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LS2010149)

作品数:10 被引量:60H指数:5
相关作者:高增贵庄敬华张硕高金欣张小飞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玉米
  • 7篇病菌
  • 5篇斑病
  • 5篇大斑病
  • 4篇玉米大斑病
  • 4篇玉米大斑病菌
  • 4篇UP-PCR
  • 4篇大斑病菌
  • 3篇生理小种
  • 3篇小种
  • 3篇镰孢
  • 3篇镰孢菌
  • 2篇蛋白
  • 2篇遗传多样性分...
  • 2篇荧光
  • 2篇荧光蛋白
  • 2篇玉米丝黑穗
  • 2篇玉米丝黑穗病
  • 2篇玉米丝黑穗病...
  • 2篇丝黑穗病

机构

  • 1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沈阳市农业科...

作者

  • 12篇高增贵
  • 7篇张硕
  • 5篇庄敬华
  • 5篇高金欣
  • 4篇张秀霞
  • 4篇张小飞
  • 2篇赵柏霞
  • 2篇周艳波
  • 2篇隋鹤
  • 2篇周晓锟
  • 2篇吕淑霞
  • 1篇王小皙
  • 1篇陈璐
  • 1篇张志博
  • 1篇孔婷婷
  • 1篇王敏
  • 1篇赵辉
  • 1篇刘限
  • 1篇王玉全
  • 1篇李忠洲

传媒

  • 2篇玉米科学
  • 2篇辽宁农业科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杂粮作物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6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番茄尖孢镰孢菌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具有荧光性质稳定、直观、操作方便和不需添加外源底物就可以在活细胞中直接检测等无可比拟的优点,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报告基因,通过随机插入真菌基因...
王小皙张硕周艳波高增贵
关键词:番茄枯萎病尖孢镰孢菌农杆菌介导绿色荧光蛋白
分离自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的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土传病害,染病作物病残体会造成跨寄主侵染,在小麦玉米轮作区两种病害可能会出现日渐严重的趋势。
张志博高增贵张小飞庄敬华隋鹤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玉米茎基腐病禾谷镰孢菌
GFP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尖孢镰孢菌中的转化
由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具有荧光性质稳定、直观、操作方便和不需添加外源底物就可以在活细胞中直接检测等无可比拟的优点,近年来以GFP为报告基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真菌的分...
张硕刘限赵柏霞孔婷婷王敏高增贵
关键词:黄瓜枯萎病尖孢镰孢菌
玉米丝黑穗病菌PCR检测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特异引物PCR技术,检测了该菌对玉米植株的侵染状况,并对不同玉米品种在苗期对丝黑穗病菌的抗性进行了初步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感病品种K12分别在接种后第3 d的茎中,6 d的茎,9 d的根、茎、叶,12 d茎,抗病品种20060分别在接种后第3 d的茎、6 d的茎、9 d的茎和叶、12 d的茎和15 d叶都能扩增出PCR特异片段,经过EM种衣剂包衣的玉米幼苗的根茎叶材料扩增出来的特异DNA条带明显少于未经包衣的玉米幼苗。EM包衣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种子的抗病能力,减少了玉米丝黑穗病菌对幼苗的侵染机会,有效地防治了玉米丝黑穗病。
白寿发高增贵张小飞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PCR检测
玉米大斑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对通用引物PCR(UP-PCR)扩增反应中的dNTP、引物、MgCl2、DNA聚合酶和模板浓度以及退火温度(Tm)、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适合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UP-PCR反应体系,并筛选出7条多态性较好且稳定的引物。对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玉米主产区的24株病菌进行UP-PCR分析,共扩增出75条谱带,大小介于250~2 000 bp,多态性比率为72.0%,说明UP-PCR标记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在阈值为0.796处菌株被分为8个类群。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明显的种内遗传分化现象,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和生理小种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遗传谱系就等于生理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大斑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为有效地开展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进化及探讨其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高金欣高增贵吕淑霞张秀霞庄敬华张硕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地理来源生理小种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张秀霞高增贵周晓锟张硕周艳波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
玉米抗大斑病HtP单基因鉴别寄主SSR标记的筛选
2012年
应用SSR标记技术,以含有Ht单基因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试材,选用分别位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121对SSR引物经PCR扩增检测分析,筛选到黄早四Ht1基因有效标记9对,Ht2基因有效标记6对,Ht3基因有效标记1对,HtN基因未筛选到有效标记。
张秀霞高增贵王贺姜敏
关键词:玉米鉴别寄主SSR标记
辽宁省11个玉米主栽品种对大斑病菌的抗性鉴定
2012年
采用带菌玉米粒接种法,完成辽宁省11个玉米主栽品种对12个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抗病性鉴定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相关。
吴凯王玉全高金欣高增贵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抗性鉴定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号12个生理小种,有能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也有能同时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高金欣吕淑霞高增贵庄敬华张小飞张硕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
玉米顶腐镰孢菌rDNA-ITS和EF-1a基因序列及UP-PCR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对采自辽宁省部分地区的45份玉米顶腐病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89株镰孢菌,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4个种,分别为: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经EF-1a基因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将顶腐镰孢菌分为4个组。用5条通用引物经UP-PCR扩增后,扩增出5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条,占总条带数的93.0%。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当相似系数0.626时,可将24个菌株划分为4个组,EF-1a基因序列与UP-PCR和ITS序列相比,更能体现镰孢菌种间和种内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性。
陈璐高增贵庄敬华张硕高金欣
关键词:IT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