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151051501000053)

作品数:11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吕田明尹恝何国林陆兵勋肖端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出血
  • 3篇血管
  • 3篇脑出血
  • 3篇病理
  • 3篇病理学
  • 2篇星形
  • 2篇星形胶质
  • 2篇星形胶质细胞
  • 2篇血管周围
  • 2篇血管周围间隙
  • 2篇血肿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中枢神经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注射
  • 2篇尾状核
  • 2篇立体定位技术
  • 2篇淋巴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吕田明
  • 5篇陆兵勋
  • 5篇尹恝
  • 5篇何国林
  • 4篇肖端
  • 3篇黄小玉
  • 2篇杨灿洪
  • 2篇刘晓加
  • 2篇黄晓敏
  • 1篇郑伟
  • 1篇黄安娜
  • 1篇周亮
  • 1篇朱佳佳
  • 1篇黄瑞瑜
  • 1篇潘速跃
  • 1篇姬仲

传媒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1
  • 3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循环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无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但存在结构和功能意义上的淋巴循环。Virchow-Robin间隙是中枢淋巴循环的主要结构,具有与外周淋巴管相似的功能,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Virchow-Robin间隙具有淋巴引流功能,脑间质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经此途径引流;Virchow-Robin间隙也是免疫监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淋巴循环在淋巴滞留性脑病、脱髓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蛋白质异常折叠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吕田明黄小玉史翠丽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
经顶部入路预置管二次注射自体动脉血建立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经顶部入路预置管二次注射自体动脉血建立大鼠尾状核脑出血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2对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预置管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预置管组大鼠在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经顶部入路穿刺尾状核中心并置管,24h后取股动脉血50ul,分2次缓慢注入尾状核(10ul/min);对照组大鼠在立体定向仪辅助下置管后立即分2次注射自体动脉血50ul。测量两组大鼠血肿形态和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大鼠左侧尾状核均可见血肿形成,预置管组血肿形态较规则,呈圆形,占位效应较明显。预置管组平均血肿体积为(25.1±0.5)ul,显著大于对照组的(24.2±0.7)ul(P〈0.05),血肿量离散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0%对2.9%,P〈0.05)。结论预置管二次注射自体动脉血可建立较为稳定的大鼠脑出血动物模型。
何国林陆兵勋吕田明
关键词:脑出血疾病模型尾状核
局部脑淋巴滞留的荧光组织化学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通过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局部脑淋巴滞留后血管周围间隙(VRS)特点及BSA在VRS内循环分布规律。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24、48h假手术组(各10只),24、48h模型组(各10只);模型组采用脑表浅动脉半结扎术造成局部淋巴循环障碍;假手术组开颅分离浅表动脉而不行半结扎。分时间点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SA在VRS内分布规律,进行扩张VRS计数,统计分析。结果:荧光显微镜下,BSA多聚集在VRS中,在半结扎皮层下VRS中BSA更为集中。模型组相应皮层及皮层下可见明显扩张的VRS,扩张数目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增多(P<0.01);24、48h假手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脑局部淋巴循环受阻可引起相应部位的VRS扩张,VRS是颅内淋巴循环路径之一。
肖端吕田明陆兵勋何国林尹恝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
脑出血管涌现象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探讨"管涌现象"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行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18例,对术中吸出的血肿周围脑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18例患者血肿周围组织内均可见分布在血管周围间隙或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分布在血管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围绕在小血管周围呈环状分布,分布在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病灶在神经纤维间呈指状分布。结论 "管涌现象"在临床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周围组织内广泛存在。
黄瑞瑜吕田明刘晓加肖端尹恝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病理过程
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交互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5年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衰退、性格和行为改变、语言和定向力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丢失。
吕田明黄晓敏杨灿洪黄小玉麦汉滔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
半结扎脑表面动脉构建大鼠局灶性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通过半结扎脑表面动脉的方法,构建一种局灶性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观察血管周围间隙(VRS)扩张情况。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24 h模型组、48 h模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采用脑表面动脉半结扎术造成局部淋巴回流障碍,术中监测大鼠脑电图变化;假手术组大鼠仅开颅分离脑表面动脉而不行半结扎。假手术组于术后48 h,24 h模型组和48 h模型组分别在术后24和48 h灌注固定并取脑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VRS扩张情况,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24 h和48 h模型组以及假手术组的VRS截面积进行定量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电图监测显示术后大鼠未出现脑缺血等脑功能障碍改变。半结扎的脑表面动脉支配区域的皮层及皮层下均可见明显扩张的VRS,皮层下白质较多见。扩张的VRS周围脑组织结构疏松,着色浅淡。24 h模型组和48 h模型组半结扎的脑表面动脉支配区域的VRS面积显著大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脑表面动脉半结扎术能够有效构建大鼠局灶性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制备的动物模型较稳定,为研究脑内淋巴循环障碍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平台。
