陷阱,得到的是双输的结局。
商兆奎
关键词:唐代均田制农户生计
藏族传统生计与黄河源区生态安全--基于青海省玛多县的考察被引量:13
2011年
近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冲击了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引发了该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灾变。本文以"黄河源区第一县"——青海省玛多县为个案,采用生态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视角,对其生态环境和藏族居民的传统生计进行了考察,指出藏族传统生计能够有效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实现了生态环境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兼容。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当重视藏族传统生计的保护、发掘和利用。
邵侃田红
关键词:藏族黄河源区生态安全
唐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以“逃户”问题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1年
人口掌控历来是国家介入乡村社会的主要推手,而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逃户"问题直接决定了乡村治理的走向。唐初,统治者继承三代以来的乡官制,将其构建的"均田——租庸调——户籍"制度体系全面植入乡村社会,形成了一元权力支配下的治理模式。随着均田制不断地被蚕噬,"逃户"问题开始凸显,在"逃"与"括"的反复博弈进程中,政府掌控能力渐趋弱化。安史之乱后,"逃户"问题持续恶化,"以官治民"为核心的科层治理结构完全崩溃,为了摆脱严峻的乡治困境,唐政府顺势应变,废止乡官制,将以富户轮差为基础的职役制推向前台,乡村治理模式由此转型。
商兆奎邵侃
关键词:唐代乡村治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