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3BA614A-1-5)

作品数:14 被引量:180H指数:10
相关作者:包存宽蒋大和舒廷飞霍莉肖亚丽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环境影响
  • 7篇环境影响评价
  • 6篇规划环境
  • 6篇规划环境影响
  • 6篇规划环境影响...
  • 3篇战略环境评价
  • 3篇指标体系
  • 3篇环境评价
  • 3篇环评
  • 3篇规划环评
  • 3篇城市
  • 2篇生态城
  • 2篇生态城市
  • 2篇生态规划
  • 1篇新区
  • 1篇有机物
  • 1篇有效性
  • 1篇战略环境
  • 1篇指标体系法
  • 1篇生态城市建设

机构

  • 11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8篇包存宽
  • 5篇蒋大和
  • 2篇陈帆
  • 2篇马铭锋
  • 2篇恽晓雪
  • 2篇舒廷飞
  • 2篇周影烈
  • 2篇肖亚丽
  • 1篇于仲鸣
  • 1篇欧阳丽
  • 1篇陆雍森
  • 1篇刘艳萍
  • 1篇孙荪
  • 1篇刘磊
  • 1篇郭茹
  • 1篇王志霞
  • 1篇黄爱兵
  • 1篇周丹平
  • 1篇龚晶晶
  • 1篇梁保松

传媒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生态经济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四川环境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应对不确定性的战略环境评价管理模式设计与应用--以金坛城市规划环评为例被引量:7
2009年
战略环境评价是目前环境评价领域中令人关注的前沿课题,但是不确定性却客观地、广泛地存在于战略环境评价中,这给战略环评的有效性实施带来很多的障碍。在介绍不确定性概念及其在战略环评中内涵的基础上,针对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基于应对不确定性,建立了战略环境评价的管理模式,包括"早期介入、工作程序互动、战略制定与战略环评的融合、跟踪评价"的4个方面。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运用,来顺应战略环评的不确定性,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能更好地满足战略环评的需要,并提高其有效性。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进行了该管理模式的初步运用。研究表明:通过早期介入、战略环境评价与规划编制过程的互动及融合,能确保在规划编制阶段较早地、及时地、系统地考虑不确定的规划要素及环境因素,有利于通过战略环境评价为规划的编制与未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客观的并易于规划编制机构接受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政策建议。
周影烈包存宽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不确定性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实施有效性的评估被引量:14
2007年
从管理程序、技术方法、内容设置、评价结论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建立了评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包括"早期介入、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审制度的严格性、工作程序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实用性、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合理性、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性、累积影响评价、替代方案、评价结论的明确性、规划评价结论的有效采纳、缓解和跟踪措施"等13项指标,并在对9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实施有效性评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介入时机晚、替代方案较少、公众参与普遍流于形式和对累积影响考虑不够等.
周丹平孙荪包存宽蒋大和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被引量:10
2009年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之纲,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环评法的实施,我国已陆续开展了多项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进展和实践经验。本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特点和任务探讨了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的重点,并对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实施主体、层次深度、替代方案、承载力评价、景观影响评价、风险评价和跟踪评价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恽晓雪包存宽欧阳丽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初探被引量:15
2009年
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跟踪评价提出了明确规定。对跟踪评价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作程序进行了分析,包括判别规划是否需跟踪评价、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回顾性评价、有效性分析、预测评价和战略调整7个步骤。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指标体系,采用指标体系法有效简化了跟踪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并以《上海市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跟踪评价为例,进行了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案例研究。通过回顾性评价和预测评价,识别出了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制约因素,并根据规划总目标、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进一步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且对规划目标进行了调整。
周影烈郭茹包存宽黄爱兵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对策探讨被引量:20
2008年
本文首先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我国在技术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9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技术方法在我国规划环评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目前我国规划环评的开展在技术方法层面上的优势和缺点。最终归纳出适用于我国的规划环评技术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对应于规划环评的主要工作内容,提出了完善我国技术方法应用的若干建议。
马铭锋陈帆吴春旭刘磊
关键词:规划环评技术方法案例分析
从概念到立法:中国战略环境评价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1
2007年
总结了国内10年来SEA在理论研究、技术方法、实践、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成果、经验、存在问题,最后指出SEA的发展趋势与建议,包括建立覆盖决策链所有环节、贯穿决策全过程的环境评价体系,基于强化规划环评与生态规划的联系提出构建相辅相成的规划与评价体系的建议,以及将SEA作为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等。
包存宽舒廷飞
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规划
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以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被引量:14
2008年
以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运用生态足迹进行融合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规划环评较早地介入规划编制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规划编制初期,确定规划的生态底限,农业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不低于3 728、1 016和2 019 km^2;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提出耕地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因子,水资源是优势因子,并估算了规划实施前后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后,苏州市的人均生态赤字有加大的趋势,耕地的赤字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草地和能源用地的生态盈亏无变化,林地的生态赤字将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生态盈余将增加。依据该结果提出了减缓生态赤字的措施以及调整规划的意见: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提高中心城市的容积率,置换出一定面积的生态用地,降低耕地的生态赤字;发展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和水路运输,减少交通能耗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降低能源用地的生态赤字。
寇刘秀包存宽蒋大和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投入产出模型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2
2008年
本文首先介绍了适用于规划环评的两种投入产出模型,然后探讨了其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并重点分析了其应用的技术路线,同时指出在应用时需要加以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铭锋陈帆于仲鸣杨帆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持久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28
2007年
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工业点源和机动车排放了大量有毒污染物,加剧了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在传统的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持久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评价思想,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在GIS的环境中,集成了ISCST3(复杂工业源扩散模型)和传统风险评价中的多种风险源累积的风险评价模型,建立起以GIS为基础的RHRA(区域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区域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对由该区域固定源和移动源排放的有毒污染物引起的区域人类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浦区的致癌风险值为500~1.0×104,非致癌风险指数为1.32~85.70.模拟得到有毒污染物产生的健康风险等值线图显示,区域中健康风险的大小与道路机动车流量和工业点源的分布高度相关.
王志霞陆雍森
关键词:GIS大气扩散模型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被引量:21
2007年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聚集区,随着城市发展主流趋势——生态城市的日益兴起,区内各城市相继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不协调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程度难以定量以及片面定量的问题。试从长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和地域情况人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采用城市生态指数、城市协调度指数和生态城市综合指数来分别衡量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生态化水平、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和生态城市建设程度。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15个城市中,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程度较好,而南通则略差;(2)只有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肖亚丽蒋大和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