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986)

作品数:9 被引量:146H指数:6
相关作者:隋峰王朋倩霍海如张淼李文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中药
  • 3篇代谢
  • 3篇分子
  • 2篇药理
  • 2篇药性
  • 2篇药药
  • 2篇中药药性
  • 1篇代谢组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丁香
  • 1篇嗅觉受体
  • 1篇虚寒
  • 1篇血性
  • 1篇药理学
  • 1篇药理学研究
  • 1篇抑制分子
  • 1篇印迹
  • 1篇印迹法
  • 1篇芍药

机构

  • 8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哈尔滨商业大...
  • 2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隋峰
  • 6篇王朋倩
  • 5篇霍海如
  • 2篇李文兰
  • 2篇张淼
  • 2篇周炜炜
  • 1篇杜新亮
  • 1篇陈天朝
  • 1篇隋云鹏
  • 1篇朱莉莉

传媒

  • 3篇中草药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Chines...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免疫分析法用于中药活性成分检测和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免疫分析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更适用于生产及生活中方便、快速、准确的实际需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食品安全性检测以及环境有害物检测中。近年来免疫分析法在中药活性成分的检测和质量控制应用也逐年增多。本文分别阐述了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免疫亲和色谱法、免疫层析法、免疫印迹法、免疫芯片、免疫传感器等免疫分析法在中药有效成分检测分析中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朱瑞萱张淼张淼王朋倩霍海如隋峰
关键词: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免疫印迹法
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Siraitia grosvenorii: A review被引量:33
2014年
Siraitia grosvenorii is a perennial herb endemic to Guangxi province of China. Its fruit, commonly known as Luo hanguo, and has been us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as a natural sweetener and as a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haryngitis, pharyngeal pain, as well as an anti-tussive remedy in China. Based on ninety-three literary source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advances in chemistry, biological effects, and toxicity research of S. grosvenorii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Several different classes of compounds have been isolated or detected from various parts of S. grosvenorii, mainly triterpenoids, flavonoids, polysaccharides, amino acids, and essential oils. Various types of extracts or individual compounds derived from this species exhibited a wide array of biological effects e.g. anti-tussive, phlegm-relieving, anti-oxidant, immunomodulatory, liver-protecting, glucose-lowering, and anti-microbial.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extracts and individual compounds from S. grosvenorii are basically non-toxic.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specific 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S. grosvenorii are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LI ChunLIN Li-MeiSUI FengWANG Zhi-MinHUO Hai-RuDAI LiJIANG Ting-Liang
关键词:CUCURBITACEAE
热性中药附子调节机体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观察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对小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寻找其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可能表征附子临床治疗作用的代谢途径及相关靶点,探讨其发挥疗效的分子机制。方法将2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ig附子水煎液和蒸馏水,小鼠给药量为15 mL/(kg·d),连续ig 4 d;采集各组血样,利用UPLC-MS/MS技术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模式识别,并根据变异权重系数(VIP)大于1和手动积分计算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利用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运用Cytoscape和MetScape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并筛选靶标。结果通过数据模式识别,附子组与对照组均能完全分离;共筛选出18个差异代谢物,其含量都呈上调趋势;通过通路分析,得出5条相关通路,分别为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通路;网络模块化分析共得到14个模块,其中最大的2个模块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亚油酸代谢通路;在整个网络中,花生四烯酸(59)、亚油酸(55)、烟酰胺(26)和棕榈酸(11)节点度值大于均值(8.010),涉及的通路分别为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和饱和脂肪酸β-氧化通路;共筛选出26个相关基因,同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系。结论附子可能通过作用于CYP450,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途径,进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从而发挥临床治疗作用。
马茜茜王春茜杨秀娟吴茵王朋倩张淼霍海如隋峰
关键词:附子花生四烯酸代谢细胞色素P450
基于嗅觉受体的辛香类中药陈皮、丁香和小茴香药性表达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和方法,筛选辛香类中药陈皮、丁香、小茴香和嗅觉受体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靶点和通路,揭示辛香类中药辛味药性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等数据库收集陈皮、丁香、小茴香3味辛香类中药的化学成分,筛选出活性成分,预测其相关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收集所有与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相关的蛋白;将筛选所得靶点和OR相关蛋白上传至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靶点OR蛋白互作网络图,并进一步对关键靶点蛋白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陈皮有效成分5个、丁香有效成分5个、小茴香有效成分2个;药物靶点蛋白共224个;嗅觉受体相关基因515个。蛋白互作网络发现GNB2、CHRM2、CHRM3、GNGT2、ADRA2A等25个靶点是3味辛香类中药中挥发性成分激活OR后发挥药效的关键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31个生物过程,78个信号通路。结论嗅觉受体主要被辛香类中药的挥发性成分激活,然后启动多个信号通路共同参与辛香类中药药性的表达,产生"气味辛香"之效。
