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52002)

作品数:13 被引量:486H指数:9
相关作者:袁道先林玉石覃嘉铭张美良李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岩溶
  • 5篇石笋
  • 3篇土壤
  • 3篇古气候
  • 2篇洞穴
  • 2篇洞穴石笋
  • 2篇岩溶生态
  • 2篇岩溶生态系统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气候环境
  • 2篇微生物
  • 2篇西南岩溶
  • 2篇古气候环境
  • 2篇分辨率
  • 2篇高分辨率
  • 1篇地质年表
  • 1篇第四纪
  • 1篇动力系统
  • 1篇洞穴景观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聊城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6篇袁道先
  • 6篇张美良
  • 6篇覃嘉铭
  • 6篇林玉石
  • 4篇李为
  • 3篇余龙江
  • 2篇涂琳玲
  • 2篇王华
  • 2篇徐辉碧
  • 2篇章程
  • 2篇曹建华
  • 2篇冯玉梅
  • 1篇蒋忠诚
  • 1篇路洪海
  • 1篇潘根兴
  • 1篇杨娟
  • 1篇张会领
  • 1篇程海
  • 1篇王兆荣
  • 1篇周蓬蓬

传媒

  • 1篇地球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地学前缘
  • 1篇Scienc...
  • 1篇湖北省植物生...