肖端吕田明陆兵勋何国林尹恝
关键词:血管周围间隙动物模型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不同阶段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回顾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发病阶段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9岁,汉族。首次发病以视物模糊、视野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部MRI显示右侧顶枕叶皮质下斑片状T1WI稍低信号、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呈点状强化;激素冲击治疗后病灶逐渐消失。再次发病以头痛、呕吐和左侧肢体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部MRI显示右侧额顶叶大片状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实性强化。于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较丰富,胞核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易见,片状坏死,间质小血管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膜CD20、胞核配对盒基因5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呈阳性,少数肿瘤细胞胞膜CD10和CD30、胞核周期蛋白D1呈阳性,CD3、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80%。EBER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m RNA呈阴性。肿瘤组织呈明显噬血管特性,围绕并侵犯血管壁,最终病理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呈实性占位性或浸润性病变,是肿瘤发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与肿瘤嗜血管特性有关。
刘静魏清柱吕田明
关键词:淋巴瘤病理学
血管源性脑水肿大鼠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的病理学观察
2011年
目的观察血管源性脑水肿大鼠脑组织中血管周围间隙(VRS)扩张情况,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造模成功的2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6.0mg/kg,8 h注射1次,共注射3次。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在48 h后,取脑行冷冻切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VRS扩张情况,并行VRS计数。结果模型组大鼠注射药物后出现小便失禁,呼吸急促,竖毛肌收缩,眼球突出,肢体抽搐等。光学显微镜下显示,对照组大鼠未出现明显扩张的VRS;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扩张的VRS。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扩张的VRS数目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源性脑水肿可能是VRS扩张的机制之一。
肖端吕田明陆兵勋何国林尹恝
关键词:脑水肿细胞外隙内皮血管
β-淀粉样蛋白1-42寡聚体的制备、鉴定及其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寡聚体的制备和鉴定方法,并探讨其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方法(1)溶解Aβ1-42越多肽后取100μmol/LAβ1-42多肽母液,分别经4℃孵育24h、4℃孵育72h、37℃孵育24h、37℃孵育72h处理,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Westem blotting对不同孵育条件制备的Aβ1-42进行鉴定。(2)将不同浓度的A13lm寡聚体(由Aβ1-42多肽母液经4℃孵育24h制备1加人到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β1-42寡聚体(0、0.1、0.5、1、5、10、50、100μmol/L)处理后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浓度Aβ1-42寡聚体(0、1、10、50μmol/L)处理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Aβ1-42寡聚体(0、1、10、50Aβ1-42mol/L)处理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改变。结果(1)Aβ1-42多肽经不同孵育条件处理后,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中分别表现出不同形态和聚合度,其中经4℃孵育24h制备的Aβ1-42寡聚体主要呈10nm颗粒状和短丝状物质的混合体;相对分子质量10000左右的蛋白表达量减少,相对分子质量15000~25000的蛋白表达量增多。(2)不同浓度Aβ1-42寡聚体刺激星形胶质细胞24h后,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存活率随着浓度增加逐渐升高,其中与0 μmol/L组比较,10、50及100μmol/LAβ1-42寡聚体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衅0.05);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发现,与0μmol/L组比较,1、10及50μmol/LAβ1-42寡聚体组星形胶质细胞呈活化状态,表现为胞体增大,细胞突起增多、伸长,呈放射状,GFAP荧光强度增强;Westem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随着Aβ1-42寡聚体浓度的增加,GFAP及AQP4蛋白表达均有升高趋势,其中与0 μmol/L组比较,10及5
黄小玉杨灿洪黄晓敏麦汉滔吕田明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
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壳核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照分析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穿刺术治疗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出血量16.0~107.9 ml的壳核出血患者39例,分为立体定向组(20例)和微创组(19例)。立体定向组行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微创组行常规微创血肿穿刺术。2组患者手术12 h后反复给予尿激酶1万~2万U注入血肿腔内,保留2~4 h后冲洗引流以彻底清除血肿。并分别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30 d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治疗后30 d的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结果立体定向组患者治疗后14、30 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微创组,治疗后30 d的GOS-E评分明显高于微创组(P<0.01)。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壳核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微创血肿穿刺术,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尹恝周亮吕田明潘速跃姬仲刘晓加郑伟朱佳佳黄安娜
关键词:壳核出血血肿立体定位技术穿刺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