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157)
-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邦茂俞清翔郑忠青王江王涛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丽水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视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镜下诊治被引量:7
- 2012年
-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认为所有的GIST皆具有潜在恶性,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外科手术和腹腔镜切除一直以来被作为主要的根治手段.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广泛开展,使GIST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 孙超王邦茂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外科切除GIST间叶源性肿瘤
- 食管间质瘤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内镜治疗的30例食管间质瘤和14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及起源、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食管间质瘤30例,男22例,女8例。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63.3%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146例,男41例,女105例。病变多位于胃底部,98.0%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食管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 阳性率分别为93.3%,93.3%,73.3%,73.3%;胃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阳性率分别为94.5%,88.4%,21.9%,19.2%。22例食管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8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患者 ESD 术中发生穿孔。145例胃间质瘤行 ESD,1例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2%,术中穿孔39例,出血1例。所有穿孔及出血患者均经内镜下修复。术后随访3~50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在肿瘤位置分布和起源、免疫组织化学方面各具特点,内镜下微创技术已发展为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新的手段之一。
- 王江俞清翔何占坤郑忠青王涛王邦茂
- 关键词:食管肿瘤胃肿瘤胃镜检查
- 自拟中药药方联合两种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究自拟中药药方联合两种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抽取组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阿嗪米特肠溶片,饭后服用,每日3次,每次2片和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饭后服用,每日3次,每次1粒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医院自拟中药药方(枳壳10 g,柴胡10 g,陈皮10 g,大腹皮10 g,延胡索10 g,苏梗10 g,香附子10 g,脾弱痰湿患者加党参15 g,半夏10 g,茯苓10 g,白术10 g,厚朴10g;脾虚弱者加党参15 g,白木10 g,茯苓10 g;伴随明显抑郁患者加合欢皮10 g,郁金10 g,寒热交错者加吴茱萸5g,清半夏10 g,黄连5 g,乌贼骨15 g,频繁嗳气患者增加旋覆花15 g)每日1剂,早晚服用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单一症状的疗效,结果显示,研究组腹胀腹痛、恶心反胃、食欲不振和早饱方面的显效和总有率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率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显示,两组比较治疗前,症状积分均有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积分比对照组治疗后积分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口渴症状,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犯困。结论:自拟中药药方联合两种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 周继旺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药
- Cajal间质细胞与胃肠道间质瘤被引量:1
- 2011年
-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一类特殊的胃肠道间质细胞,负责胃肠起搏和介导神经递质传递功能,多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都与ICC异常有关。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目前普遍认为起源于ICC或向ICC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
- 徐昕王邦茂俞清翔
- 关键词:CAJAL间质细胞胃肠道间质瘤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多潜能干细胞CELLSICC
- 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继发耐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5年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治疗中已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然而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出现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GISTs对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可能机制包括KIT/PDGFRA基因二次突变、PTEN基因丢失、触发GIST细胞进入静止期等。针对上述耐药机制,目前已提出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应用下游通路靶向抑制剂、较少依赖KIT/PDGFRA途径的靶向抑制剂(KIT分子伴侣抑制剂、极光激酶抑制剂等)、诱导静止期GIST细胞凋亡等解决伊马替尼继发耐药的策略,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郑佳俞清翔王莉王邦茂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分子靶向治疗
-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效果评价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内镜下治疗后病理学确诊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6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超声内镜表现、组织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年龄>50岁者占70.83%,男性占70.83%;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多起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间质瘤伴平滑肌分化率高。18例行ESD患者中,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各9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但1例固有肌层肿瘤剥离后发生0.3 cm穿孔。6例行STER患者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术后随访3~42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食管间质瘤安全、有效,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间质瘤STER治疗优于ESD。
- 俞清翔郑忠青王涛王江何占坤王邦茂
- 关键词:食管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