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7JYC007)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陈爱华牛俊美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伦理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世界
  • 1篇道德世界观
  • 1篇德性
  • 1篇哲学
  • 1篇哲学革命
  • 1篇知识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思维
  • 1篇殊异
  • 1篇思维
  • 1篇问题式
  • 1篇相合
  • 1篇伦理精神
  • 1篇伦理世界
  • 1篇伦理世界观
  • 1篇伦理形态
  • 1篇美德
  • 1篇教育

机构

  • 7篇东南大学

作者

  • 4篇陈爱华
  • 4篇牛俊美

传媒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南京政治学院...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09
  • 3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和谐企业”及其形上基础被引量:1
2008年
"和谐企业"是企业内部诸要素融洽互动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全生态和谐的企业发展状态。在形上层面,和谐企业的创建不仅需要企业组织成员树立统一的"道德世界观",为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和内部秩序的良序化奠定主体条件,而且需要企业组织实体建立面向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世界观",防止企业因集体个人主义蜕变为不道德的经济主体,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重和谐。
牛俊美陈爱华
关键词:道德世界观伦理世界观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相分与相合被引量:2
2008年
回溯科学的"伦理精神转向"之浮现背景可知,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殊异的根本并不在于"自由"精神本真层面的不同,而在于规约范围、归责对象和对科学的作用层面不同。二者虽然具有不同的本质和内涵,但在促进科学技术健康有序发展和使科技合乎人性的"自由"根本旨归上是一致的。因此,跳出科学精神和伦理精神抽象二分的狭隘视阈,立足于"自由"的人性高度和开阔视野,从科学与自由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分析和把握科学精神和伦理精神之间的关系,才能抓住当前论争的实质及其意义所在。
牛俊美
关键词:伦理精神
“背景知识”的殊异性与中国特色的科技之路
2008年
波普尔的进化认识论范型启迪我们,虽然科技发展是中国前行的必经之路,但中国特殊的"背景知识"即传统文化背景上伦理型文化的"学术不分"和社会行进方向上"迟到与叠加的转型"等决定了我国必须走适合自己文化场域的科技道路,才能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并找到其与现代科技的契合点,从而规避西方走过的弯路。
牛俊美
关键词:波普尔背景知识科技之路
未来道德哲学形态的沉思——樊浩《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方法论解读
2009年
在《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一文中,作者突破了已有问题以及同已有问题联系起来的视域,这不仅意味着探讨视域的深化,而且提出了新理论问题式:由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的一般意义上的高技术伦理或应用伦理的探讨,进入"道德哲学革命形态"即未来道德哲学形态的沉思。
陈爱华
关键词:问题式
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被引量:9
2009年
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蕴含了三重维度伦理关系。感恩美德德性的生成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在三重维度的感恩伦理关系交互作用下,经过主体一系列的伦理心理环节而生成。如何增强人们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自觉地履行感恩美德?如何让青少年学会感恩?一是须区分作为美德的感恩与建立在利益计较、物物往来关系之上的人与人交往中的感恩;二是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感恩美德的认知,激励人们作为美德的感恩情感;三是对于社会组织而言,须增强感恩美德的制度供给机制。
陈爱华
关键词:感恩美德德性
关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教育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被引量:10
2009年
近年来,为了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各类成人高等教育都较以前有了巨大的增长。然而,目前培养的创造性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创造性人才需求,"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教育改革"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的能力,而且须重视其德性素养的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化。课堂教学由目前的教师讲、学生听向教—学互动的教学生态转变。与此同时,亟需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让教师—学生特别是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人才观及需求现状,进而,使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及需求相协调。
陈爱华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生态
“科技-伦理生态”与“科技-伦理禁区”被引量:3
2009年
在科技伦理学的意义上,"科技有无禁区"不能也不应简单地归之于关于"科技本身"有无禁区的争论。从形上层面来看,"科技禁区"之争之所以产生,在根本上是"关系本位"的伦理学方法和标准科学观的共同宰制以及原有的科技—伦理生态整体失衡的结果。因此,所谓的"科技禁区",并不只是"科技本身"或"伦理本身"的禁区,甚至也不只是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禁区,而是"科技—伦理生态"的禁区。"科技有无禁区"之争就其实质而言是科技—伦理生态的"同一性危机","科技禁区"实际上是科技—伦理生态的"同一性禁区"。
牛俊美
关键词:本体思维生态思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