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C0310015)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林李嵩王志红黄立施斌邱宇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颌骨
  • 2篇下颌
  • 2篇下颌骨
  • 1篇眼眶
  • 1篇眼眶骨
  • 1篇眼眶骨折
  • 1篇三维模型
  • 1篇术后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突眼
  • 1篇颧骨
  • 1篇重建术
  • 1篇重建术后
  • 1篇自体
  • 1篇腓骨
  • 1篇颌关节
  • 1篇颌面
  • 1篇颌面骨
  • 1篇颞下

机构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6篇林李嵩
  • 4篇黄立
  • 4篇王志红
  • 3篇朱小峰
  • 3篇邱宇
  • 3篇施斌
  • 2篇林耿冰
  • 2篇陈建军
  • 1篇黄跃
  • 1篇穆雄铮
  • 1篇余学元
  • 1篇祁佐良
  • 1篇王炜
  • 1篇廖云阳
  • 1篇郑学栋

传媒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颅颌面骨快速原型模型的制作与评价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研究制作颅颌面骨快速原型模型时的参数选定。 方法 采集人头颅骨的CT图像(层距1mm) ,用软件Mimics 构建三维图形,用快速原型机制作出1例人头颅骨三维实体模型(RP模型)。通过测量17个距离量,比较RP模型和标本原件。 结果 采用阈值115 0 ,层距1mm ,结果与标本原件高度相似,总体RP模型与标本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但外缘类的距离偏大,而内缘类距离偏小。许多细节丢失,如尖锐的边缘变光滑,一些洞穿的小孔仅呈现为凹坑。 结论 制作眶等薄壁的模型时CT层距需1mm、阈值应取115 0 ,其他较大骨块则层距、阈值可适当大些。
王志红林李嵩陈建军
关键词:计算机模拟颅骨颧骨
建立个性化眶三维模型的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研究和制备完整精确的眶模型,为临床眶畸形缺损的整形进行个性化整复的手术设计。方法螺旋CT扫描干性头颅,采集层厚1mm的CT数据;用分割微调阈值和“砌墙法”预处理CT数据;用MedGraph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模型;然后用快速原型机制作出三维实体眶模型。对干性头颅、三维可视模型和快速原型(RP)模型上的解剖点间距和眶内壁间的夹角进行对比测量,评估模型的精确度。结果建立了解剖结构完整而精确的眶模型。头颅与三维可视模型之间的平均差值为(0.10±1.02)mm,头颅与RP模型之间的平均差值为(0.22±1.04)mm。头颅、三维可视模型与RP模型三者的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颅与RP模型上的眶内各壁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科医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下,选择层厚1mm的CT数据和“砌墙法”等图像预处理,采用多种软件及快速原型机能制备出满足临床需要的完整而精确的眶模型,在外形和功能上,可以提高临床眶畸形的整复效果。
林李嵩王炜王志红祁佐良穆雄铮陈建军
关键词:三维模型
快速原型技术在下颌骨个性化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快速原型技术在下颌骨个性化重建中的应用特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因肿瘤或外伤导致下颌骨缺损的患者23例,术前行三维螺旋CT扫描,通过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实体模型及镜像模型,根据模型设计截骨线并预弯重建钛板,按设计切除肿瘤后,预弯钛板就位,取髂骨或腓骨肌瓣按钛板外形塑型并固定于钛板上重建下颌骨。结果肿瘤无复发,移植骨成活,面型对称,张口度2.8~3.6cm,下颌功能正常,关系良好,颞颌关节无弹响,无压痛。术后3月复查三维CT,重建下颌骨与健侧对称,髁状突位置正常。结论快速原型技术指导下颌骨个性化重建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模型制作时间短,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下颌骨重建方法。
施斌林李嵩邱宇朱小峰林耿冰黄立
关键词:骨移植下颌骨自体腓骨髂骨
快速原型技术辅助复杂下颌骨重建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的评价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快速原型技术对复杂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患者髁突位置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时需保留髁突的复杂缺损重建术患者50例,其中20例用快速原型技术指导下颌骨重建(快速原型组),30例用传统方法进行下颌骨重建(对照组)。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三维螺旋CT扫描,测量髁突的三维空间位置,并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功能量表进行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检查,计算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肌压痛指数(PI)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采用SPSS11.5软件包,用配对t检验分析组内手术前、后差异,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所有肿瘤术后无复发,移植骨成活,关系良好。快速原型组外形对称,下颌运动功能正常,髁突位置正常。对照组6例面型不对称,8例CT显示患侧髁突有较明显的移位。快速原型组手术前、后的髁突前距离,内距离,上、下距离及长轴夹角数值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手术前、后前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距离及长轴夹角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内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快速原型组及对照组组间术前髁突位置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前距离及上、下距离有统计学差异(P<0.05),长轴夹角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内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快速原型组及对照组间术后颞下颌关节各项功能指数中,DI及C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原型技术能通过保持髁突三维空间位置,改善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提高下颌骨重建效果。
施斌林李嵩邱宇朱小峰林耿冰黄立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髁突下颌骨
基于眼球三维空间精确定位测量的外伤性眼眶缺损的个体化重建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眼眶缺损损伤程度的精确评估以及个体化重建方法。方法 :对2003年7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97例外伤性眼眶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螺旋CT扫描,采用眼球空间定位方法测量眼球的三维位置,计算眶容积的变化量,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快速原型技术制作个体化眶模型,进行模型外科,制订手术方案,并预制植入物和接骨板等。术中回纳疝出的眶内容物,植入预制的钛网、Medpor或其他植入物,精确重建缺损区的眶外形,恢复正常的眶和眶内容物的比例关系。根据术后外形、患者满意度、眼功能检查及CT检查结果评估疗效,分析并发症。结果:除1例患者面部外形欠满意,2例陈旧性患者眼球内陷矫正不佳,术后6个月复视仍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轻度下睑外翻外,其余病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缺损区的眶外形、眶及内容物的比例关系恢复满意,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外伤性眼眶缺损患者进行眼球三维空间位置、眶容积变化等损伤程度的精确数字化评估,通过个体化模型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早期手术,减少创伤,在恢复眶容积、维持和纠正眼球位置的同时精确重建眶壁解剖外形,可实现眶缺损个体化的重建,提高眶畸形整复效果。
黄立林李嵩王志红施斌朱小峰邱宇黄跃余学元廖云阳
关键词:个体化眼眶骨折
眼球三维空间定位测量法的建立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建立能满足临床需要的眼球三维空间定位测量法,以精确测定眶病患者眼球的位置。方法螺旋CT扫描眶区,层厚1mm;进行三维重建,并以左右外耳道中点、健侧眶下缘和犁骨基底为基点建立三个互相垂直的参考平面:轴向Pa、冠状Pc和矢状Ps,以角膜顶点和眼球中心到参考平面的距离确定眼球的空间位置。选20例眶眼正常患者分别用该法和传统临床方法(Hertel突度计等)对眼球突度、瞳距等进行测量,作配对t检验。结果三维CT测量法和Hertel突度计测量两侧眼球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测量瞳距结果与临床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三维CT法较Hertel突度计所测绝对突度值偏大[3DCT(13.90±2.40)mm,Hertel(12.4±2.4)mm,P<0.01]。结论本测量法能精确测量正常眼球的三维空间位置,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亦适用于单侧眶颧骨折患者。
王志红林李嵩黄立郑学栋
关键词:立体定位技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突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