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70617)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陈光连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金陵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荀子
  • 2篇德性
  • 2篇知性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困境
  • 1篇德性论
  • 1篇性命
  • 1篇知识
  • 1篇知识研究
  • 1篇儒家
  • 1篇视域
  • 1篇中西方
  • 1篇先秦儒家
  • 1篇理性主义
  • 1篇教化
  • 1篇教化论
  • 1篇苟子
  • 1篇关系辨析
  • 1篇辨析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作者

  • 5篇陈光连

传媒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荀子德性自我价值实现层次的三重建构被引量:1
2011年
在荀子的道德世界观中,身与心、欲与礼、德与伦始终处于内在的冲突之中,由于身性所具有的外在的倾向与外在的礼仪的实体分离与紧张,使荀子不同于孟子的心性之养,更不同于庄子以齐致和的成德之维,其修养的价值旨归在于成就德性自我,在礼义规范的认同、体验中确立个体人格的道德主体地位,而把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其基本原理是以心为知性主体通过辨、分的方式而识人心之蔽,而解蔽的过程意味着心能识道并积累经验不断地改造人的情性,产生正确的道德判断,作出适合的道德抉择,是与行、积、渐相始终的不断矫情化性、复反其初的德性自我迁化,是与外界的圣人人格境界为目标并在伪的道德实践中淬炼情性、化民成德的人格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陈光连
关键词:苟子
时中·时变·时积——教化论视域下荀子“时”的思想探析被引量:4
2010年
荀子的礼是独立于性情之外的礼之理,具有道德理性的知性特征,这种知性不是脱离情感欲望的抽象理智,它的智能正好就表现在把可教化的本能情感和欲求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种可塑的、发展的普遍性的整体,荀子以遵礼为前提,在具体的道德境遇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合乎权时的行为,这种权时的行动是以尊重人的价值为先导;同时,在处理经权关系时,把经所依据的道作为一切行为的根本,而荀子的道就是礼道。在此礼道的规约下,在具体的历史境遇中恰当地处理道德行为,是孟子所说的"圣之时者也",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应遵从稳定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一定人伦之则的认可。
陈光连
关键词:荀子
血亲情理还是理性主义——中西方德性与知识研究视角透视
2011年
知性在西方的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理性在意识中的思辨反思,是感觉知觉的综合而形成的概念能力向度。但一旦当知性所欲求的知识与力的冲动相联系而具有伦理精神,其德性的形成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或者说,知识与德性之间也形成了概念话语的某种关系的张力,在西方,倾向于德性的理性主义,在东方则是知识的德性主义,或说知性德性。而在中国古代,没有知性的概念,和古希腊一样是以知和智实现向德性的转换。但是由于传统心性儒家赋予知或智以道德情感,心性相融本身已经祛魅知识在德性形成中的作用,甚至其知行合一预示了对道德行为的漠视。而荀子与心性儒家不同,心无德蕴涵了对知识的渴求和转知成德的期望,其复反其初的知性思维把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嵌入行为的践履之中,而其现实主义品格、实践理性的精神又隐含了对德性的尊重并且把知识与伪相结合赋予知性分的特质及其追求义利和谐、德得相通的和一特征。
陈光连
关键词:德性知识理性主义
德性论视域下的先秦儒家性命关系辨析
2010年
在性命关系上,孔子摒弃西周天命下贯人性的传统,以个体的诚敬而开显仁德在天道与人性的贯通,孟子则在性命对举中把天德下贯为人心所固有的德性。而荀子汲取告子生之谓性的传统,以天人相分为其德性论的逻辑起点而赋予人有义、能辨、能群的知性特征,义是德性教化修养的根据,辨是德性生成的智识保障,群是德性践履的人伦情境,因此义、辨、群三者构成了德性养成的道德生态,既是知性,又是德性,在三者的动态的发展中实现性可教化及其知性与德性的统一。从先秦儒家的性命关系辨析可以窥探孔孟荀之间的学术渊源和理论特色。
陈光连
关键词:德性知性
论荀子的道德困境及其实践路径被引量:1
2011年
荀子天人相分而致心性二分,不仅是相分,性甚至是心治的对象,其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后天的道德积靡养情化性,无论是化解道德世界的冲突,还是解决德得相通的悖论,他始终在道德的实践中探讨与追溯:确证人之为人的善向,更没有回避性中的恶向;确证性中无德,更没有回避人之好德的旨趣;确证知的经验意义,更没有回避知的价值理念。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孟儒家的道义论传统,在道德与自然的冲突中不仅重义,还与黑格尔一样坚持义务的至上性,而且由于天、性、心的自然性,也把对幸福和欲利的追求作为其善恶因果律的应有之义,把化解道德世界冲突、德得悖论的困境寓于伪的道德实践中,并在知识的学习中成就道德理想而培养理想人格。
陈光连
关键词:荀子道德困境知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