周炜炜王朋倩杨秀娟张淼吴茵隋峰霍海如
关键词:陈皮丁香小茴香嗅觉受体
神经再生抑制分子Nogo-A的病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6年
Nogo-A作为一个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 CNS)的蛋白分子,最初被认为仅仅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再生上起作用。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它在如细胞迁移、轴突的导向和成束、树突分支、少突胶质细胞( OL)的分化与髓鞘的形成以及CNS的可塑性等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发现, Nogo-A与脑中风、阿茨海默病( AD)、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多发性硬化证( MS)、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等病理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对近年有关该蛋白的结构、信号传导及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神经性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隋云鹏朱莉莉隋峰
关键词:NOGO-A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再生生物学功能
酸甘药性配伍的理论溯源和现代研究被引量:14
2019年
药性配伍是中药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药性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有效途径之一。药性配伍理论的溯本清源、梳理挖掘,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进而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以临床应用广泛、现代研究较为深入的酸甘药性配伍为示例,在对其概念源起、历史沿革、内涵实质等方面阐释解析的基础上,对酸甘合用生津润燥以止渴、酸甘合用运脾益阴以止泻、酸甘合用润下降泄以通便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论述,并就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两方面概述酸甘药性配伍的现代研究,同时提出了目前酸甘药性配伍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今后应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科研思路和设想。
李文兰祁琳张淼张淼王朋倩隋峰
关键词:中药药性芍药甘草汤
基于UPLC-MS的吴茱萸汤对虚寒呕吐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以虚寒大鼠为模型,观察吴茱萸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代谢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虚寒呕吐证可能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法(大黄+顺铂)制备虚寒呕吐模型。通过超高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技术非靶向获取虚寒呕吐大鼠血清的高通量代谢组数据,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出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 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血清代谢谱对照组和模型组完全分离,吴茱萸汤给药组靠近对照组,表明从机体内源性物质变化的水平模型复制成功,且吴茱萸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干预大鼠的虚寒呕吐症状,提示吴茱萸汤干预后机体具有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趋势。对筛选出来的35种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虚寒呕吐证的机制可能与体内脂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异常相关,且吴茱萸汤对其通路可能具有调控作用;网络模块化分析发现7个模块之间关系密切,焦谷氨酸、花生四烯酸、5-羟基色胺、异柠檬酸、三酰甘油等生物靶点可作为虚寒呕吐证的生物标志物。结论吴茱萸汤能够改善虚寒呕吐模型的生理特征,机制可能与吴茱萸汤调节虚寒呕吐大鼠体内紊乱的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代谢等异常有关。
康辉陈天朝姬海南隋峰
关键词:吴茱萸汤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
基于“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临证模式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思路探讨被引量:57
2018年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经典名方,现代常用于治疗精神神志及神经系统、妇科、男科、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然而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能缩短病程,并能显著减少复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特征包括:邪在少阳证、精神神经症状、水饮上冲证以及热结胃肠证。"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是现代中医临床的重要思维模式。据此原则,该文认为中风病机以火热亢盛为主,兼夹痰瘀水饮,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中对应的缺血病灶周围的应激性脑水肿带,颅内压升高、交感神经神经兴奋,单胺类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中风后自主神经功能减退,胃肠道应激反应等病理过程契合。同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作用靶标集中在以HPA轴为中心的神经内分泌学系统,参与神经元再生与凋亡、氧化应激、交感神经亢进、炎症反应等过程,这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病理改变具有一致性。因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方剂。
王朋倩吴茵张淼霍海如杜新亮隋峰
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缺血性脑卒中经典名方方证药理
寒热性中药成分调节棕色脂肪细胞中UCP1的药性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通过检测典型寒热性中药对诱导成熟的棕色脂肪细胞中解偶联蛋白(UCP1)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中药寒热药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评价方法。方法采用经典"鸡尾酒"法诱导原代前棕色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棕色脂肪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然后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寒热性中药单体成分(寒凉和温热性中药各9味)对小鼠诱导后的棕色脂肪细胞中UCP1在基因和蛋白表达层面的影响。结果新生小鼠背部棕色脂肪细胞诱导成熟后出现大量油滴。寒性中药单体成分能使UC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整体上呈下降趋势(P<0.01或P<0.05);热性中药单体成分能使UC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整体上呈上升趋势(P<0.01或P<0.05)。结论寒热性中药单体成分能在基因和蛋白层面显著调节UCP1表达,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
周炜炜隋峰张淼王朋倩吴茵霍海如
关键词:中药药性能量代谢基因表达蛋白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