年份

  • 1篇2007
  • 7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黔南洞穴石笋古气候变化记录及终止点Ⅱ的确定被引量:31
2002年
通过对黔南地区三个大型石笋进行TIMS-u系测年和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了163-113.8 ka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石笋氧同位素的记录曲线揭示,在万、千年尺度上,研究区冰期的降温和间冰期回暖的波动特征,可与冰芯、湖泊、黄土、深海岩芯记录相比较,其记录的气候波动与全球具有一致性,显示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研究表明,石笋记录所反映出的古季风环流变化的直接动力可能来自全球冰量变化,即主要受北半球日照辐射强度、北大西洋冰漂碎屑带的扩张以及低纬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根据δ18o值进行了温度计算,获得了研究区冰期(相当于深海同位素6阶段的中后期,平均为8.1℃,最低为一1.43-0.65℃)与间冰期(相当于深海同位素5E段,平均为18.24℃)之间的年均温差达10℃左右(与冰芯记录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为10℃,大体相一致),显示东亚夏季风与冬季风环流强度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对3个石笋的精确测年,确定倒数第2次冰期的终止点Ⅱ的年龄为129.28±1.1 ka,这一界线的年龄代表了末次间冰期开始的年代,即是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年龄,与冰芯和深海SPECMAP氧同位素曲线上末次间冰期的起始年龄相一致.
张美良林玉石覃嘉铭程海
关键词:古气候氧同位素分析
云南省华坪葫芦洞洞穴景观与旅游开发被引量:3
2002年
葫芦洞发育于震旦系上统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中。洞穴长 12 0 0m ,其中主洞长约 80 0m ,洞宽 2~ 30m ,高 2~ 2 0m。洞道由四个洞厅、一个岩溶湖和二段峡谷状洞道组成 ,呈北东、北北东或近南北向展布。洞穴的发育明显受北东、北北东或近南北的断裂、裂隙构造和碳酸盐岩层面控制。洞口海拔高程约 16 0 0m ,洞穴顶板覆盖厚度 80~ 10 0m。洞穴内碳酸盐次生化学沉积物极其发育 ,其形态各异 ,构成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玲珑剔透的景观特色。洞穴沉积物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
张美良林玉石覃嘉铭程克杨秀顺李文明
关键词:洞穴景观旅游开发碳酸盐岩
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剖面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学被引量:47
2004年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 4根石笋 4 2件系统的TIMS2 30 Th测年及 6 94件稳定同位素分析 ,揭示的气候变化记录时限范围连续 1~ 15万年 ,稳定同位素样品平均分辨率晚期达 15 0~ 2 2 0a,早期达 4 4 0~ 5 30a。研究表明 ,石笋δ1 8O曲线 ,相当于海洋记录的终止点Ⅰ及终止点Ⅱ具有特别明显的突变 ,其年龄分别为 11.3kaB .P .及 12 9.3kaB .P .,应为晚更新世顶、底界线的准确年代。晚更新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MIS2~MIS5e相对应的气候地层单元,其界限年代也分别得到了明确的界定。相当于格陵兰冰芯记录、北大西洋沉积记录的YD事件、Heinrich气候突变事件 ,几个石笋记录取得了一致的准确定位及定年。其中YD事件为 12 .76~ 11.5 2kaB .P .;Heinrich事件的H1~H6分别为 17~ 15kaB .P .,2 4 .6kaB .P .,30 .5kaB .P .,39.3kaB .P .,4 7.8~ 4 6 .8kaB .P .以及 6 0 .4kaB .P .。对其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所揭示的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可比性 ,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 ,与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呈遥相关响应 ,对研究东亚季风气候驱动机制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和对晚更新世的地层学研究 ,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覃嘉铭袁道先程海林玉石张美良王华冯玉梅涂琳玲
关键词:石笋晚更新世
西南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生态作用的初步研究——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被引量:28
2004年
对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不同岩溶地貌的土壤微生物生理群的分布特征及土壤生物活性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生物活性强度的变化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同时讨论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和速效P的相关性及微生物生理群在该场区氮循环中的生态作用。
李为余龙江周蓬蓬杨娟章程袁道先
关键词:西南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生态作用
贵州荔波1.5万年以来石笋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记录被引量:70
2004年
通过对董哥洞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C、O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贵州省荔波地区15470a以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荔波地区15470a以来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变化,大致可分为4个气候变化阶段:(1)15470~11350a期间的晚更新世晚期——Heinrich(H1)事件和新仙女木(YD)事件期间,反映本阶段东亚冬季风强盛,气温降低,有效大气降水相对减少,表现为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2)11350~9190a期间的早全新世——干热期,反映东亚夏季风相对增强,气温升高,有效降水相对较少,表现为干热的气候环境;(3)9190~3320a期间的中全新世——稳定的气候适宜期,反映东亚夏季风相对强盛,气温升高,有效降水相对较大,表现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4)3320~130a期间的晚全新世降温期,反映本阶段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东亚冬季风相对增强,有效降水相对增大,而气候变化的波动频率却在增加,越至现代冷温变化时间渐趋缩短。石笋的C、O同位素记录所揭示的末次冰期最后的2次冷事件,其冷谷年龄分别为:(15440±130)a(H1事件)和(11910±70)a(YD事件),同时,还确定了终止点Ⅰ的界线年龄为(11350±70)a,并证实了末次冰期在中国南方东亚季风气候区也存在有与北大西洋H1事件和YD事件相对应的冷事件。荔波地区的古季?
张美良程海林玉石覃嘉铭张会领涂琳玲王华冯玉梅
关键词:古气候环境高分辨率石笋
人类活动胁迫下岩溶含水层脆弱性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从水文地质本身的内部要素分析岩溶含水层高度脆弱的原因,详细论述了农业活动、工业和城市化以及矿山开采等对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的影响,认为人类活动的叠加无疑加剧了岩溶含水层的脆弱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因此,合理规范人类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是岩溶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路洪海
关键词:脆弱性岩溶含水层
The record of paleoclimatic change from stalagmit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ermination II in the south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被引量:9
2004年
A high-resolution climate record from 163.00 kaBP to 113.80 kaBP has been obtained through TIMS-U series dating and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of the three large stalagmites from two caves in the south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 record of the oxygen isotopes from the stalagmites reveals that the undul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cooling event of the glacial period and the warming event of the interglacial period in the research area can compare well to those of ice cores, lake sediments, loess and deep sea sediments on the scale of ten-thousand years or millennium time scale. The climate undulation provided by the record of the stalagmites has a coherence with the global changes and a tele-connection to the paleoclimate changes in the north polar reg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rect dynamics of paleo-monsoon circulation changes reflected in the record of the stalagmites might be caused by changes of the global ice volume, and in turn related to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solar radiation strength at the mid-latitud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southern extension of the ice-rafted event i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chang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t the low-latitudes. Using δ18O values, we have calculated the temperature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nultimate glacial period (with an average temperature of 8.1℃, and a minimum temperature range from 0.65℃ to -1.43℃ at stage 6 ) and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with an average temperature of 18.24℃ at sub-stage 5e ) was about 10℃. Thi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from the record of the stalagmites corresponds in general to the record temperature variation (about 10℃) of measured ice cores. The climate records from the three stalagmites in the two caves have shown that the circulation strength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winter monsoon in the penultimate glacial period and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had a clear change. With the TIMS-U series method, termi
ZHANG Meiliang, YUAN Daoxian1, LIN Yushi, CHENG Hai, QIN Jiaming &ZHANG HuilingKarst Dynamics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Karst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Guilin 541004, China
关键词:PALEOCLIMATICTERMINATION
原核生物的碳酸酐酶被引量:6
2002年
碳酸酐酶(CA)催化CO_2和HCO_3^-之间的相互转化反应,其显著特征是存在α、β、γ三种分子结构不同且独立进化的分子类别。最近的研究表明CA不仅广泛存在于真核界所有高度进化的生物体中,而且还广泛存在于古细菌界和细菌界代谢多样化的原核生物种类中,这表明该酶在原核生物中的作用比先前所认识的更广泛和更基本。鉴于CA在原核生物生理学上的重要性,有必要对近年来原核生物CA的进化分类、分子结构特性、酶学特性及其在原核生物中的分布以及可能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李为余龙江徐辉碧
关键词:原核生物碳酸酐酶结构特性CO2
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3
2004年
探讨微生物在岩溶作用中的作用 ,需要考察土壤微生物在岩溶地区的生态分布和特性。本文对采自中国西南 4个不同岩溶地区 (重庆金佛山、六盘水米苏嘎、广西弄拉和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 )生态系统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了数量测定 ,结果表明 ,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与赋予不同地形和植被特征的岩溶生态系统的特性高度相关。本文还分析了马山弄拉和岩溶试验场的优势细菌 ,并且进行了初步鉴定 ,结果显示 ,固氮菌科细菌在两个岩溶生态系统土壤中都占优势 ,表明其土壤肥力都在改善。
李为余龙江袁道先徐辉碧
关键词: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植被
贵州荔波第四纪晚近期石笋地质年表与气候事件被引量:25
2003年
南方岩溶区大型石笋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石笋是第四纪 (系 )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石笋比其他第四纪沉积物更易高精度定年。贵州荔波地区以 6 8个TIMS U系正序平行测年 ,建立了第四纪晚近期 16 2 .3ka以来的地质年表 ,确定全新世与晚更新世以 9.36 3ka分界 ,而晚更新世与中更新世以12 8.5ka分界 ,提出距今 35 0年、2 30 0年……和新仙女木、类Heinrich等一系列冷事件的跃变年代 ,事件的冷暖转 (突 )变时限具区域对比意义。认定应以大型石笋系统测年建立第四纪地质年表 ,不宜用少数测年值按 2~ 3个沉积速率推算建年表 ,亦不宜以小型石笋“系统”测年建年表 ,以免因间断沉积造成自然的、人为的缺层和漏测 ,使年表失实。
林玉石张美良程海袁道先覃嘉铭王兆荣冉景丞
关键词:第四纪石笋沉积物气候事件地质年表沉积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