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1001JKDA001)

作品数:11 被引量:141H指数:9
相关作者:罗布胡泽勇卓嘎荀学义孙俊更多>>
相关机构: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遂宁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气象
  • 3篇降水
  • 2篇地表
  • 2篇再分析资料
  • 2篇位势
  • 2篇位势高度
  • 2篇夏季
  • 1篇低压
  • 1篇低压系统
  • 1篇地表粗糙度
  • 1篇动量
  • 1篇野外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夏季降水
  • 1篇人体舒适度
  • 1篇人体舒适度指...
  • 1篇日数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藏高原大气...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遂宁市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甘肃省电力公...
  • 1篇内蒙古气象科...
  • 1篇包头市气象局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重庆市气象局

作者

  • 5篇罗布
  • 5篇胡泽勇
  • 4篇卓嘎
  • 3篇荀学义
  • 3篇徐丽娇
  • 3篇孙俊
  • 2篇普布次仁
  • 1篇薛志华
  • 1篇陈海山
  • 1篇周长艳
  • 1篇李婧华
  • 1篇王伟
  • 1篇杨力
  • 1篇杨秀海
  • 1篇王旭东
  • 1篇陈学龙
  • 1篇何慧根
  • 1篇边巴次仁
  • 1篇张渝杰
  • 1篇张敏

传媒

  • 5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2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冰川冻土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4月陆面状况和地表加热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联系被引量:26
2012年
利用1981—2002年GIMMS-NDVI资料、中国西部数据中心提供的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中国753个测站降水资料及ECMWF再分析地表通量资料,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4月植被覆盖、积雪异常与地表加热异常和与后期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4月的陆面状况与同期的地表加热存在密切的联系,植被覆盖和积雪深度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原植被覆盖(积雪)主要影响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从而改变高原地区的地表加热;高原地表加热和中国夏季降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就年际异常而言,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异常与长江以南地区6月降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与7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位于华北、东北地区,与8月降水的显著负相关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上游及淮河一带。相比之下,前期高原地表加热与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异常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即前期高原地表加热年际增幅异常与长江以南及西南部分地区6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为负相关,而与7、8月降水年际增幅异常主要呈南正北负的分布特征。
于琳琳陈海山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异常
拉萨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12年
采用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拉萨市13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同期MODIS地表温度数据,讨论了拉萨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在人口相对比较密集、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城关区、堆龙德庆、达孜、曲水等地,其热岛效应显著,以城关区(拉萨老城区中心)最为突出。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最弱的是夏季;热岛强度在3月初(开始减弱)以及9月中旬(开始增强)存在着显著突变,这一特征对应了春、夏季热岛较弱,秋、冬季热岛效应较强的分布规律。此外,热岛强度和海拔高度之间呈现很好的反相关;②拉萨市一年中城市热岛出现概率高达99.45%,其中,绝大多数热岛强度介于1~2℃;逐月热岛效应差别较大,10月最大,热岛值可以达到2.11℃,9月次之,7月热岛强度最弱,热岛值仅为1.21℃;日变化特征为白天热岛强度呈现V字波动变化,晚上保持较高的热岛强度水平;白天的热岛效应在冬季最强,秋季夜间的热岛效应基本强于其他季节。
拉巴次仁卓嘎罗布普布次仁
关键词:城市热岛自动气象站影响因素
高原地区ERA40与NCEPI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ERA40、NCEPI(NCEP/NCAR version I)再分析资料以及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详细的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特征。结果表明,两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高原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除1980—1990年在200hPa高层优于NCEPI再分析资料外,NCEPI再分析资料在年际变化上更接近探空资料;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NCEPI再分析资料除1980—1990年在200 hPa高层优于ERA40再分析资料外,ERA40再分析资料在年际变化上更接近探空资料。与1979年青藏高原地区第1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空间相关关系的比较显示,ERA40再分析资料在空间上与试验资料更相似。
荀学义胡泽勇孙俊崔桂凤徐丽娇孙鑫
关键词:青藏高原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
近30年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9
2013年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同期西藏地区34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近30年大气可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且年际变率相对较小,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即夏季大气可降水量最大、冬季最小;多、少雨年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西藏地区的空中水汽含量相对稳定,有利于空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降水转化率在那曲中东部和西藏东南部最高、西藏西北部最低;近30年西藏地区降水转化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年际变率较大,其季节变化与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降水转化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年为多(少)雨年。(3)西藏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实际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接近,但其时间变化趋势与同期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正好相反;大气可降水量转化率与实际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转化率的升高(降低)对应着降水量的增多(减少)。
卓嘎边巴次仁杨秀海罗布
关键词:大气可降水量降水转化率
三套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利用ERA40、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高原地区第一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较详细地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位势高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RA25再分析资料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标准差最小;但是在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ERA40再分析资料偏差略小于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再分析资料与第一次高原气象科学试验资料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其相关系数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00hPa达到最大值,同一标准等压面上再分析资料与试验资料的空间相关性之间存在着差别。
荀学义胡泽勇吴学宏薛志华崔桂凤杨力王旭东
关键词:青藏高原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
西藏地区气象自动站夏季逐时降水资料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选用2008、2009年西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个自动站夏季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两年间逐小时降水出现的频数和降水比率。结果表明:(1)各站的夏季逐时降水频率特征不尽相同但也有规律可循,既处在河谷地区的站点多夜雨,在相对平缓地区的站点逐时降水频率较为分散;(2)各站的夏季逐时降水比率呈短时集中现象,表现出高原地区多短时强对流天气的特征;(3)在有降水发生时次地面温度跟逐时降水频次和降水比率呈良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44;相对湿度跟逐时降水频次和降水比率呈良好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46。
列杰班宗罗布王伟
黑河中上游不同下垫面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廓线法计算了黑河中上游地区盈科农田站、冰沟稀疏草地站、阿柔牧场站和大冬树山垭口积雪观测站的总体输送系数和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地表粗糙度与植被覆盖度和高度以及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夏季地表粗糙度大小是农田站最大,其次是牧场站和稀疏草地站,高寒草甸站最小。下垫面状况还影响动量总体输送系数对稳定度的依赖程度,地表粗糙度大的地区强于地表粗糙度小的地区。
孙俊胡泽勇陈学龙张敏何慧根张渝杰
关键词:地表粗糙度稳定度
那曲站与其相邻野外站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1955-2009年西藏那曲气象站(NQ站)和2001-2009年BJ野外气象站(BJ站)的观测资料,对NQ站和BJ站气温、风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J站的年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均低于NQ站,年平均风速反之;两站(NQ站-BJ站)温度差的增长率依次为最低温度(0.117℃.a-1)>年平均温度(0.034℃.a-1)>最高温度(-0.014℃.a-1),年平均风速为0.076m.s-1.a-1;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的2006年为界,2001-2005年和2006-2009年分别为人类活动影响较弱期和较强期。人类活动影响较强期与较弱期相比,两站温度差异增加的幅度依次为最低温度(0.512℃)>年平均温度(0.152℃)>最高温度(-0.025℃),年平均风速为-0.198m.s-1。
徐丽娇胡泽勇李婧华
关键词:气象要素
西藏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变化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采用1980~2009年西藏地区38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无论年或者季节变化,舒适度指数均呈现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普遍舒适的区域主要位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近30a来西藏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舒适度指数与海拔高度、纬度、温度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2)从舒适日数来看,西藏地区基本处于冷或偏冷、凉或偏凉的舒适度状态,寒冷和普遍舒适的日数较少;近30a来西藏地区1级和2级不舒适天数呈现逐渐减少趋势,3级、4级不舒适天数和5级舒适天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从适合旅游的舒适天数来看,西北部以6~9月为适宜旅游月份,中部以5~9月或10月为适宜旅游月份,过渡到东南部地区以5~9月或10月为适宜旅游月份,甚至可以提前到4月;旅游适宜月份数和天数由北向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普布次仁卓嘎拉巴次仁罗布
关键词:人体舒适度指数
1980-2009年西藏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近30a来西藏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西边界和南边界为水汽流入边界,北边界和东边界为水汽流出边界;夏季水汽总输入量最大,冬季最小且季节差异显著;春季水汽总输出量最大,冬季最小且季节差异不明显;春、冬季为净水汽支出,夏、秋季为净水汽收入;2)无论是年还是不同季节平均,近30a来西边界水汽输入量、北边界水汽输出量基本呈现增加趋势或弱的减少趋势,东边界水汽输出量、南边界水汽输入量基本呈现减少趋势;总水汽输入、输出量均呈现减少趋势;年、夏季、秋季净收入量呈现减少趋势,春季、冬季净支出量呈现增加趋势;3)西藏地区冬、春、秋季的水汽主要来自中纬度西风带水汽输送,夏季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夏季南边界的水汽输送状况对西藏地区降水起着决定性作用.
卓嘎罗布周长艳
关键词:气候特征水汽输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